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幸福就是簡單明了

幸福就是簡單明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20:59:09

幸福就是簡單明了?頭條每天都能出題邀請作答,像極了學生的父母總想督促孩子努力我懶,基本不理前幾天寫了篇文章,隻是提到一本書,書名中有“幸福”二字,内容與幸福沒半毛錢關系,但文章剛挂上去,就來了一個邀請:“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幸福”這次我嘗試回答,想了很多答案,比如“幸福就是股票滿倉後股市立刻停止下跌,迎來氣勢如虹的上漲”,但心知這分明是妄想;還有“幸福就是老婆不整天批評我了”,怕被老婆看見更要罵我;又比如“幸福就是大兒子不再抑郁重新上學了”,想想這隻是告别一種痛苦,說不上幸福;還有“幸福就是小寶坐在我的腿上玩打字,突然回頭對我說‘爸爸我愛你’”,這個真的是,隻不過太短暫......想半天都想不出好的,算了,我放棄作答,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幸福就是簡單明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幸福就是簡單明了(請用一句話概括幸福)1

幸福就是簡單明了

頭條每天都能出題邀請作答,像極了學生的父母總想督促孩子努力。我懶,基本不理。前幾天寫了篇文章,隻是提到一本書,書名中有“幸福”二字,内容與幸福沒半毛錢關系,但文章剛挂上去,就來了一個邀請:“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幸福”。這次我嘗試回答,想了很多答案,比如“幸福就是股票滿倉後股市立刻停止下跌,迎來氣勢如虹的上漲”,但心知這分明是妄想;還有“幸福就是老婆不整天批評我了”,怕被老婆看見更要罵我;又比如“幸福就是大兒子不再抑郁重新上學了”,想想這隻是告别一種痛苦,說不上幸福;還有“幸福就是小寶坐在我的腿上玩打字,突然回頭對我說‘爸爸我愛你’”,這個真的是,隻不過太短暫......想半天都想不出好的,算了,我放棄作答。

不過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議題之一。今天借機整理一下近期所讀,算是複習,看看老師們有什麼回答,順帶也整理一下自己的相關思考。

1.核心内容:幸福方程式H=S C V和PERMA

①柳博米爾斯基、謝爾登、施卡德以及塞利格曼所稱的“幸福方程式”:

H=S C V

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決于我們天生遺傳的幸福基準線(S),加上我們的生活條件/環境(C),再加上我們所從事的自發性活動 (V)。

柳博米爾斯基更把這個公式具體為:幸福的決定性因素=50%遺傳 10%環境 40%控制

總之,個人的先天部分S指基因對個性的影響,我們沒辦法改變。生活條件C中有一部分(種族、性别、年齡及殘障等)我們也沒辦法改變。要努力提高的幸福上限,就隻能對C中可改變的部分(财富、婚姻狀況、居住地等)和V“下手”,而V帶來的幸福感會更長久。那這部分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幸福怎麼可以最大化呢?塞利格曼為此推出了“PERMA”。

②PERMA。這5個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個元素。

P=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人際關系(relationships)

M=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要提升幸福,要五項兼顧不走極端,即奉行中庸之道(喬納森·海特),總分更高才更好。這五個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包含或互相促進的。

2.補充解釋(R、M、A就沒必要解釋了):

①幸福基準線(S)、自發性活動(V)

有的人天生就更容易感覺幸福。比如有的女人接到一束花就很幸福,有的女人要看見花旁還有個名牌包包才有感覺。柳博米爾斯基認為幸福基準線和人的體重非常類似。“一些人天生就是瘦子,無需努力,輕輕松松就可維持好身材。相反有些人隻有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把體重維持在一個理想的水平,稍有松懈,體重就會反彈。......就像基因對智力和膽固醇的控制一樣,我們與生俱來的幸福基準線(其書《如何獲得幸福》上翻譯為定位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感受到的幸福度。”所以她将幸福方程式中的幸福基準線幹脆改為遺傳。

喬納森·海特的幸福兩原則之“适應原則”也是講幸福基準線——“從長遠來看,人生際遇如何其實并不重要,不管是好運還是壞運,我們最後都會回歸自己的幸福起始點,即大腦系統默認的快樂程度,而這基本是我們的基因決定的。”

