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的民生事⑭·一線講述】
聽幹部群衆聊屋檐下的安居故事——
不但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
編者按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訴求始終放在心頭,考察調研的腳步一次次走進居民家中,踏進社區、農戶。從北京的大雜院,到邊疆的棚戶區;從鄉村貧困戶的院落,到災後重建的新居……與此同時,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留下殷殷囑托。“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一句句堅定有力的話語,溫暖着億萬人民的心。
本期,我們和大家一起走進燈火中、屋檐下,聽幾個溫暖的安居故事,尋一份蓬勃的發展信心。
有“康養小鎮·葡萄之鄉”之稱的青海舟曲縣大川鎮土橋子村。新華社發
小朋友在雲南省昆明市晉甯區福安村裡玩耍。新華社發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豐都縣高家鎮建國村。新華社發
“繡花功夫”謀改造雨兒胡同換新顔
講述人: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黨委副書記劉正航
雨兒胡同位于南鑼鼓巷西側,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曾經的雨兒胡同和一些老城胡同一樣,院内私搭亂建非常普遍。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指出:“老城區改造要回應不同願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關部門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幫助政府把為群衆辦的實事辦好。”2015年起,北京市東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為試點,下足“繡花功夫”,開展修繕整治,讓老胡同的面貌煥然一新。
那時我剛工作沒多久,聽到改造的消息,特别替居民們高興。我打小就住在這附近的胡同裡,已有20多年了,直到2010年才搬走,非常了解胡同街坊的生活狀态和不便之處,也讓我對老城改造有了一種使命感。
經過修繕改造,胡同裡停車雜亂、違建遍地、到處髒亂差的景象一去不複返了。許多居民還在家門口種上綠植,環境眼瞅着美起來了。居民崇大爺樂呵呵地跟我說:“這院子裡很多老住戶去住樓房了。現如今,院兒裡的自建房拆掉了,廚房衛生間也建起來了。我再也不用冒着風雨去公共廁所了。啥叫幸福感?這就是。”
就拿雨兒胡同30号院來說,裡面曾有南、中、北三排房,十分擁擠。經過整治,小院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成了新老建築、文化、居民和諧共處的“共生院”。居民還一起商量着給院子取了個新名字——“雨兒人家”。随着“共生院”改造完成,滿足居民各種需求的5個社區公共空間也在2019年正式“誕生”,居民們将它們命名為槐香客廳、議商暖閣、值年小站、文馨書館、琢玉學堂。槐香客廳可供居民預約使用,做一桌家宴招待客人、舉辦一場熱鬧的家庭聚會,充滿了暖暖煙火氣;議商暖閣為胡同的小院自治會提供了公共議事廳,居民生活中需要協商解決的公共問題都可以在這兒讨論商定;值年小站設置了“便民百寶箱”,居民自發提供了扳手、錘子等常用工具,可供随時借用……
作為社區工作者,工作中最幸福的就是居民信任,他們願意跟你說心裡話,這是非常難得的。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一定把他們交代的民生事辦好。等疫情好轉後,我要帶着由社區熱心居民組織的“古巷傳奇”胡同導覽隊,把胡同裡的曆史故事、文化特色展示給遊客。我已經和居民們一起設計好了團隊的logo、隊服、電子導覽圖。相信我們的志願服務能讓胡同文化的光亮散發得更遠、更廣。
下沉一線勇擔當,助力棚改“加速度”
講述人:内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棚改辦原主任高兆武
2014年1月,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阿爾山市考察,叮囑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衆早日住上新房。随後,阿爾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成立了棚戶區改造辦公室,從全市抽調骨幹投入到火熱改造中去。
2015年5月到2021年6月,我被市裡抽調到伊爾施鎮棚改辦,擔任副主任。接到通知後,我的心情挺複雜,因為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作在本市尚無經驗可循。再三考慮後,我下定決心:為了父老鄉親,沖到棚改一線去。
伊爾施鎮是當時林業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拆遷工作情況最複雜的地方。我上任後,專門負責拆遷中的急難險重任務,每天都要處理來自居民群衆、各工作小組、各單位部門的種種訴求,工作很有挑戰。
鎮上大部分居民老中青三代都是林業人,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比如拆遷戶張大娘家,80多歲的老兩口與三個兒女共住在一個院内的三處闆夾泥房子裡。老兩口居住面積50多平方米,兒女居住的兩戶才30多平方米。負責的幹部朱連英好不容易做通了張大娘老兩口的工作,兒女們卻各執己見。為讓一家人早日住上新房,朱連英前後跑了89次,工作筆記寫滿了一本。時間長了,一家人十分感動,轉而配合各項工作。三個月後,一家三戶都搬進了嶄新的樓房中,徹底告别了棚戶區。
八年來,我目睹了棚戶區改造給群衆居住條件帶來的巨大變化。早先,老百姓的闆夾泥房子不防風不抗雨,房内取暖也費勁,每年都得上山去拉燒材,請人截成段、劈成柴。柴火堆積如山,隻要一戶着火便會“火燒連營”,一片房都燒沒了。現在,大家住進樓房,再也不用為取暖用電、燒火做飯發愁了。老百姓們沒事就在社區裡打撲克、下棋、唠家常,在廣場上跳跳舞,生活得越來越有尊嚴、越來越享福了。
近幾年,阿爾山市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綠化後的棚改區環境更美了,還建起了生産生活空間、休閑休憩場所。家鄉真的變樣了。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換了房子,美了生活
