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長久相伴,不知不覺《老子修經基礎篇》已經進入到最後部分了,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同時鼓勵更多朋友接觸國學,認知與新思維特意推出兩本電子書“南懷瑾《老子他說》”和“林語堂《道德經中英文譯本》”,私信回複“道德經”,即可免費領取。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天下人都認為我的“道”很偉大,但不像任何具體有的東西。正因為它的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如果它像任何具體的東西,那麼“道”就顯得非常渺小了。
老子在此仍然是在表達道的“無形”以及有道之士的“淳樸”,另外論述到普羅大衆對于“道”的誤讀和錯解。首先老子強調真正的大道雖然存在于我們的身邊,但是平庸之人是看不到的,或者錯認為“道”應該是華麗而又遙不可及的,隻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用心來“悟”得大道,才明白“道”是淳樸而又觸手可及的。
其次論述了道本質的屬性,它雖然大,但是不可“名”,一旦被“名”,那麼道就不稱其為“道”了,因為在老子看來“道”隻能“存乎于一心”,每個人心中的“道”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對道的理解也是各有深淺的,所以“不可說”、“不可名”。
最後“道”不會去刻意效仿其它任何東西,正如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運行的法則,地效法天運行的法則,天效法道運行的法則,而道效法的是“自己”。所以我們看“道”,用世間任何物象都形容不了它,它神秘而又無形,高深而又玄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有三件法寶,持守而且保管着,一是慈悲、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此句是道家修行之人的典範,是道家弟子修行的“三寶”,這裡的每一寶,都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老子思想濃縮的精華。
首先說“慈”,老子在《道經》部分雖然沒有直接正面的描述,但是他多次以其它意象來傳遞此觀念,其中老子最常用的意象便是“女性”,在諸多章節中都有論述(前篇已有羅列,在此不再贅述),正是因為女性具有慈悲和包容的心理,才能夠生育和撫養自己的孩子,同樣“道”也是如此,“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養而不宰”。
另外老子提到“慈”,還與另一個意象相關,那便是“戰争”,老子認為在戰場上敵我雙方的關系是對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老子也在多篇章節中提出過明确“反戰”的觀點,如第三十章所言“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那麼“戰争”與“慈悲”又有什麼關系呢?難道老子是讓我們對敵人心懷“慈悲”嘛?這樣與前面所說的“對立關系”不就相違背了嘛?那老子到底是在讓我們對什麼心懷“慈悲”呢?其實答案早在第三十一章最後一句話給了我們“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此句字面上看,是讓統治者在行軍打戰獲得勝利後,要抱以“悲哀”的态度,要對待戰死的士兵,以舉辦喪禮的形式去緬懷他們。
如果是這麼解讀,那麼就說明我們還是局限在傳統思維上去解讀老子,僅僅将老子置身于“我方”的立場之上,也就說這裡的“哀悲”和“喪禮”隻是對本國士兵的禮儀待遇,但是我們要明白老子的思想,是基于“大道”的立場之上,大道視萬物為刍狗,對于萬物一視同仁,敵方的士兵固然會危害我方士兵的性命,而且我方士兵的死都是敵方所緻,但是死後萬物歸于本源,敵方士兵也是人,也禮應受到“哀悲”和"喪禮”的同等對待。老子此處便将“慈”的本義升華而出,這裡的“慈”指的就是對生命“仁慈”,對萬物“慈悲”,也就是說隻有珍視生命的統治者,才會受到将士們的信賴,才能赢得戰争的勝利。所以老子認為“慈”是獲取戰争勝利的法寶。
其次說“儉”,與老子前文所提到的“少私寡欲”相照應,因為道家主張外守無為、内守清靜,隻有“少私”才能使得人與人之間沒有智巧和争鬥,這樣便可以使得民心相合、民意相投,隻有“寡欲”才能使得我們精神内聚、氣息專一,回歸到“嬰兒”淳樸的狀态。所以說老子認為“儉”是修身治國的法寶。
最後說“不敢為天下先”,與此觀點相對應的章節有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及第六十六章“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都是老子以“後”處世的哲學觀點。所以說老子認為“不敢為天下先”是“無為而治”的法寶。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悲,所以才能夠勇敢;節儉,所以才能夠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才能夠成為天下人的領導者。有慈悲之心的人,才會有他人無法企及的勇敢,他們可以為了堅守“大道”而不惜生死,節儉的人,不被欲望和智巧所困擾,身心曠達,即為大方。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可以得到天下人的信賴,從而為人民所依靠。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将救之,以慈衛之。現在丢了慈悲來追求勇敢,丢了節儉來追求大方,丢了退讓來追求争先,結果必然走向死亡。慈悲,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防衛就能夠鞏固,天要援助誰,就會用慈悲來保護他。
沒有慈悲的統治者,在戰場上一味追求勇猛征伐,最終隻會夭折;沒有節儉精神的修道者,一味追求達到“開悟”的境界,最終隻會走火入魔;沒有不敢為天下先的胸懷,一位追求統治和征服,這樣的統治者必然會有人來取而代之。所以有慈悲之心的統治者,靠的不是勇猛戰勝敵軍的,而是“道義”。
縱觀此章,老子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論述了有道之士的行為品質,老子将此三寶用以“修身”、“治國”以及“平天下”,倡導統治者以及人民要以“道”而行事,這樣才能夠長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