自發性活動(V),是指個人設定目标并努力達成目标的自主行為,海特認為“自發性活動一定是出于個人選擇,且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所以這些自發性活動自我們意識中消失的方式,跟生活條件消失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能帶給個人更多幸福,不像适應原則,時間一久,人的反應就遞減。”

柳博米爾斯基的“40%控制”也指自發性活動,也認為環境改變的結果隻能帶來短暫的幸福,而通過自發性活動,就“仍有40%的幸福是你可以掌控的。”

我的理解是,自發性活動改變可以改變的,可以不斷滿足深層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實現),對自己的掌控感直接在我們的人格特質上疊加buff,帶來長效的自我肯定,所以積極的感覺得以持久。

②積極情緒(P):

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認為,喜悅、感激、甯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和愛,構成了十大積極情緒。“追求幸福的方式應該是:每天都追求積極情緒,無論身在何處。” “即使是輕微的積極情緒,隻要你能夠常常體驗,也能把你帶到你的高地上。通過培養積極的行動和積極的思維,你就為生活種下了更多的積極情緒。種下和收獲的積極情緒越多,你欣欣向榮的前景就變得越好。”

③投入(E)

作為“心流”之父,希斯贊特米哈伊眼中的幸福就是更多投入到能産生“心流”的活動——能讓人渾然忘我、有挑戰、需技藝(能發揮個人優勢),從而得到最優體驗:“一般人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莫過于心無牽挂、感受最敏銳、完全放松的時刻,其實不然。雖然這些時候我們也有可能體會到快樂,但最愉悅的時刻通常在一個人為了某項艱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緻的時候。最優體驗乃是由我們自己所締造的。”“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時根本就是一種痛苦,但日積月累的最優體驗會彙集成一種掌控感——說得更貼切些,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内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态。”如維克多·弗蘭克所言:“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産品。”

喬納森·海特幸福兩原則之“進展原則”也強調投入的過程:“朝着目标前進比達成目标要幸福,如莎士比亞所說:‘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幸福的。’”心流體驗必須符合進展原則,“過程中每進一步,你馬上得到回饋,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對一個音,每畫對一筆畫,都會讓你心中閃現一陣又一陣的積極感受。”而這種掌控帶來的滿足讓人沉浸其中。

體育活動、閱讀、寫作、聽音樂、畫畫、談話聊天都可以因投入産生心流,當然,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工作(謝謝喬納森·海特,把居家帶孩子也定義為工作),把工作變成能産生心流的活動。弗洛伊德被問及快樂訣竅時,答曰:“工作和愛。”

④意義和目的(M)

塞利格曼指意義是“歸屬于和緻力于某樣你認為超越自我的東西。”意義感是一種積極的主觀情緒,也能促進投入感和成就感的産生,從而成為幸福感的重要支柱。正基于此,彭凱平教授用一句話概括了幸福:“幸福就是有意義的快樂。”

想要獲得持久的幸福,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确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目标并為之奮鬥。柳博米爾斯基說“為了目标而努力,參加有價值、有挑戰性的活動,這和目标實現一樣,都能夠給人帶來幸福”。她還說“擁有目标本身就會産生幸福和滿足。”——這倒是真的,我決定戒煙的那一刻自己都佩服自己,感覺很好,雖然到現在都還沒成功。

3.幸福源自内心

塞利格曼的“幸福水車”或其他學者的“快樂跑步機”,都是說對外在目标(比如财富)的過度追求帶不來長久内心的平靜,更不用說幸福,所以費半天勁想提高幸福感結果還是原地踏步。

“心流”希老師有一句話很精彩,“幸福......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隻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我們老祖宗也留下了很多類似的話。但具體怎麼做,大家各有各的指導哲學。所有的學者專家都在論證财富對幸福感影響甚微,正說明财富是我們很多人的執着所在。我相信很多人内心的幸福公式應該是這樣:

幸福=成功=位子 房子 票子。

也就是說PERMA中的A(成就)是基礎,PERM都是附麗在A上,A 沒有,其它都是空中樓閣,所以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崇尚簡化目标,更方便向目标精進,所以還可以進一步簡化為幸福=成功=财富。