講述人: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居民許建峰
2021年10月21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來到我家,參觀了卧室、廚房和衛生間,同我家三代人圍坐交談。我告訴,我們家原來住在沿黃大堤房台村的老房子裡,2016年搬進了這裡的樓房,生活條件好了,就業門路多了,打心眼裡感謝黨的好政策。
20世紀70年代,響應國家号召,東營市黃河原蓄滞洪區群衆搬到了沿黃大堤的房台村居住。我是土生土長的東營人,出生時剛遷入老房台沒幾年,家裡三世同堂,5口人擠在4間又矮又黑的土坯房中,狹小的院子裡還養着雞和驢。那時沒有供水也沒通電,每天早上父親都要早早起床去村頭挑一天的生活用水,每天晚上母親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做點針線活。從我記事起,最讨厭的就是下雨天,屋裡四處漏雨,屋外滿地泥濘,全村都找不出一條像樣的路。
變化發生在2013年。東營市對66個房台村進行住房拆遷改造,建設新社區,其中就包括我們村。當聽說政府要為我們蓋樓的消息時,我興奮得一宿沒睡着。
2015年開始,老房台的11個村分批搬遷。我父母告别生活了30多年的老屋,搬進了80平方米的新樓房。房子窗明幾淨、南北通透,老兩口别提多滿意啦。母親逢人就說:“做夢都沒想到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樓房。”我們一家四口搬進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廳、寬敞舒适,兩個閨女高興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在房間裡奔跑歡呼。
搬新房隻是第一步,還得住得舒心。而我們盼的,黨和政府都想到了。社區聘請了專業物業公司管理,水電氣齊全,實行集中供暖。幹淨平整的大馬路通到樓下,到處種滿樹木花草,環境特别漂亮。社區不僅有衛生室、幼兒園,還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老年人餐廳、青少年之家等,看病上學、休閑娛樂在家門口就實現了。
住得好,還要能緻富。社區發展果蔬種植、鄉村旅遊等産業,由黨支部領辦6家合作社,我一下子從農民變成了股民,每年都能領到分紅。妻子也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領上了工資,日子越來越美了。
時間飛逝,距離到咱社區過去了快一年。這段時間,社區環境又有了很大改善。新栽種的梧桐樹、國槐長得枝繁葉茂,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充滿活力。
災後恢複重建,關懷溫暖人心
講述人: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村民師紅兵
沒見過那麼大的雨一直下,住了20多年的4眼窯洞就這樣塌了,村裡的路也毀了……回憶起去年秋天的那場連陰雨,我至今心頭還酸酸的。那時,我家那口子蹲在塌了的窯洞前哭,一家人都不知道以後生活該咋辦。
很快,我們就住進了災後臨時集中安置點。聽說政府要幫咱蓋新房,還說“要保證春節前入住”,我心裡一下子輕快了不少。當時多少有點不放心——天寒地凍的,離過年也就不到100天了,這房子能蓋好嗎?沒承想,工程隊幾天後就來了;一個多月後,村裡的房子都修複了。我家兩間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新房就蓋在原來塌了的窯洞上,幹淨結實、敞敞亮亮,瞧着就讓人心裡透亮。年前,我們一家就搬進去了。
今年春節前夕,來到了我們新家。“重建住房質量好不好?”“年貨置辦齊了沒有?”“還有什麼困難?”……從災後重建到衣食住行,問得很細。我告訴,這房子又結實又暖和,一家人可以踏踏實實過年了,兩間新房大概花了10萬塊,政府補貼和各方面援助了8萬多,自己隻掏了1萬多元。
激勵我們勤勞緻富,我們得行動起來啊。我的大兒子師亞平有廚師手藝,決定經營農家樂。正月初五,他的“霍嬷嬷”霍州饸饹面食店開了張,每天能賣100多斤幹饸饹。二兒子師亞龍也思謀着辦一個年馍加工廠,節前就辦好了營業執照,忙忙叨叨張羅着準備開張。
村裡也有了新變化。開了第一家超市,遊客越來越多,冷清的山圪垛熱鬧起來了,鄉親們蒸的年馍成了緊俏貨……我感到很滿足,渾身是勁兒。隻要齊心努力,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老深漂”,有了安心之選
講述人:深圳市龍崗區景華春天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住戶唐錦柱
2001年,剛退伍的我決定來深圳謀生。如今,我已經在深圳生活20多年,算是一個“老深漂”了。房價高、租房難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必須面對的問題。我曾租住過所在公司的宿舍,後來自己租房住,每月光是租金就要三四千元。
2014年,我開始申請深圳的公租房,曾中簽了35平方米的小房子,再三考慮還是放棄了。2016年女兒出生後,我換用“三口之家”的政策優惠方式繼續申請公租房。2018年,景華春天公租房項目正式公示。2020年12月,我終于獲得了租賃資格,并于2021年3月底搬進了新家。
這裡交通非常方便。以前,我和妻子每天上班通勤要一個半小時。搬到這裡後,小區和地鐵口隻隔一個路口,我倆坐地鐵上班,不僅時間縮短了半小時,也不用擔心堵車了,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新家所在的龍崗區,周圍配套設施很齊全。小區樓下就有超市、理發店、幼兒園,附近還有一個市場。我們樓棟還設計了一個“空中花園”,有綠地可休閑散步,也有滑梯、木馬供孩子們玩耍。
住在公租房裡,租金比同一地段的商品房便宜1/3,不用擔心房東漲價、拒租,再也不用頻繁搬家,内心的安全感大大提升了。當然,這隻是我們一家人暫時的過渡。随着日子漸漸安穩下來,我和妻子更要安心賺錢,未來繼續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條件。期待未來保障性住房的物業、配套更加完善優化,成為更多人的“安心之選”。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李建斌、趙秋麗、馮帆、李志臣、高平、嚴聖禾、董城、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杜克成、朱明紅、伏沼竹、魏強、王娜、劉曉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4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