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盜用必究
精神疾病是由一組精神症狀群所組成的臨床綜合症,目前病因不明,但個體易感素質和環境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病程多遷延,表現在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精神活動出現障礙和精神活動之間的完整性出現不協調。
治療原則
精神疾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強調全病程規範治療,疾病相關的知識教育、社會心理幹預和心理治療等治療方式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全面康複。藥物根據作用的不同可以大緻分為: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包括鎮靜劑)、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物。盡管這些藥物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但仍帶有多項嚴重的不良反應,從而導緻病人很難長期堅持治療。此外,由于發病機理不清,不同的發病機理會影響藥物的選擇,因此當下的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選用,通常是醫生根據病人狀況不斷嘗試和調整的過程。這個試錯過程往往會影響病人對于治療的信心,并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從而加劇精神疾病的治療難度。因此,尋找新型的,更明确的治療目标,更小的副作用的治療方案,就成了當下精神疾病研究的當務之急。
如今,精神疾病的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小、精确度高、症狀控制明顯等特點,已經在功能神經外科取得較為廣泛的應用。而且立體定向技術用于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解決了邊緣系統的神經傳導和神經遞質受體分布,達到控制或消除藥物難以控制的精神症狀等目的。
手術與藥物治療的區别
藥物治療精神疾病,主要是藥物通過吸收後,還要透過血腦屏障,再進入腦内神經細胞,在細胞内經過一系列經酶催化發生化學反應,再通過相應的轉運體輸送、運轉到神經細胞前突觸,與相關的受體結合,阻斷亢進的神經遞質而發揮生物學治療作用。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一般是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藥效還涉及到藥物與受體的結合力,如果結合力差,就更難以發揮治療效果。如果神經細胞膜結構損害,受體數量、質量以及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都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使藥物完全失效。這就是精神疾病到後來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無效的主要原因。
腦立體定向手術屬于神經調控術,是指利用微創技術的方式對患者異常傳導的神經核團進行靶向的調控,可直接作用于對應的神經核團,無需經過如藥物般的二次轉化,因此術後療效會比較直觀明顯。為了确保手術安全,我們在影像學技術中引入了DTI技術,以此結合MRI、CT進行更加精确的神經調控靶點的定位,将定位誤差控制在±0.1mm。精确的神經調控靶點可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複雜的精神症狀,減少術後并發症。雖然術後的患者仍需要繼續服用藥物進行維持鞏固治療,但手術可以提高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和吸收能力,藥量會縮減到原來藥量的1/3,可以有效規避部分藥物副作用。
雖然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療效不錯,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一般建議病程在3年以上,年滿18周歲且經過3種及以上的藥物、心理輔導、傳統電刺激治療無效或反複發作的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到醫院進行更詳細的評估和檢測。
緻廣大讀者:你們好,我是吳景文醫生,在此非常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若您有疾病向我咨詢,可以通過平台“私信”方式聯系我。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會盡快解答您的疑惑。
相關閱讀微創手術是打開難治性精神疾病的一把“鑰匙”
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化解難治局面最為關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