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産業驅動文創

非遺産業驅動文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9:45:40

非遺産業驅動文創?作者: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 汪振軍,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非遺産業驅動文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非遺産業驅動文創(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1

非遺産業驅動文創

作者: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 汪振軍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雙創”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十分豐富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來源于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其核心内涵為人、技藝、社區。與物質遺産和自然遺産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強調文化的非物質性、人的主體作用、人的技藝、活态傳承和它的社會影響。如果說物質性是文象,那麼非物質性就是文脈。人類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隻有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代代相傳、綿延不絕。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

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十分豐富。截至2018年,全省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13個、代表性傳承人127名,省級代表性項目728個、代表性傳承人832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也有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盤古開天、女娲補天、龍馬負圖、河圖洛書、少林功夫、太極拳、淮陽泥泥狗、浚縣泥咕咕、鈞瓷、汝瓷、官瓷、唐三彩等,馳名中外,影響巨大。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傳承中原文化的曆史基因,也是建設文化強省的現實基礎。

在曆史與現實的統一中創新“非遺”傳承

當前,我們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産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真正做到“保護”與“利用”的統一、“轉化”與“發展”的統一、曆史與現實的統一、揚棄與進取的統一。在傳統與現代交彙的新時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當務之急就是理念的創新。“文化雙創”的核心是當代化、生活化、創意化、審美化。

當代化。正如克羅齊所說的,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非物質文化遺産要存活于當代、适應于當代、發展于當代。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農業社會的産物,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代的社會,要立足于當代,必須做好“轉化”工作。原封不動地繼承是不行的,必須找到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形式與内容。新鄭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由原來的一天祭拜發展到今年延續一周的“老家河南”百姓拜祖非遺文化周,不僅擴大了拜祖的人群,而且延續了拜祖的時間,使黃帝文化獲得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立足黃帝文化的當代傳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的主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生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源于傳統的生活,現在又要融入現代生活。因此,它不能脫離生活孤芳自賞,而要與百姓發生聯系。“見人見物見生活”,“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活化就是由原來的脫離日常生活回歸到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禹州的鈞瓷過去主要作為禮品,用于觀賞,沒有多少實用性,現在需要加快轉型,生産餐具、茶具、酒具、花器等,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務。

創意化。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隻有具有創意,生活才充滿趣味與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意化就是要圍繞“創意、創新、創造”做文章。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言,僅有“轉化”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創新”。要結合今天的生産力狀況、科技發展狀況、人們的生産生活狀況、文化消費狀況,與時俱進,創作生産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文化産品。比如河南的畫像石、畫像磚、石碑比較多,但過去人們隻是把它做成拓片,除了文化人,很少有人問津。而現在經過設計師的創意,它能夠以符号的形式印在布包、扇子、書簽、錢包上,從而進入人們的生活。

審美化。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邁克·費瑟斯曾說,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要把“生活轉換成藝術”,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比如鄭州街道上的法桐是鄭州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符号,每到深秋,黃葉滿地。過去誰也沒有想到樹葉有什麼藝術價值,隻是把它當作垃圾,但是現在經過葉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加工就變成了精美的裝飾品、藝術品,可以做成書簽夾在書裡,裝上框子放在書桌、書架上欣賞,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這就是審美的作用。

從人才、業态等方面促進“非遺”轉型發展

一是發掘新青年。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最大的特點是活态傳承。傳承人是“非遺”的主體和載體,傳承人決定“非遺”技藝的高低和“非遺”作品的質量。因此人是第一生産力。如果說老一代“非遺”傳承人注重傳承,那麼新一代傳承人更注重創新。比如陶瓷界的李明、郭愛和等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的傳承人,其作品體現出藝術創造的新氣象。與此相類似,還有一大批30歲左右的“非遺”傳承人,也在積極運用新的創作觀念、運作理念、傳播理念發展“非遺”。正是這些人,讓我們看到“非遺”傳承的希望。

二是發展新業态。随着科技的發展和傳播的滲透,電影、電視、遊戲、動漫、網絡、創意設計、數字媒體等文化新業态層出不窮,受到大衆歡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文化生産和消費的新時代,新技術改變了人們對于文化的接受方式、傳播方式、消費方式、體驗方式。“非遺”的數字化、影像化、移動化、體驗化将是新舊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方向。河南急需推動文化内容産業與新型文化業态交彙、融合、融通,以科技創新促進“非遺”轉型發展。

三是開發新文創。文化創意産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産業,新文創可以激活文化資源,提升傳統産業,塑造文化品牌。故宮文創喚醒了大量沉睡的文化資源,一年獲得15億元的收入,讓人們認識到新文創不僅是文化的,也是經濟的。“非遺”文創的開發既可以是符号嫁接,也可以是IP再造。通過“文化雙創”與“經濟雙創”的融合,将會形成大衆創新、萬衆創業的新局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