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19:17:05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8——永字八法7:捺為磔

1. 磔的意義

"永"字八法最後一筆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有關一般的捺筆寫法,我已經在28課和29課中講過了,今天我來講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點。

什麼是"磔"呢?"磔"的本義是一種酷刑,顔師古說"謂張其屍",怎麼個"張"法,至今還不大清楚,學術界有各種講法,但結果就産生了引申義,"磔"就是張開、裂開、放開。

"磔"也用于祭祀殺牲,《周禮》鄭玄注:"披磔牲以祭",俸祿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來祭祀。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

《說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幹枯不收。"就是把祭祀用的犧牲如雞鴨等,去其内髒,張開風幹,幹枯以後不會收合起來。好象我們現在常見的臘鴨那樣,這就是磔。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

再舉個例子,看過鬥雞嗎?兩雞相鬥,頸上的毛都張開,稱為"磔毛"。唐代韓愈和孟郊有《鬥雞聯句》,就寫到"磔毛"。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

第三個例子,東晉有個大臣恒溫,他是王羲之的密友,兩人書信來往很多,《淳化閣貼》中收入恒溫《大事貼》,可以看到恒溫的書法也很好。恒溫是什麼模樣呢?《晉書·恒溫列傳》引劉惔的話說:恒溫"眼如紫石稜,須作猬毛磔"。劉惔從小就是恒溫的朋友,他說恒溫一臉胡子,好象刺猬那樣張開,這就是磔須。想象中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簡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過來,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關系

明代張紳《法書通釋》說:"磔者,波也;而謂之磔者,微直曰磔,橫曰波耳。"張紳認為,直一點的捺叫"磔",橫放的就是"波"。

清代書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說:"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橫過曰波,之、道、遠等字是也。"這裡王澍所說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4

照張紳和王澍的說法,左面這一個是磔,因為它是斜放的;右面這一個是波,大緻是平放的。但"平捺為波,斜捺為磔",把波和磔分開講了,這隻是明清人的講法,唐宋人認識不一樣。

我在28課中講到,大約晚唐至北宋時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詳說》,這篇文章說一捺的寫法是:"筆訣雲'始入筆,緊築而微抑,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從這句話知道,當時"磔"就是寫波勢的最後動作。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5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有一句話:"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唐人認為波磔是并用的,有波就要磔,波勢收尾必定要"磔"一下,也就是放出一段。而且這個"磔"的方向和"波"不同,所有的側面不同,換了筆心方向。所以叫"一波三折"。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6

唐宋時,無論是平捺還是斜捺,都有波有磔,都可以分成兩段,前面為波,也就是一捺的身體稱為"波",收尾為"磔",收尾要撐開一段,放開一點。

那問題來了,"永"字八法最後一筆稱之為"磔",究竟是指整個捺筆,還是隻指捺筆的收尾呢?就"永"字八法各點畫命名來看,每個筆畫都用一個字,"磔"很明顯指整個捺筆。但重點是提醒你要有放開的磔尾。寫過的人都知道,真書這一捺難就難在這個磔尾上。

《"永"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話:"右送之波皆名磔"。可見當時"磔"的意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僅僅指波勢的最後收尾動作;廣義已經擴大到整個向右的波勢。這可能是因為右送之波,最後都要有磔的緣故。所以,"永"字八法把最後一筆稱為"磔"。這是廣義的稱法。

簡言之

"永"字八法,是經過張旭改造的。

"永"字八法的捺筆,指真書的捺。

這一捺筆稱為"磔",是強調收尾要放出。

3.什麼是一波三折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7

好,第三,講講什麼是"一波三折"。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具體在書法中,是哪三折呢?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8

捺筆産生于隸字,但最早的是無波無折的。我給大家看過西漢《萊子候刻石》,上面的"支"字和"使"字兩個捺,就是直挺挺的。

很直的捺,在真書裡還有遺留。智永《真草千字文》裡就有不少。

你看他寫的"深"字這一捺,用挫筆寫,寫得很直。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9

仔細看看,這一捺也很直。但起筆是轉了彎的,也可以說有一個折。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0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1

又像這個傳為張即之寫的"賢"字一捺,行筆部份很直,但起筆有明顯的波形。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數達一千,他的用筆有很多變化,但我們要單獨選出一個字作為樣闆,如這個"詠",這種隻有一折的捺筆不大好看。不适宜當學書法的樣闆。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2

在早期的草書作品中,如皇象《急就章》,短捺往往也隻有一折,但長捺就有兩折了。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3

一波兩折在行書中明顯多了起來,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放"字一捺,其實就是畫波形。

我在28課中講過什麼是楷法。張懷瓘《書斷》引北朝王愔的話說: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3

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隸草"就是章章,王次仲采用章草的方法,創造了波勢,這就是楷法。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

所以王羲之這個"放"字一捺有波勢,就是運用了楷法。但我們注意到,這尾巴是斷筆。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6

