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香港、深圳、廣州一帶的潮汕人經常在大街小巷上見到飲食攤檔門口挂着“潮州打冷”的大招牌,然而很多生活在本土的潮汕人對“潮州打冷”卻感到陌生。不熟悉的人會一頭霧水,猜測那是賣冰凍類食品的,甚至誤以為它是一間帶點“暴力色彩”的店。
這不禁讓人納悶,究竟什麼是“潮州打冷”,為何在潮汕地區無處可尋,卻在香港、深圳一帶随處可見呢?難道這個“潮州打冷”與潮汕人沒關系嗎?
泛指潮式風味鄉土菜式
其實不然,“潮州打冷”,它是潮菜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泛指一般的潮汕大排檔所經營的大衆化冷盤熟食,屬于平民菜式。它與星級酒店中潮式筵席常見的燕翅鮑魚等高檔菜肴有所不同,這個名稱起源于香港,現在也流行于珠三角一帶,所以在潮汕本土就基本上不曾見到。
“潮州打冷”更趨向于潮式風味鄉土菜式,但其菜式也是非常豐富,而且以冷菜式居多,而且上菜速度快,佐食調料講究,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醬碟,一菜一碟,什麼東西該蘸什麼佐料,一點不會馬虎。
人們通常把花樣百出的潮州打冷分為四大類:
一是鹵水類,如鹵鵝、鹵豬腳、鹵豆幹等;
二是魚飯類,常見的有巴浪魚、大眼雞和紅鹦哥魚等,按照潮汕的食俗,薄殼米、紅肉米和凍紅蟹、凍小龍蝦等貝殼蝦蟹均屬此類;
三是腌制品,常見的有腌膏蟹、腌蝦姑、鹹血蚶和菜脯、鹹菜等;
四是熟食類,如豬腸鹹菜、豬尾炖豆仁、春菜煲等。
也許是撩起食欲的一種手段,這些菜式全部都以明檔方式擺放出來,或大鍋慢火煮着,客人站在攤前,無需詢問菜名,看見喜歡的用手一指,旁邊點菜的人便會記錄下來,有時剛坐到位子上,所要的菜肴已然送到餐桌,形式上很像快餐店。
因為價格親民,食物誘人,這些主打潮州打冷的大排檔生意都十分火爆,夜幕降臨時更是人頭攢動,不少人都會約上三五小夥伴在那暢享“宵夜時刻”。
潮州打冷,就是這樣一種潮式快餐!
為何叫潮州打冷?兩種說法皆緣于潮語
這樣一種大排檔式的潮菜為何會叫做“潮州打冷”呢?至今也并沒有最為權威的解釋,但是能肯定的是此詞來源于香港。其實“打冷”是潮汕方言,被轉換為粵語方言之後本意有着“打人”的意思,後來延伸意思為“吃潮菜”。至于潮式快餐為何叫做“潮州打冷”,現在流行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冷”是指潮州大排檔多經營冷菜,“打”則有吃的意思,在潮汕方言“打”也有着“盛取”和“買來吃”的意思,比如說“打水”、“打飯”等,可以理解為吃東西,因此人們到潮州大排檔去享受一番就叫“打冷”了。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潮州打冷”與打人有關系,在潮語中的“打冷”有打人的意思。20世紀中葉,那時香港幫派林立,潮州幫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義安幫”勢力不小,而這一時期在香港經常有人去吃“霸王餐”。當時的香港皇後街有多家潮州小食店與大排檔,如果遇上這些不速之客,各店都會聯合起來揍這些人。所以慢慢人們就把“打冷”(打人)與吃潮州菜聯系在一起了。大家都知道,潮人在外的團結是出了名的,遍布世界各地的潮人社團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所以撒野撒到潮人的地盤來吃霸王潮菜就變成挨打的事了,也就有了“潮州打冷”這個詞了。并在香港流行起來,而像深圳、廣州、東莞由于同香港接近,而且珠三角也同樣有很多潮人,所以“潮州打冷”在這裡也就慢慢傳開。
在潮汕本土,打冷習慣上我們經常叫做“夜糜”或“夜糜檔”,比如汕頭市區長平路與龍眼路一帶就是汕頭有名的“夜糜檔”一條街。原因是這類大排檔的前身正是舊時沿街叫賣的夜糜攤!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打冷檔都一定要經營宵夜和白糜(粥)。
潮州打冷是走出當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2》也曾介紹過潮州打冷,為人所垂涎和津津樂道。現在它也不僅僅是街邊宵夜時的消遣,還進駐了一些高檔酒樓,可以說是變成了一種全民美食。
食在他鄉,味在潮汕。潮州打冷,它是無數潮汕人在外品嘗一口,便泛起思鄉之情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