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起,“沈萬三”幾乎成了富翁的代名詞。 萬曆年間刊行的 《金瓶梅詞話》 裡,潘金蓮就曾說過: “南京沈萬三 , 北京枯柳樹 , 人的名兒 , 樹的影兒。”
嘉靖年間有位富家子弟,向嚴嵩行賄23 000兩銀子,買了一個吏部主事的官職 ,當時的朝堂上下都稱他為 “ 沈萬三官” 。由此可見,大富翁沈萬三的大名是名揚天下,婦孺皆知。
即使是到了今天,位于江蘇省太倉市的沈萬三故居,仍然吸引了無數旅遊者。這裡賣的“萬三蹄”、 “萬三餅” , 仿佛都在向每一位遊客訴說着那位号稱天下第一富翁的沈萬三的故事。
“萬三蹄”是沈萬三發明的一道名菜。據說他發财後常常高朋滿座,每每宴請客人時,總會把紅燒蹄膀當做必備的菜肴。
其做法是将豬蹄用秘方進行數小時的焖煮,做到色澤紅潤,肥而不膩,酥而不爛。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因"豬"和"朱"姓音近,于是改稱"萬三蹄"。
沈萬三的發家史
沈萬三是中國最早從事世界貿易的先驅。
1331年,二十多歲的沈萬三憑借家鄉周莊西接大運河,東北可由水路出海的有利條件,開始其“竟以求富為務”,開始了他的對外貿易活動,與東南亞國家做起了生意,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産逾吳下”的第一巨富。
明史專家吳晗在《元代的民間海外貿易》中曾明确指出:“沈萬三之所以發财,是由于海外貿易。”
吳晗
沈萬三經商的黃金時代在元朝。元朝統治者實行“重農商、輕賦稅”的政策,對海外貿易實行比唐宋兩朝更為寬松的政策。
在這個特定的時期,沈萬三慧眼獨具,依靠寬松的海外貿易政策,帶領船隊往返于東南亞各地,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葉、西北的藥材以及周莊的土特産鹹菜苋運到海外,同時,買回了大量的珍珠、瑪瑙、象牙、紅木,賺取了巨額差價,迅速暴富起來。
沈萬三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最高峰時,他在新加坡和馬六甲都建立了輻射世界的龐大的商品基地,用中國的陶瓷、絲綢等商品,換取外國人的珠寶玉器和名貴藥材,價差可以達到一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迅速積累了驚人的财富。
他從事國際貿易的時間比鄭和下西洋還早幾十年,後來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幾乎與沈萬三海外貿易活動的航線重疊。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成功,離不開沈萬三開拓性的功勞。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攻占蘇州,并在蘇州建立了市舶司。張士誠是海邊私鹽販子出身,對于海外貿易的重要性有着一定的認識的,所以在他建立的政權中,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并未中斷,而是一直都在進行。
張士誠據吳的那十餘年,是沈萬三經商的第二個春天。他與兩個兒子一道,承擔了當時東南地區的海外貿易重任。在元末群雄割據的縫隙中,沈萬三通過海外貿易,積累了巨額的财富。
正是由于張士誠比較支持商人經商,所以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人集團,在明末群雄逐鹿中對張士誠政權是比較支持的,在朱元璋和張士誠對峙時,大部分都是站在張士誠這邊的。
對此朱元璋也心知肚明:“張士誠小竊江東,吳民至今呼為張王。 ”這句話也可以看出,當時江南地主們對朱元璋和張士誠兩人不同的态度。
朱元璋
讨好朱元璋失敗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懲罰曾經支持過張士誠的江南富商,加重了江南地區的稅賦。沈萬三于是竭力欲和新政權處好關系。
據《故吳興處士沈漢傑墓志銘》記載:“萬三公率先戶 家輸其稅石者萬,複獻白金為兩者千五以佐用度。上曰‘爾心誠忠,意誠厚,我今富有天下,政不少此也。’好語卻之不得,乃俾任所意,造廊房楹者六百五十,披甲馬軍者千,務罄是金乃已,其誠至若此。”
朱元璋加重江南賦稅,沈萬三不但不抵制,反而趕緊做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叫其子沈茂找徐達之子徐輝祖疏通關系,說願向明軍繳納軍糧萬石。
當時朱元璋的軍隊正缺糧,這批糧食可謂是雪中送炭,讓朱元璋十分受用。不僅如此,沈萬三還往朱元璋的金庫裡送了五千兩白金。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到處都要花錢,朱元璋于是欣然笑納。接着,他還以龍角、白金五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馬十匹上貢,朱元璋也不動聲色地接受了這些貢品。
沈萬三懸着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事實也是如此,在明朝建立初期,沈家并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清算。
然而沈家的好運并未維持多久。明王朝的财政狀況好轉後,朱元璋對沈家富可敵國的财力深以為優,認為這并非社稷之福,遂加意對其進行削弱。
明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開始修築南京城牆。沈萬三拍馬屁的機會來了,于是作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上書朱元璋自請"助築都城三分之一"。
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據說在城牆完工時,朱元璋還親自為沈萬三敬酒說:“古時候就有個白衣天子,号稱'素封'。在今天看來,說的也許就是你啊!”
