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至今已辦了5季了,5位鎮場導師也是吸粉無數。
和藹可親的王立群老師,讓我們見識了大學者的風度。翩翩帥氣的郦波老師,讓我們看到了年輕學者的直率。蒙曼和楊雨老師,讓我們看到了才女的氣質。而最讓很多網友喜歡的,還是康震老師。他每場的解釋都深入淺出,既能品又有畫,畫猜詩環節每次都給觀衆以美的享受。
但品詩賞詞本身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所以對于康震在節目中的一些點評,還是有不少觀衆提出過質疑。比如他曾用“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來鼓勵選手,有觀衆就認為這是杜甫用來諷刺人的詩,這麼用欠妥。對此事,筆者認為,雖然杜甫的原詩是諷刺,但這14個字流傳到現在,意思已經有所改變,康震老師這樣用也不能說是錯的。
而更讓觀衆質疑的是他對辛棄疾《青玉案》的解讀,我們先再來回顧一下辛棄疾的這首千古名作: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寫于公元1175年前後,當時30多歲的辛棄疾滿腔抱負,面對金人壓境,他希望南宋能強硬一把,讓他率兵上陣殺敵。可惜,南宋君臣不思進取,沉湎于享樂,他也毫無用武之地。想他那握劍的手,如今隻能提筆填詞,抒寫内心的惆怅,他心中是何等不甘!
這首詞有多經典不用筆者多說,在很多人心裡,它妥妥的是宋詞前10強的作品。康震在詩詞大會中對它的解讀是:不管詞的前面寫得多熱鬧,最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那人”就是“我”,也就是辛棄疾自己。正是這一說法,受到了不少觀衆的質疑。
在不少觀衆看來,這首詞入選課本多年了,當年語文老師基本上都是把它當成一首情詞來理解的。元夕指的是元宵,我國自唐宋以來,年輕男女就有元宵同賞花燈,結交好友,甚至定下終身的習俗,這一點是很熱鬧的。所以千年詩壇中,不少元宵詩詞都是詠頌愛情的。
而且詞的上阕,從遣詞上來看也寫得相當浪漫。東風夜放花千樹,清風徐徐,煙火亂落如雨,玉壺光轉,蕭聲悠揚,這可不就是戀愛的場景嗎?最重要的是,詞的下阕也提到了不少佳人,她們笑語盈盈,盛裝前來。詞人正是在這一衆人中,尋找心中的那個“她”,最後在燈光昏暗,人煙稀少的一個角落,找到了“她”。
這種理解方式,是最常見的解法,從字句上毫無違和之處,堪稱兩宋情詞的巅峰之作。那麼康震的理解,就真的錯了嗎?筆者認為,不一定!
康震把這首詞理解成,這是辛棄疾和自己的一場對話。在最熱鬧的人群裡,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裡,辛棄疾要找的不是什麼愛情,而是曾經的自己。辛棄疾21歲就一戰成名,曾率50多人進數萬人的軍營,當年那個策馬揚鞭的少年,如今已成了一個中年大叔。他在尋找自己的初心,找到曾經的自己。那個被冷落,失意的自己,就在人煙最稀少的地方。這樣的理解方式,就解釋了為何那人一定是在“燈火闌珊處”,因為辛棄疾當下是不得志的,是落寞的。
兩種理解方式相對比,筆者更傾向于康震的解讀。因為辛棄疾一生其實是很少寫情詞的,他心中最愛的一直是妻子範如玉,一生所作的600多首詞作裡,提到女子的,多數都是為範如玉所寫。寫這首《青玉案》時,他和範如玉早就在一起了,夫妻恩愛。所以他在路邊,尋覓愛情的可能性确實不大。
當然話說回來,咱們不是辛棄疾,無法回到南宋去問一問他此詞到底何意。所以隻能說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燈火闌珊處”中的那人到底是誰?是某位佳人,還是辛棄疾自己?這首詞到底是愛情詞,還是抒寫不得志?每個人的理解,會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曆的不同,而完全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方式。因此,筆者認為不能憑此就認為康震理解錯了。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