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農跟我說,那個年代經常要求挖糧源。所謂“挖糧源”,就是估産(秋收前由公社組織有各隊隊長參加的估産小組對各個地塊的産量逐一進行估算)與實際産量相去甚遠,上級懷疑生産隊瞞報了實際産量,要求挖出根源彌補差額。估産小組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為了讓估産小組“高擡貴嘴”少給估一些,定然是要讓他們吃好喝好的。
糧源是“挖”出來的麼?
“挖”差不多是個“萬能動詞”,諸如“挖出暗藏的敵人”“挖出思想根源”……都是一種借喻。“挖糧源”的“辦法”固然很多,但有一部分确實是要使用鐵鍬等工具現場操作的,真的需要動手去挖。
老農說,不少好糧食,是豆杵子(或豆鼠子)們偷去的。豆杵子,是一種很大的田鼠,它們的眼睛很大,又是慣偷,所以也叫大眼賊。
豆杵子為什麼叫豆杵子,不知道,可能它們最喜歡吃黃豆吧?豆杵子、大眼賊,名字不大好聽,那樣子卻不難看,比家裡的腌臜鬼祟的耗子好看多了;特别是當它們直立起來向遠處張望時,那小樣兒,還挺酷的呢。
豆杵子的家就在田地裡,它們一生吃住都在田地裡;它們就靠吃莊稼過活,從莊家長出幼苗就開吃,一直吃到莊家成熟。秋收時候,是人們最忙也是最高興的時候,可也是豆杵子最忙最高興的時候。
秋收時,人們不是把莊稼割倒就送去打谷場,而是把它割倒後原地晾曬。到了人們收工後,豆杵子就全體出動忙着它們另類的“小秋收”了。
豆杵子偷糧食絕對是高手,它們偷去的每一粒都是精挑細選的好糧食。何以見得?
找到隐秘于草窠裡的豆杵子洞,洞子不是很深,但上上下下、七拐八拐的猶如進了八卦陣。找到一個比較寬敞的、位置比較高的洞穴,那便是它們儲存糧食的庫房。
狡兔有三窟,豆杵子也不傻,怕追究它的刑事責任吧,早就從備用通道跑掉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廟裡的糧食被悉數“罰沒”。“悉數”究竟有多少,不知道,反正是不少,那可是豆杵子一家的越冬食物啊。不過,再多也彌補不上估産的差額。其實也就那麼回事了,算是盡力而為了嘛。
看到自己過冬的糧食被收繳,回家的豆杵子氣得直跳腳——這日子還咋過呀?
這豆杵子也是氣性大,沒糧吃,你倒是吱個聲,去親戚朋友家借點,轉年收成好了再還給人家嘛!它可倒好,轉着磨磨就是尋思不開,踅摸個樹杈子,吊死了……嗨,瞅着怪揪心的呢!老農說。
現在大眼賊們們還偷糧嗎,肯定還偷,不然它們怎麼生活。隻是它們數量少了,搞了機械化作業後,它們也找不到打洞築巢的地方了。再說,吃就吃點吧,别逼人家上吊了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