這種情況,在王羲之《蘭亭序》中很常見。可能是因為行筆速度快,所以省略了最後"磔"的動作。

如果慢一點,寫得完整一點,捺筆最後就會多一個尖,這就是"磔"。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7

你拿"迹"字的一捺,和"遷"字的一捺相比,就會發現"遷"字一捺多了一個收鋒動作。

這就是波勢之後,有了一個"磔"。

清代有個進士沈道寬,寫了一本《八法筌蹄》。"筌"就是捕魚的竹器,"蹄"是抓兔子的網,這裡指工具。這本書對一波三折,講得很明白:"唯磔法須明一波三折之義,落筆一折,随按下力送至右住處,突止如剪截勢(就是挫筆下來寫完斷筆);随将筆尖提起,收入畫中(這是第二折);從字之上界拂出,是謂三折。"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8

我用一張圖來說明"永"字最後這捺筆的寫法。我們現在看到,這捺筆的中線是這樣的。起筆後一折往下挫,第二折是"随将筆尖提起,收入畫中",這就是回到五号位,回到正鋒位置。在任何時候,回到正鋒就取得了主動權。不要忘記。然後第三折出鋒。沈道寬說"拂"出,力量小了點,應該是揭出。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9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0

王羲之《蘭亭序》第十四行最後有個"欣"字,第十五行最後有個"不"字,這兩個字的一捺都很奇怪,這兩個捺多究竟是怎樣收尾的呢?好像缺了一塊,有人說是紙張不平造成的,原件我們見不到了,但這兩筆還是可以寫出來的。而曆史上确實有人寫出來。放大點看,收筆就是剛才說的寫法。回收筆鋒到五号位,重新向九号位出鋒就可以。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1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2

如果你仔細看古碑好拓本,如顔真卿《多寶塔碑》,就會發現古人寫一波三折的奧秘。這下面缺了一塊的地方,其實就是第二折把筆鋒收回到五号位留下的痕迹。

最明顯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這個字使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筆法。

4.戰行

《玉堂禁經》規定了"磔"的用筆,他說:"磔須 【走歷】筆。"(原注:戰行右出)。這個"【走歷】筆"是什麼意思呢?還好有一個注:"戰行右出"。

什麼是"戰行"?

"戰"有一個意思就是振動,現在寫作"顫",如顫抖、打冷顫、打牙戰……等等。"【走歷】"就是戰行。《集韻》說是"盜行",走路時忽工忽右。

我在21課中介紹過一個動作。行筆中有意連續左右搖動手腕,稱為振,畫家畫水波,就是運用振。手腕一左一右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3

行筆,波浪就畫出來了。

《玉堂禁經》說寫"磔",行筆要"戰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畫波勢,為什麼要這樣用筆呢?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4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5

你看這一捺,開始是尖鋒入紙,然後用一分筆、二分筆逐漸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于鋪鋒。如果你硬壓,筆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開,結果就收不起來。順便提醒大家,最後揭筆收,也是一左一右的。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6

在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行筆的一左一右相當明顯,通常是來回兩次。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7

小字如王羲之《蘭亭序》,也有這樣的用筆,但小字波勢不顯著。畢竟筆畫太小。

所以,練習戰行,我建議各位用大楷字帖,如《陰符經》。像這個"天"字,就要留心捺筆兩次來回戰行。如果加上最後的揭筆,那就是三個來回了。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8

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樣的。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29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0

《陰符經》中"發"字的一捺,來回幅度就比較大了,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寫中線。

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書法家,寫捺都會戰行。你看趙孟頫《膽巴碑》這個"火"字,捺筆為什麼是這樣的呢?這就是戰行的結果。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1

文征明《遊虎丘詩》這兩個字,捺筆振動很明顯,但是他最後沒有用揭筆,隻是平出。

一捺的基本走勢,是6—9—6,如果你寫得很細,或者你寫小楷寫得很小,那用搖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說楷6—9—6,這就寫出來了。但是你大了以後,毛筆鋪在紙上部分就很在,這個時候,你要換9—6就很不容易換了。如果你這樣一出,那就是偏鋒。所以"永"字八法所規定的動作,是很科學的方法。它就在裡邊加了一個五号位,右—左—右—左,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回到五号位,然後重新出鋒。這樣子,因為有了一個五号位,那毛筆筆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我們來加粗點,右—左—右—左,來到這兒,把毛筆回一下,然後重新按下去,揭筆。這就比較容易成功。你也可以把動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于直線。右—左—右—左,然後揭筆。你動作越小,越接近于直線。右—左—右—左,好,右—左。

本節要點:

"磔"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解釋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

《玉堂禁經》規定的"磔"的寫法。

要點解讀:

思考題: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2

褚遂良《陰符經》中這個"之"字捺筆收尾,為什麼會這樣高起來了?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15(黃簡講書法筆法篇)33

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念"字捺筆,是有波無揭呢,還是做了揭筆的動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