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詩人。
說起唐代詩人,很多人對宋之問這個名字并不算熟悉,甚至有點陌生。不過,在初唐時期,他也算得上名動天下了。
大家對于他的名字雖然算不上熟悉,但小編敢肯定,對于他的詩,估計大家在不同的場合都或多或少的聽過。
特别是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幾句,想必更是耳熟能詳,對于這幾句詩背後所牽涉的故事也聽過不少。
下面,便讓小編帶大家一起扒一扒宋之問這個人的生平。
宋之問
宋之問出身并不算顯貴,不過他的父親宋令文卻也是個奇人。以“富文辭,善工書,有力絕人”聞名于世,世稱三絕。
張鷟《朝野佥載》一書中,曾有關于他“徒手搏牛”(光着膀子把牛放倒)“以指書壁”(用指頭在牆壁上寫字)以及“挾柱壓衣”(做太學生的時候,曾把講堂的柱子抱起來壓在同學的衣服上,強迫對方請吃酒,不然不放出來)的記載,極言他的勇力過人。簡直有點像是武俠小說裡寫的,江湖中的武林高手一樣。
更巧的是,他生的三個兒子,宋之問、宋之遜、宋之悌剛好每人繼承了他的一項絕學。
宋之問繼承了他的文辭,宋之遜繼承了他的書法,宋之悌則繼承了他的勇武。三兄弟各得其名,在當時也成為一時佳話美談。
宋之問不僅文采出衆,而且長得也是“身長貌偉,儀表堂堂”。
玉樹臨風就是我
于唐高宗時期,憑借自己的才華考中進士,從此登上仕途。武則天時,又因文才出衆,被選為宮廷侍臣,很受恩寵。
有一次,武後遊洛陽龍門,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後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因其“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又奪了東方虬錦袍轉賜給他。其受寵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就在宋之問踏上仕途,漸漸明白了官場之道之後,開始極盡所能阿谀谄陷,媚上取寵的同時,其卑劣的人品德行也慢慢開始顯露了出來。
快把袍子脫了
相傳他為了覓得佳句,甚至不惜殺害了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而将其《代悲白頭翁》一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據為己有,從此開啟了他劣迹斑斑的”新的人生篇章“。
宋之問終日轉悠于武後的寵臣外戚們的屁股後面,竭力奉承巴結,以求能夠進身富貴。并且日益沉溺堕落,以緻他自己都感歎自己“志事僅得,形骸兩忘”。不過,宋之問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看到張易之兄弟因為深受武後寵愛,權傾一時,他便跟着去巴結張氏兄弟,自降身份,連幫他們提夜壺的事也願意去做。
基于對張易之兄弟平步青雲的“成功案例”的參考借鑒,宋之問似乎得到了啟發。
于是乎,他便也寫了一首豔詩獻給武後,希望能藉此爬上女皇的龍床,成為她枕邊新的嬌客。隻可惜,卻因為牙齒有疾而生出的口臭,讓武則天難以忍受,最終沒能獲得武後的寵幸。
男寵張易之
武後退位後,唐中宗李顯複位,開始清除武後黨羽。張易之兄弟被殺,宋之問也受到牽連,被貶嶺南遷為泷州參軍。
然而,宋之問卻因為難以忍受嶺南的惡劣氣候環境,而且心中不甘就此落魄,又瞞着朝廷,偷偷跑回洛陽。
途徑漢江之時,作下了非常有名的《渡漢江》一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特别是最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将返鄉時心中的百感交集,複雜矛盾的心情表達得入木三分。特别是這裡的”怯“字,用得真是恰如其分。
而根據官方各種文獻的解釋,這裡的“情更怯”和“不敢問”是因為此時的宋之問是違抗朝廷命令,偷偷跑回洛陽,生怕形迹暴露,并由此生出膽怯、不安的心理。
然而,小編在了解了宋之問的大概生平經曆以及他自身的品性人格之後,卻感覺不太以為然。
宋之問大半生追求的都是權勢、富貴、聲名、地位,為了這些,不惜舍棄自身尊嚴和士人的清高,終日遊走于他人尾巴之後,行谄媚小人之鄙事。想必,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衣錦還鄉,“光耀門楣”。
而此時的他,失寵被貶作嶺南蠻荒之地的一個小小參軍,身上已再無昔日的尊榮光環。不過,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淪,于是逃回洛陽,妄圖東山再起。很顯然,這時候的他心中的貪慕虛榮之心并未有所改變。
所以,小編私以為,這裡的“情更怯”不僅僅隻是因為膽怯,更主要的是宋之問心中的那份虛榮心作祟,自覺聲名不就,落魄失意,無顔見江東父老,羞于見人。“不敢問”也并非隻是不敢問,而更多的是心中羞慚,沒臉面去問。
不以為然
也正因為這份虛榮心,後來宋之問為了再次上位,不惜出賣好心收留自己的朋友張仲之,忘恩負義,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僅逃跑之事未被追究,更因此被提拔為鴻胪主簿。
這一點,也能說明在宋之問心中,怕的并非是逃跑的事被發現,而更怕的是自己的落魄讓他覺得沒臉見人。
直到了晚年時期,宋之問才逐漸領悟了朝廷的政治動蕩和個人寵辱的變化無常。決心洗滌心靈,升華境界,思想情感上也有了很大轉變。
然而卻為時已晚,因為自己依附的武三思在唐隆政變中失勢被殺,自己也遭受牽連,最終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桂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