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反複和大家探讨文言文為什麼會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噩夢,分别從口語和書面語兩方面說了白話文和文言文的發展和差異,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文言文難懂的問題,明明都是漢語,為什麼差别就這麼大呢?
今天,我再把“文言文”這家夥放進解剖室,從語言的組成結構來分析,看看這家夥到底難點在哪裡!
語言的組成
通常來說,一門語言的組成有三個要素,分别是:語音、語法、詞彙,如果考慮到記錄的話,還得加上文字。
語音、語法、詞彙、文字在一個語言體系中分别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各自有着怎樣的作用,現代漢語和文言文在這些組成上面有何不同呢?
1、語音
語音就是語言的表現形式,也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形式,我們這裡講中國古代語言,由于古代沒有語音記錄,從文字方面也難以考證古人的發音方式,隻能從有限的資料中去推測古人的語音。
古代有很多韻書,我們以韻書為參考,再從押韻的角度去推測,就能得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應該讀作xia而非xie.但即便是這樣的考證,也存在非常大的争議,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古代漢語的發音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要研究古人的語音形式,任重而道遠。
2、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組合規則,同時,語法也是區别語言的重要方式,同一種語言也有可能在語法上出現細微的差别,比如中國北方和南方,都屬于漢語,但語法就不一樣,如果沒有普及普通話,南北人交流就會十分困難。
但漢語的語法規則大體上是一樣的,比如你要買手機,你可以說“我去買一個手機”、“我買一個手機去”、“買一個手機我去”這都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你說“一個手機要買我”,這就屬于靈異事件了。
漢語和英語在語法上就大不一樣了,比如要問别人年齡,漢語是“你今年多大了?”英語是“How old are you?”如果你要按照漢語語法去翻譯英語,結果就鬧笑話了,翻譯成“怎麼老是你?”
文言文記錄的是漢語,在語法規則上與白話差别并不大,因為我們今天的白話本來就是脫胎于古文言和明清時期的半文言白話文。當然,語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細微差别,比如一些固定句型、專有詞彙以及獨立的漢字。
所以你如果穿越到古代,在口頭交流上基本不用太擔心,但如果你想偶遇李白、蘇轼,想和他們來一場深入的交流,就必須要學會文言文了。
3、文字
說起漢字的發展曆程,那可真是曠日持久,不說遠了,就從繁體字到簡體字的變化,都争了多少年,到現在雖然簡體字已經深入生活,但争議也沒停止。
其實,漢字簡化與否并不見得要這樣争論,因為自古以來,漢字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比如隸書之于小篆,楷書之于隸書,都是化繁為簡,從書寫方便快捷的層面來說,簡化并不是一件壞事。
但方便快捷是不是一定沒有問題呢?當然不是,比如有些不同含義的字,被簡化後就變成了同一個字,辛棄疾詞《破陣子》最後一句寫道:
“可憐白發生”。
簡體字寫這句詞就非常尴尬,因為你不知道是“白發”還是“發生”,繁體字書寫就十分明了,“白髮”、“發生”。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這是簡體字在方便快捷之餘帶來的壞處,但即使恢複了繁體字也不見得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在古代也有誤讀漢字的情況。
所以說,正确地使用漢字,與繁體還是簡體并沒有多大關系,你熱愛漢字,并且願意深入去了解它,自然就會研究繁體字,研究隸書、篆書、甲骨文,而且現今大多數文言古籍都有文白對照、并且有拼音、評注、标點,文字幾乎不能造成閱讀障礙了。
我們講了以上幾點,可見語法和文字都不是文言文難以讀懂的最大障礙,那妨礙我們讀懂文言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到——詞彙。
4、詞彙
詞彙真是一個難以說清的點,因為在諸多語言要素中,變化最快而且最沒有規律的就是詞彙了。
來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詞彙的變化速度,前兩年流行的新詞“細思極恐”、“喜大普奔”、“狗帶”,如果你現在還繼續使用,肯定會被嘲笑out了,現在如果你不了解什麼叫“吃雞”、什麼叫“雲養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上過網。
