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頸槽蛇,也就是本文介紹的蛇,在我國一度被認為是無毒蛇,這貨在日本的地位比日本腹的地位還高,那虎斑頸槽蛇的毒性有多強呢?皮下注射9.2mg/kg,靜脈更是達到了0.265mg/kg。
如此高的毒性在我國以前一直被認為是無毒蛇,并且沒有死亡案例,我想很大一部原因是因為虎斑頸槽蛇是後溝牙,也就是毒牙長在喉部并不明顯,其次是就算被咬傷也往往被歸為其他毒蛇所傷,用錯了血清而獨發身亡,那真實情況到底怎樣呢?讓我們來細緻地了解一下這個被忽視的毒蛇。
虎斑頸槽蛇非常常見,俗稱“野雞脖子”虎斑頸槽蛇為遊蛇科頸槽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野雞脖子、紅脖遊蛇、扁脖子,屬後毒牙類毒蛇,它的軀幹及尾背面草綠色,頸區及體前段鱗片間皮膚腥紅色,間雜着規律排布的方形黑色斑塊,頸部中間有明顯的頸槽。體型較小,體長約0.8米左右,成年體重一般在200-400克,常在河谷壩區的水稻田、緩流及池塘中活動捕食,白天活動,多發現于農耕區的水溝附近,主要以蛙類為食,也吃昆蟲鳥類鼠類。性情溫和,膽小怕人,這也是它很少傷人的原因,但如果持續挑釁它或者被視為危險時,它們也會擡起上身,像眼鏡蛇一樣膨大頸部,身體呈“S”型蓄勢攻擊狀。
膨大的頸部
此蛇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黑龍江、西藏這些地方都有分布,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虎斑槽頸蛇有三個亞種,分别是中國亞種、日本亞種和台灣亞種,存在感最高的可能也就是日本亞種了,民衆會把它當作有毒蛇重視起來,放到我們國家,見慣了兇蛇猛蛇以後,這種蛇很多時候都是放任自流,有些人甚至提起在手裡把玩,把玩過後放生以後壓根都沒往毒蛇那方面想,然後,就容易被咬。
虎斑頸槽蛇的“有勝于無”的毒牙被虎斑頸槽蛇咬傷沒事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這蛇的牙實在是太靠後了,它們既沒有管牙也沒有前溝牙,甚至後溝牙也沒有。
毒蛇的毒牙總體來書分為三種:
幾乎看不見的毒牙
虎斑頸槽蛇的牙既不中空也無溝槽,隻是簡單的後方的兩枚上颌齒增大,它們的毒液也隻能是順着毒牙流到傷口,沒有溝槽等結構的輔助,毒液流入獵物體内的量非常少,不過它們的毒牙呈鐮刀狀,向後彎曲的毒牙内側非常鋒利,這種結構最大的用處就是切割獵物,比如蟾蜍受到攻擊時會脹氣,那在合适的時機給蟾蜍皮膚來一刀放氣,吞咽就非常輕松了。
虎斑頸槽蛇真正的秘密武器——雙毒腺對于毒蛇來說,毒腺的大小決定了它們的排毒量,即便是毒液毒性比較高的蛇,它們也會依賴毒液量來放倒獵物,腺體産生的毒液會順着導管由毒牙注射進獵物體内,不過對于虎斑頸槽蛇來說,這個簡單的步驟實在太難了,它們的毒牙沒有溝槽也不中空,毒腺和毒牙沒有導管連接,甚至連毒腺都不是常規毒腺,它們的毒腺是一種被稱為杜福諾氏腺體(Duvernoy′Sgland)的特殊腺體。
虎斑頸槽蛇的毒牙和連接的腺體
杜氏腺體最大的特點是分支管狀複合腺體,由于腺體是緊密排列的,所以并沒有常規毒腺用于儲存毒液的囊,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毒液量非常低,平均産毒液量為11.8mg,而且腺體周圍并沒有肌肉附着,這也意味着虎斑頸槽蛇并不會通過擠壓排毒,它們的排毒更像是一個“分泌”的過程。
雖然虎斑頸槽蛇的毒腺怎麼看怎麼“菜”,甚至覺得它們的用處更貼近分泌“唾液”,但是它們的毒性卻不低,虎斑頸槽蛇的毒液中含有很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該毒素作用于纖維蛋白,導緻嚴重的出血症狀,杜氏腺毒液作用于小鼠所産生的病理特征與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受傷者在傷口四周有較重的皮下充血,在幾小時後失去知覺,并出現腎損傷,但一般情況并不嚴重,很少出現循環功能不全或DIC。
被咬傷後的傷口,有明顯的充血、血泡等現象
除了杜氏腺體,虎斑頸槽蛇還有一個頸脖腺,這也是頸槽蛇屬共同擁有的腺體,位于頸部中央縱向排列在蛇背部,該腺體約8-13對,呈鍊狀平行排列,各小腺體單獨存在,并無明顯的排毒導管。當虎斑頸槽蛇受到攻擊時,會将前半身豎起并擴張頸部,這一動作并不單單用來恫吓對方,還會依賴這個動作擠壓頸脖腺,濺射出白色或者淡黃色的毒液,這種毒液會對粘膜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并且存在一定的神經毒性,被傷及眼睛會出現紅腫疼痛現象,根據分析這種毒液中的多種成分和蟾蜍分泌的毒液類似,很大一部分證據表明這些毒素是從食物蟾蜍身上直接獲取的。
擠壓頸脖腺後濺射出的白色或者淡黃色的毒液
結語好在虎斑頸槽蛇性格溫順,很少主動攻擊人類,被它咬後往往傷口在非常靠後的位置才有可能沾上毒液,并且因為毒牙沒有溝槽,腺體分泌的毒液也隻是塗抹在皮膚表面,注射效率很低,這也是很多人被咬後無症狀或者輕微症狀的原因,但畢竟毒性在那,不可悼以輕心,而且虎斑頸槽蛇的頸脖腺分泌的毒液也很危險,所以在野外見到虎斑頸槽蛇時最好的方式還是敬而遠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百度貼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