當專家和老祖宗都衆口一詞地勸我們說“幸福是主觀感覺,由内在決定,身外之物隻能影響一時,不會影響一世”,我們或許會一邊點頭稱是,一邊眼神卻如撒貝甯當時看馬雲般含着譏诮:“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這可以理解,我們剛經曆過各種缺乏,這階段就算有這樣“偏科”的幸福觀也是很自然的事。再說,這也不是我們所獨有,2005年美國385所高校26萬多人參與調查,71%的大學新生認為“在經濟上非常富有”是非常重要的,而1967年這個數字隻有42%。喜劇演員亨利·揚曼說:“幸福有什麼好處?它無法給你帶來金錢。”——這厮不裝了,直接否定了以幸福為人生目标。

但不管怎樣,過度追求外在的成就,由此而來的攀比、炫耀性消費是實在的社情,也确實在不斷腐蝕我們普通人的成就感、安全感。美國1976年對12000名大一新生做了關于人生态度的調查,20年後,那些把賺錢作為主要人生目标的學生,生活滿意度普遍偏低,柳博米爾斯基的結論是:“和追求精神财富的人相比,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更容易患上各種精神疾病”(我的結論是:“錢哪有那麼好賺的?!”)。所以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這幫老師說中了,“偏科”并不一定幸福,“偏科”後注重的單科成績一但不佳很容易讓我們的幸福感“硬着陸”,導緻不追求精神财富就追求精神疾病。

所以作為某種緩解,我更喜歡另一個簡化版幸福公式,就是“幸福=成就/欲望”,不能提高分子,還可以降低分母。這個公式依然“偏科”,但畢竟考慮了人的内心感受,大幅度減少了成就一般時的挫折感(親測有效!)。

不管怎樣,我們踐行什麼幸福觀是我們的自由(雖然我們所謂的自由其實是從衆!),但我們已經知道“偏科的幸福觀”帶來的真實感受,所以最好不要強加到我們的孩子身上。我們以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幸福。相反,給他們灌一碗PERMA雞湯倒是不錯的選擇,讓孩子們知道建立在PERMA五支柱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可以持久的幸福。孩子們如果能接受、能做到,就培養了與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和“掌控自己心靈”的能力,而非人雲亦雲,他們的内心就會感受到比我們更多的幸福,更少的抑郁和過度焦慮——二者是我們内心的“常客”。

4.幸福話題的打開方式

如果大街上要有人采訪我,問我幸福嗎,我一定回答:“我姓李。”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哲學家密爾也曾說:“自問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覺就蕩然無存了。” 我始終感覺讨論是否幸福沒啥意義,太受制于瞬間的感受。現在去問李易峰,他一定說極其不幸福,雖然他前不久可能還幸福感爆棚。

幸福方程式等号左側是幸福持久度或幸福的決定性因素,而等号右側還有50%的分數(幸福基準線)是因人而異且無法改變的,有人可能擁有一切卻感受不到,你說氣人不氣人?所以這個公式并不能用來解答是否幸福。

所以是否幸福并不是打開幸福話題的正确方式,那應該怎麼打開呢?我覺得應該如積極心理學紅人本·沙哈爾在N年前的哈佛公開課(“網易公開課”app上有)第一節課上所說:“我們與其關注是否幸福,不如關注怎樣能讓自己更幸福,不管你之前是不幸福還是已經很幸福。”

他公開課上的内容基本收在一本書裡,書名就叫《happier》(中文名《幸福的方法》),書中他更明确地指出:“‘我是否幸福’這個問題本身就暗示着對幸福的兩極看法: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在這種理解中,幸福成為一個終點,一旦到達,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就結束了,實際上這個終點并不存在,對這一誤解的執着隻能導緻不滿和挫敗感。”“我們永遠可以更幸福,與其問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讨怎樣才能更幸福。”

用怎樣更幸福去打開幸福話題,幸福不再是目标,每天努力追求更幸福才是目标。惟其如此,幸福方程式中的V(自發行動)才能發揮作用,化為每天“幸福的最小行動”,PERMA才能變成日常的關注,而幸福,隻是努力過程中“意外獲得的副産品”。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概括幸福的話,我願意用這句:

“幸福不是你要到達的終點,而是你旅行的方式。”(美國作家瑪格麗特·倫貝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