沈萬三聽後,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但他也許沒有想過,朱元璋這個真正的天子,會不會容得下自己這個"白衣天子"呢?
沈萬三在南京修城牆的時候,其弟沈貴就曾勸道:“錦衣玉石非為福,檀闆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長久計,瓦罐載酒木棉裘。"
可是沈萬三哪裡聽得進?他愈發膨脹起來,最後居然向朱元璋提出一個要求,由他出錢,犒賞朱元璋的軍隊!
這一下算是捋了龍須,徹底激怒了朱元璋。
據《明史·孝慈高皇後傳》記載:“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 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後谏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 民富敵國,民自不祥。 不祥之民,天将災之,陛下何誅焉! ’乃釋秀,戍雲南。 ”
據說沈萬三被貶雲南前,劉伯溫曾受馬皇後的秘遣,前來探望過沈萬三。他帶來了馬皇後的意思,讓沈萬三将資産變現一部分,去雲貴地區發展,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劉伯溫還送給沈萬三一首詩:“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作為自己對沈萬三的臨别贈言。
于是,沈萬三在很短的時間裡湊了現銀二萬多兩、金條百餘斤,裝成十六大箱,在劉伯溫派來的衛士的保護下,秘密離開南京,将這十六箱财寶運到了貴州平越,藏在離平越司署衙門不遠的藜峨廟後岩洞中。
那些衛士随即在藜峨廟中出家為僧,專門守護這批财寶。
西南邊陲“二次創業”
洪武六年秋,沈萬三帶着四子沈春鴻、五子沈香保等家人,凄凄然地離開了南京。臨走時,馬皇後、徐達還分别派了沐英和徐輝祖代表自己來為沈萬三送行。
當時從南京去雲貴地區,一般都是先從南京乘船沿長江溯流而上,經武昌府入洞庭湖,然後由洞庭湖溯沅江而上,到重安江都蘭古渡上岸後改行陸路,沿湘黔驿道進入雲貴地區。
當時雲貴地區還有很多還在元朝的梁王的勢力控制範圍,并未歸順明朝,所以沈萬三不能直接赴雲南,而是一直在貴州的安順、黔西、烏蒙地活動。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沈萬三就住在福泉古城西南的"山三街"。他還給自己取了個别号叫"山三道人"。
沈萬三在這裡修建了"沈府",是一座占地五六畝、廳堂兩廂四合院的木瓦房。沈萬三去世後,其子孫繼續在這裡居住了二百餘年,直至明末才荒廢。
此時的沈萬三雖是一介平民,但他的商業貿易網絡還在,市場信息、渠道和特殊的人脈還在。
在貴州這段時間中,他利用偷運來的财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頭腦,在滇黔茶馬古道上,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西南地區的商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離山三街沈府不遠處,有一片綠油油的茶籽樹。有一天,茶樹花開,香味沁人,沈萬三聞着花香走進了一戶農家,看到這家人正用茶籽榨油,于是産生了一個想法:把茶籽油收運到江南去賣。
他找到當地的土司,動員各家各戶采榨茶油,由他負責包銷。在他的運作下,“平越茶油”深受江南人民喜愛,當地茶農一年也因此增加了不少收入。
為了紀念沈萬三,人們把當年他種茶籽的山坡稱作“沈家坡”。
沈萬三還幫助農民種植桐子樹,教當地人種植漆樹、割制生漆,并在京滇古驿道魚梁江建立"桐油加工廠",生産桐油運銷沿海地區。又在平越開設了"藜峨銀号",這也是貴州曆史上最早的銀号。
他還在黔西、烏蒙山區開鉛礦、銅礦、鐵礦,煉朱砂,發展"烏蒙生漆"。
沈萬三發現當地常年雲霧缭繞,雨水充沛,做了一輩子生意的他,敏銳地發覺這是個非常适合種植茶葉的地方。
于是他聯絡了當地的幾家大戶,成立了“雲霧茶園”。由當地大戶出土地和勞力,沈萬三自己負責茶葉管理、加工技術以及銷售。
這個茶園生産的茶葉經過加工後,品質直逼龍井等名茶,數年後便被列為專門進貢朝廷的“貢茶”,當地群衆的收入也翻了數番。
沈萬三非常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真心與他們交朋友,至今貴州不少地區還流傳有不少關于沈萬三與苗族、布依族同胞團結、友愛、互助的佳話。
正是沈萬三的到來,使得僻處西南的貴州的特産有了與外界真正意義上的規模性的交換,安順地區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騰飛,成了“商業之盛,甲于全省”的重要城市。
商業的發展,也為安順及周邊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還帶來了各種手工技藝,如手工紡織業、打鐵鍛造業、種茶制茶業、饴糖業、木器木雕業、竹器業等。
沈萬三還帶來了農商并重的先進意識,為當地帶來先進的商業觀念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與商業相關的理念。