由于互聯網的加持,我們每天都在追逐熱詞,每天都有死在沙灘上的“舊熱詞”,推此及彼,古代雖然沒有互聯網、通訊也不便捷,但漢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詞彙的變遷是必然的。
詞彙變遷又要分3種情況:新詞的産生、舊詞的淘汰、詞意的演變。
①、新詞的産生
新詞的産生是詞彙變遷中的重頭戲,比如新新事物的出現、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都會産生新詞,拿我最喜歡的吃來說,作為一個四川人,我的生活中無辣不歡,但是辣椒明朝才傳入中國,之前的中國人隻能從胡椒、姜等調料中提取辣味,所以“辣椒”這個詞肯定也是明朝的新詞啦,還有諸如“葡萄”、“土豆”、“番茄”都是外來物品,就傳入的時代來說,這些也屬于新詞,現代更不用說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也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詞彙,還是以食物舉例:“漢堡包”、“披薩”、“可樂”等都是近幾十年誕生的新詞。
②、舊詞的淘汰
詞彙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不常用,并且通常具有特指性,後世不再使用這些特殊物品,相應的詞彙自然也被淘汰了。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鍋碗瓢盆、酒杯一類的物品,古代人也用,但叫法不一樣,春秋之前做飯用的炊具叫“鬲(lì)”,先民用來溫酒的酒器叫“斝(jiǎ)”,比斝更大的酒器叫做“罍(léi)”,這些玩意兒現在都在博物館裡躺着供人參觀,不注音連名字都叫不出,誰還用這些說法啊,所以就被淘汰掉了。
特别題一句,鬲、斝、罍在作為特指的時候,都是詞而不是字,這叫做單音節詞,在後面展開講。
③、詞意的變化
更多的詞彙經過發展或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詞意上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古今異義”,我經常寫詩詞方面的文章,在古詩詞中常出現“恨”字,但是在古詩詞中,恨通常表示遺憾,今天所說的恨在古代則常寫作怨;最有趣的是疾病,但在古代疾病是分開的,疾就是小病,病則是大病,所以有“病入膏肓”一詞,現代漢語正好相反,病是小病,疾才是大病,病入膏肓那就應該是“疾入膏肓”了。
再比如近兩年流行起來的吃雞,在幾年前,吃雞還是一個特别單純的詞彙,現如今已經多了一層含義,代表某種遊戲類型。
詞彙的發展,除了以上3中變化以外,還有一個最大最重要的變化,是造成現代人讀文言文困難的罪魁禍首之一,那就是漢語詞彙的表達方式,從以單音節詞為主變為以多音節詞為主,這種變化是怎樣的呢?
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漢語詞彙分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多音節詞,所謂單音節詞,就是一個字代表一個詞,雙音節詞就是2個字組成的詞,多音節詞則是2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一個詞。在文言文中,常會遇到兩個字連在一起,看起來像是現代漢語的詞彙,實際上它們是兩個詞,或有時候單獨的一個字,實際上代表一個詞,比如上面提到的鬲、斝、罍。
“國家”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這是一個詞,但在文言文中,通常國家是兩個詞,國指諸侯的封地,家是卿大夫的食邑。
再如“妻子”一詞,現代漢語中就是指男人的配偶,但在古代,妻是現代意義上的妻子、子則是孩子的意思,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就是指的妻子和兒女。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就不一一例舉了,用一張圖作詳細說明吧:
總結
好了,說完語言組成的幾大要素後,我們知道了漢語發展過程中的幾種變化:古漢語發音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語法上有差别,但現代漢語脫胎于古漢語,所以差别不會太大、文字經曆了由繁到簡的過程、詞彙不斷地發展——最重要的發展是單音節詞到多音節詞的變化。
大家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以後,再去讀文言文的時候,稍微多加思考,不被現代漢語的模式禁锢,遇到那些看起來和現代漢語長得一樣的詞彙,但又讀不通的時候,仔細查閱資料,難點就迎刃而解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