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是最閑、又最熱鬧的月份。
先有中國本土的“情人節”——七夕,有情人借機增加一點儀式感,回想回想牛郎織女的傳說。
接着就是“中元節”,說法頗多,又叫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七月半。
我們這裡就叫七月半,或者簡稱“月半”。
年年有個七月半,前人做給後人看。
七月半是送老祖宗的日子,是我們這裡僅次于春節的一個隆重節日。每年進入農曆七月,家家就要“接老祖宗”,挂上寫有“本音*氏堂上考(妣)内外老幼亡魂之位”的祖宗牌,恭請本家已故的先人上堂,與全家人過月半。每天早燒香晚換水,一日三餐,先供奉祖先,然後全家再吃,以此祭奠和懷念已故的親人,體現真正的“慎終追遠”。
到了七月十四這天,就要送“老祖宗們”回去(據祖輩傳說,老祖宗們要去揚州趕赴盛會),家家像過年一樣,準備美味佳肴給“老祖宗”踐行。等天黑,舉行正規的送别儀式:燒紙錢、包袱,穿戴衣着,家具什物等禮物……
這其中,填寫包袱(相當于陽間填寫郵寄信封)就是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涉及到祖宗十八代和内外親戚的上下稱呼等知識,不會填寫的人還真不少。
按理說,填寫包袱是用毛筆,但現在大部分人家都改用中性筆了,因為都寫不來毛筆字了。
在我們這個地方,家譜可能不是家家有,但七月半填包用的“包單”,一般人家都有的,而且代代相傳。
每年進入七月,少不了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解答一些填包遇到的疑難。今天才七月十一,已接到四個這類電話:
大約初一的時候,堂弟遷就打了電話,說他家的“包單”使用時間太長了,已經破損模糊難辨,請我抽空幫他重新抄寫一本。我讓他送家裡來,抽空給他弄。兄弟特厚道,一定要專門請到他家裡去抄……事情多,到今天都還沒去給他弄。他卻說,不急,有時間再抄,但必須到家裡去。
初六,堂弟遊,超前安排孩子們填包,填到“地盤業主”時卡住了,來電話問,怎麼填。
每年送祖宗燒包,都得先燒給“地盤業主”,相當于買路錢,先打點後,以便老祖宗們返程順風順水無阻攔。一般是填這樣的内容:“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和“五音男女,十類孤魂”,可以寫在一個包袱上,也可分寫兩個包袱,下面落款稱呼填“陽界信士 名字”。
昨天,侄子旗來電,說準備給妻子今年才去世的爺爺填包,怎麼稱呼。這個不難,按照傳統,已婚的女方已故長輩,多以女婿一方來稱呼,比如上稱“嶽考(妣)”,下稱“婿”;上稱“嶽祖考(妣)”,下稱“孫婿”……
剛剛,書法高研班的張老師來電,并發來一張照片,說從來沒有填過包,不知道怎麼填。一個離異的女老師,也真難為她了。
七月半填包,“恭逢”與“之期”之間填“秋祀”,若老人新故,要燒“三七包”、“七七包”、“百日包”時,分别填“三七、七七、百日”。
凡為無神論者,都知道人死如燈滅,這樣的祭祀于逝者毫無意義,但于生者卻是一種思想寄托。正如前文所言,年年有個七月半,前人做給後人看。
前人做了,我們作為後人就要看,而且要做給我們的後人看。能夠祖祖輩輩千百年代代相傳的儀式或禮節,就是傳統文化。能夠傳下來,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沒理由不繼續傳承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