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常常因為感覺心慌就診。可是到了醫院就不心慌了,做個心電圖也正常。醫生會說,做個動态心電圖吧!
有些人有時會胸痛,到醫院時已經不痛了,怎麼辦?醫生也會說,做個動态心電圖吧!
還有些人,上來一陣兒頭暈,有時還暈倒了。去看醫生,醫生還是會說,做個動态心電圖吧!
動态心電圖是什麼?
簡單通俗地說,就是日常活動(當然也可以睡覺)狀态下連續記錄的心電圖!
動态心電圖在受檢者日常活動狀态下持續記錄心肌電活動的一種心電圖檢查方法(哪些檢查能夠幫助我們識别冠心病?(心電圖系列))。因為最早是美國科學家Holter發明的,所以早先叫做“Holter”心電圖。比起平時隻做8秒、10秒或者每一導聯3個波的心電圖,動态心電圖可以持續記錄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心電圖(最長的可以埋藏在體内長期監測),并且還可以分析心率變化的規律。這樣,就有可能捕捉到、并記錄下來病人隻發作一小陣兒的心電異常、心律失常,就可以發現一般(靜息)心電圖難以發現的問題,查找出一些疾病的原因。
動态心電圖看什麼?
先說一句,心電圖太專業了。這裡隻能大緻介紹一下。這樣受檢者自己看起來,不至于因為夜間最低心率每分鐘40次、或者偶爾出現的早搏而太緊張。
【看心率】
動态心電圖一般記錄24小時,這樣就可以看1個晝夜的心率變化。正常情況下,我們窦性心律的心跳頻率是60~100次/分。那動态心電圖呢?因為有活動狀态的,有休息狀态的,所以24小時總心率的水平正常是8萬到12萬次,也就是10萬次上下吧。這樣算下來,平均心率在每分鐘70次左右,可以低至55次/分。睡眠時心跳會減慢(這也符合生理,靜息狀态下不需要心髒那麼使勁兒工作),最慢可以慢到每分鐘33次/分;活動時會增快,快到每分鐘100多次(一般不超過160次/分,除非特别劇烈活動)。這些數值要是不正常了,是要找找原因的(窦性心律是什麼心律?“窦性心動過緩”有什麼問題嗎?心電圖“窦性心律不齊”是怎麼回事兒?)。
【看心率變化的規律(心率變異性)】
心髒窦房結指揮的心跳,還要受到身體裡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調節,一般會根據身體的需要,有時候跳快些,有時候跳慢些。當神經調節心率變快變慢時,心跳的間隔時間就會改變,這些變化也是有規律、有正常值的,在動态心電圖中是儀器分析計算的。人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來看神經調節的變化。
【看心律失常】
這是動态心電圖用得最多的地方。
正常的心律是窦性心律。也就是說,心肌細胞都應該按照心髒最高指揮部窦房結的命令逐級傳達、統一行動的。可是這麼多心肌細胞,難免有個把出來冒泡的,有假傳命令的、抄小道的、或者消極怠工的,等等,就會出現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還有交界性早搏)、出現預激(可以因此出現快速心律失常)、出現房顫、出現各種傳導阻滞(房室傳導阻滞、束支傳導阻滞)、……,各種各樣的心律失常(心髒“早搏”是個什麼“鬼”?)。
心律失常大多數都是陣發性的,一般的心電圖不一定能發現;就是發現了,總的規律、數量也不好掌握,這樣,動态心電圖就能幫上大忙。
有時,一些人的頭暈、暈厥是由于心髒原因引起來的,叫做“心源性腦缺血”。所以,醫生會對可疑“心源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做動态心電圖檢查,查查心髒的問題。
再說一下早搏。一般來說,偶爾有點兒早搏也是允許的,一般24小時300次以内,可以算正常。但是,早搏多了雖然是算是心律失常,可心律失常不一定都需要治療的(心髒早搏是怎樣影響我們的? 心髒早搏,治,還是不治?)。
【看心肌缺血】
很多人,可以說大多數人,發作心肌缺血時都是在院外,來不及做心電圖檢查;平時醫院的心電圖又是安靜狀态下做的(當然還有運動試驗,那是另外的檢查);再者,有些人的心肌缺血有心絞痛表現,有些人的心肌缺血沒有胸痛,無痛性心肌缺血,不容易發現,這樣,就可以通過動态心電圖來檢查。而且還可以讓病人在佩戴儀器檢查期間,模拟平時發作時的誘發狀況,做一些運動,比如快走、上樓(上坡),觀察心電圖的變化(注意不要運動太過了)。
還有幾點要說一下。
動态心電圖不能代替平時的靜息心電圖。因為一般的那種心電圖,屬于标準心電圖,體位、電極安放的部位都是有規定的、有标準的。做出來的心電圖波形應該多寬、振幅應該多高,在不同的導聯應該是什麼圖形,都是有一定之規、有正常值的。有些數值隻有在這種标準導聯的的心電圖上才可以測量作數,動态心電圖就不夠标準。所以,做動态心電圖不能代替普通的心電圖檢查。
做動态心電圖時,要做好記錄。什麼時間、什麼狀态、在幹什麼,比如某個時間,是在活動、還是在休息、或者有些什麼不舒服,等等。這樣,動态心電圖記錄的變化,就可以從時間上和臨床的狀況對應起來。
動态心電圖雖然檢查時間長一些,但也不能保證做一次就能檢查出問題。動态心電圖就像個抽樣調查,如果檢查期間症狀(疾病)正好沒有發作,可能就沒檢查到,所以現在有72小時或更長時程的動态心電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