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書五經是幾本書

四書五經是幾本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3:55:16

“四書五經”,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欽定的教科書。尤其是實行科舉制度以來,古代的天下讀書人,都必須學習的就是這四書五經。換句話說:四書五經,就是古代讀書人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教材。當然,古代是沒有什麼小、中、大學之分的。從主要是”認字“的”啟蒙“階段吧,以後學習攻讀的都是同樣的内容。無論你是童生,還是老儒,隻要還沒有”金榜題名“,你都要反複不斷地去學習”四書五經“。

那麼,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還得說明一個情況:

原來的“五經”其實是“六經”。

“六經”少了一“經”。少了哪一“經”呢?

“樂”經。

失傳了。

為什麼單單是樂 經失傳理論呢?

“樂”經,應該是記錄、規範樂理、樂譜、規制等方面的書籍。

禮樂制度是在上古時代就有了的活動。在統治階層開展重要活動、舉行重要儀式等的情況下,要演奏、表演一些歌、舞,以愉悅神靈,古人認為是很有必要甚至是必須的。但要把曲目、隊形、樂譜等記錄、規範下來,還真是太難了。一句話,技術性太強了,所以失傳了。六經也就變成了五經。

五經,從成書的年代來看,時間跨度最早的是【尚書】

四書五經是幾本書(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1

尚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彙編。記錄當時代君王的言行和當時所發生的事件。按朝代劃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其文體分為‘典’‘谟’‘訓’‘诰’‘誓’‘命’。可以看着當時的朝廷公布的文件彙編。

其次是【禮記】。禮記由周朝立國初期的周公做,即是”禮“也是"法”,可以看做是當時的“法律彙編”。

再次是【周易】。雖然周易開始“寫作”的時間是最早的,甚至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的開始就是易經“寫作”的開始。但是,周易開始的時候,是“一堆書”,經後人總結、提煉、加工後,被現代人想 當然地理解成了八個卦形符号,即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經文王重卦,變成八八六十四卦,這個時候的“易經”才算是真正的【周易】。

四書五經是幾本書(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2

【周易】,既有周全之意,也是周朝之“易”,故是【周易】。

隻是,周朝初期的周易,到了周朝末期的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興起,學術紛呈,尤其是後來的道教人物,把【周易】拉進了自己的理論範疇,并對周易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和改造,周易的樣貌也就五花八門起來。

在【周易】的基礎上,儒家的宗師孔子也進行了研讀和加工。孔子“贊易”,就是在【周易】的基礎上,添加了十篇解易的文章、文字。

孔子贊易後的【周易】,經孔子後世孫孔穎達整理,成為了【周易正義】。

【周易正義】,才是曆代官方認可的“經書”。也因此【周易正義】才是【易經】

【周易正義】版本之外的可以是【周易】,你也可以稱作是“易經”,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隻是,不要讓“經書”這個稱号亂套了就好。

被稱作“經書”的, 是【周易正義】

第四本經書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主要是從周初到春秋中葉時的作品,産生于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廣闊的地區。全書305篇,以四言句為主,音節自然和諧,語言優美靈活,富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五本經書是【春秋】

春秋是孔子依據魯國舊史【魯春秋】修成,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自魯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重要曆史事件。

綜上所述,五經就是:【尚書】,【禮記】,【周易正義】,【詩經】,【春秋】這五部“經典”之書。

“五經”說完了,四書就好辦了。

因為四書裡的【大學】和【中庸】這“兩本”書,其實都出自【禮記】,也就是說,【大學】和【中庸】是可以包括在“經書”裡的。

有意思的是,四書裡的【論語】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是孔子說的。原來孔子還是個“說書的”。

論,相互答問、辯難的意思。

論語記錄了孔子生前和弟子的言語行事,是在孔子死後經弟子們幾度彙集而成。主要是孔子對事物的觀點看法,從學習、生活、為政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許多對事物的評判,已經成為今天的格言警句,被奉為為人處世的經典,在此不煩舉例。

由于是後人編纂集成,論語是沒有多少章節性的,但又是孔子語錄的重要集中,要系統的分類學習和把握有些困難。

成書時代最晚的是【孟子】

孟子,名轲,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前289),先世為魯國貴族‘三桓’中的孟孫氏,至孟子時已經衰落。孟子幼年喪父,其家世和後來的經曆,都和孔子差不多,也曾遊曆諸侯,但無人推行自己的主張,後來隻好仿效孔子,回家授徒著書,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子并起,百家争鳴的時代,當時與儒家對立的是墨家和楊朱兩家的學說。孟子繼承孔子的衣缽,以孔子的保衛者和衛道者自居,辟楊墨,正人心,捍衛孔子之道。他對孔子思想做了系統的闡發,既有繼承,又有改造。孔子的思想學說以‘禮’為核心,為了論證和闡發自己的理論,又多次談到‘仁’,用以解釋禮,或者把仁作為禮的最終目标。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的在于健全‘禮制’,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治秩序,他的以仁愛為中心的道德思想體系便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孔子以後,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政治理論—‘仁政’學說。孟子的仁政學說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發點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孟子學說的綱領在于‘制 民之産’,他認為要實現王道政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産,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人民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談得上安居樂業,才能談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社會才能有序。所以當政者應當把土地分給農民,使每家各有私田百畝,并有一部分公田,以使‘耕者助而不稅’,不違農時,‘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而且主張‘省刑罰,薄賦稅’,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為了實現王道,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的主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失,爾也。君王有得民心,就要與民同憂樂,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論斷。尊重賢士也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他認為,國君要王天下,就必須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孟子還十分強調對人民施行教化,人民有了穩定的生活,僅僅是王道之始,隻有對人民施行教育,才能完成王道政治的實現。極力提倡要‘設 癢 序之教’,把教育的作用看得極為重要。孟子是持‘人性善’論的,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義、禮、智等都是人性固有的,與生俱來的。人也是有天命的。為此,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一套理論原則。盡心,就是要盡量擴充、發展仁義禮智等固有的‘善端’,隻有這樣,才能完整的把握、體認人的本性;能完整的認識人的本性,就能夠知道‘天’了。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人性論溯源于天,歸本于人,這也是他的‘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孟子較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也基本未出孔子的理論範疇,後人常把二人的思想合稱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現在很少有人提及了,因此多說了幾句。

綜上所述: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四本書。

嚴格說來:

四 書其實隻有兩本:【論語】和【孟子】。

加上,五本經書,“四書五經”總共是七本書。

四書五經是幾本書(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