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于1979年10月發表了《質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第一次将滿意與不滿意标準引入質量管理領域,并于1982年日本質量管理大會第12屆年會上宣讀了《魅力質量與必備質量》﹙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的研究報告。該論文于1984 年1月18日正式發表在日本質量管理學會(JSQC)的雜志《質量》總第l4期上,标志着狩野模式(Kano model)的确立和魅力質量理論的成熟。這篇論文中,狩野紀昭在首次提出滿意度的二維模式,構建出KANO模型。在當時的日本,提高産品和企業服務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難題。他提出的這個模型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KANO模型主要的作用是解決了需求分類與排序優先級的問題,常用的方式為标準化的問卷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各類需求進行定位,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KANO模型将用戶需求主要分為以下五個大類:
通常,我們采用評價表來收集用戶對需求的态度,每張表中用戶對是否有改需求造成的影響進行判斷:
然後通過統計有效數據,得出該需求對用戶的影響,從而判斷實現需求是否有價值:
最後通過Better-Worse系數,計算得出需求的優先級,其中Better表示增加需求的滿意系數,Worse表示減少該需求的不滿意系數,計算方式如下:
增加後的滿意系數 Better/SI=(A O)/(A O M I)
消除後的不滿意系數 Worse/DSI=-1*(O M)/(A O M I)
結束語:
整體來說KANO模型定義了一套關于用戶需求收集、分析與指導工作的方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方式太過于複雜,并且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素較大,所以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随着大數據、MVP、敏捷開發的崛起,這種過于複雜的用戶需求滿意度收集方式也要慢慢的退出曆史舞台了,但是,也正是伴随着數據挖掘的崛起,從而建立用戶滿意度分析,讓KANO模型又開始慢慢回歸到我們的視野中!
往期精彩推薦:甘特圖:最常用的項目管理工具模型(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3)
《小白也要懂的項目管理》系列合集:項目管理的入門指南!
小白也要懂的商業模式:實戰篇之商業模式畫布
小白也要懂的運營1:什麼是運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