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自從網絡聊天興起,呵呵的使用頻率如日中天,呵呵一詞的寓意,也從微微一笑,進化到意味深長,再進化到令人黯然神傷。
簡單直接舉例如下:
新時代的萬能詞呵呵從此讓人細思恐極,呵呵開始給人以一種高深莫測,神鬼莫測的鴨梨感。
呵呵一出,誰與争鋒?
然而,呵呵是網絡時代的産物嗎 ?
有人說不是,是蘇東坡,坡仙發明的詞彙。
在與好友的書信中,東坡更是不遺餘力的将呵呵進行到底。
如給陳季常(因其夫人的河東獅吼而聞名于世)的書信中:“一枕無礙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意思就是隻要晚上睡得舒服,寫詞隻是小意思。
又如東坡剛寫完《江城子 • 密州出獵》甚是得意。
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再如東坡寫信教錢穆父做菜:“取筍簟菘心與鳜相對,清水煮熟,用姜蘆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鹽,漸漸點灑之,過熟可食。
不敢獨味此,請依法作,與老嫂共之。呵呵。”
上至軍國大事,下至寫詞做菜,東坡的呵呵冠蓋天下,并且以其文壇領袖的地位其文的流傳速度并不比現在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慢多少。
然而,呵呵,真的是蘇東坡發明的嗎?
其實不然。
蘇東坡的師座歐陽修早些年就已經在書信中呵呵不止。如:“孫書注說,日夕渴見,已經奏禦,敢借示否?蒙索亂道,恰來盡,呵呵。”
又如:“銘文不煩見督,不久納上,隻為須索要好者,恐未盡爾。呵呵。”
再早點的唐朝,呵呵也已經問鼎中原,如寒山《詩》之五六:“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
嚴格的說,呵呵,最早正式見于史料,是在《晉書•石季龍載記》:後趙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嫉妒弟弟石韬深受父皇寵愛,暗中排刺客刺殺了弟弟石韬,石韬臨葬前,石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韬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
可見,呵呵隻能說是在蘇東坡手中集大成發揚光大,并不能說是蘇東坡發明首創的。
那為什麼網上還是盛傳呵呵一詞的發明者是蘇東坡呢?
我想是因為熱愛,因為對蘇東坡的熱愛,所以将呵呵的發明也歸于其名下。當然,也更便于此種觀點的傳播。
秉承着文化傳承的态度,這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
就像民間由于對三蘇的熱愛,也編造了一個才華橫溢又活潑靓麗的蘇小妹來給蘇東坡當小妹妹,也傳播的很溫暖,很可信,很愈久彌堅。
PS. 呵呵一詞也被專家指出認為是母豬的叫聲。呵呵,我表示不置可否,呵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