為了紀念在貴州創下功績的沈萬三,貴州省福泉市福泉山為沈萬三修建了壯觀的“萬三陵”,以供後人瞻仰。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征南征,梁王全軍覆沒,雲南全境平定後,沈萬三于是攜妻帶子進入昆明。此後,有關他的記載便很少了。有人認為,到雲南後沒過幾年,沈萬三就去世了。
沈家的後人今何在
沈萬三雖然被貶邊陲,但朱元璋對他還是不放心,一直欲除之而後快。特别是馬皇後死後,再也沒有人為沈萬三求情說話了,沈家的噩運不可避免地降臨了。
沈萬三有個女婿名叫顧學文,與一位姓梁的女人長期私通。梁氏的公公陳某非常惱怒,于洪武二十六年春誣告顧學文,說他與梁國公藍玉謀反案有關,“通藍謀逆。”
朱元璋乘機逮捕了顧學文,并将其父、其弟以及妻族沈家的三個兒子全部下獄,并株連了沈家的親朋好友上百家,近千人被殺,沈萬三留在江南的親屬幾乎一網打盡,沈萬三家族從此遭到毀滅性打擊。
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對沈家人趕盡殺絕呢?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出身貧寒,生活儉樸,他清醒地認識到驕奢淫逸能亡國害身,遂力倡儉樸,并身體力行。
但沈家生活奢侈,顯然有悖于明太祖提倡節儉的意圖,與朱元璋竭力倡導的淳樸社會風氣相左,且在社會上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因此,沈家被清算當在情理之中。
沈家自己也有個别成員行為不檢點,也是他們招緻災禍的重要原因。沈萬三女婿陸仲和在沈萬三發配後,本該斂迹以避禍,但他卻仍非常張揚,修"亭台池囿,輝耀桑梓。建球柳、飲馬二橋,造帳子廊,有南北二馬路",最終"以逾制為太祖抄沒,其子弟誅夷殆盡"。
沈萬三的孫子沈文度重金巴結錦衣衛都指揮佥事紀綱,大肆搶奪民财,也幹了不少害民之事。因此沈家家破人亡便不足為奇了。
2000年5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尋蹤明朝南京遺民暨沈萬三背影”大型文化專題片攝制組,開始對沈萬三後人的尋蹤采訪。
他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穿梭大半個中國,最終在安順平壩縣天龍屯堡發現了沈萬三的後裔。
天龍屯位于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裡。這裡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與衆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
在天龍屯堡随處可見身穿大襟寬袖,藍色長袍的人漢族人。從明朝以來的六百餘年中,他們仍保留繼承着明代的生活習俗、文化習俗,在黔境一隅頑強地堅守着他們祖先的文化。
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與周圍村寨截然迥異,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
天龍屯堡的漢族有四大姓,其中之一的沈氏,稱自己的祖先來自于浙江吳興村的"吳興堂"。
這個堂,也是沈萬三的祖堂。沈氏十四代孫沈科儒告訴記者,天龍屯堡沈氏始祖名叫沈元秀,且家族内留有一民謠:“沈家沈大富,張家張來寶”。
該堡的沈氏宗譜上面詳細記載着《仲榮始祖入滇記》一文和沈氏十一代人的去向、娶妻生子和功績情況,是研究沈萬三家族的有力佐證。
在沈氏家譜中記載:“沈萬三,名富,字仲榮,春正月閏之甲申生,湖州南浔沈莊漾人,幼随父遷長州周莊東蔡村,後遷應天府......明洪武初,因富獲罪奉旨戍滇黔。洪武二十六年農曆八月十二八十八歲卒,葬貴州平越福泉山。”
現在貴陽工作的沈家慶家,還留有一本詳細記載了當年沈萬三的次子沈茂寫的,如何從南京經江西、四川、到達貴州的過程。
這些證據也到史學界的肯定。2007 年9月23日,貴州省文史委在平壩天龍舉辦了"沈萬三研讨會"和"紀念沈萬三誕辰七百年祭祖大會",也等于向世人宣布,平壩縣天龍屯堡的沈氏就是沈萬三的後裔。
2014年10月10日,時任貴州省長陳敏爾在首屆貴商發展大會上的演講中就說道:“曆史上,貴州雖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但貴商的興起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600 年前,江南巨富沈萬三來到貴州,在滇黔古道演繹商貿傳奇,使雲貴高原上出現了商農并重的景象。”
沈萬在元末社會動蕩的夾縫中積累了巨額的财富,明朝建立後,他為保住自己的财富,如履薄冰地竭力讨好明朝,但随着明朝廷重農抑商、抑制富豪政策的推行,沈家的災禍早已注定。
沈萬三家族悲劇,是明初政治鬥争的犧性品,也是元末明初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的經驗教訓,也值得現在的人去汲取。
參考資料:劉凍:《沈萬三後裔發現考證記》
楊光華:《商聖之鄉話商—沈萬三流放雲貴蹤迹的探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