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心不動則不會心痛

心不動則不會心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1 16:23:33

小編導讀

胸痹心痛是臨床常見病證,以胸背徹痛、喘息咳唾、短氣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包括西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等。雖然它的病位在心,但中醫在治療此類疾病時,認為五髒都可導緻胸痹心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下從五髒論治胸痹的治法和用方。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心髒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各髒腑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約。胸痹雖多由于心脈痹阻所緻,但其發病卻與五髒密切相關。我們通過研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結合臨床從五髒論治胸痹心痛的實踐,茲述體會如下。

從心論治

《靈樞·五邪》曰:“邪在心,則病心痛。”指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明确表明“陽微陰弦”,即胸陽虛弱是胸痹心痛形成的主要原因。胸陽不足,下焦陰寒邪氣上乘,凝聚心胸,痹阻胸陽,心絡不通而見胸痛如絞,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緊。治宜宣通心陽,化痰開痹。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湯、瓜蒌薤白半夏湯加減。

從肝論治

沈金鳌《雜病源流犀燭·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氣能散于外,餘皆令肝郁而心痛。”情緒失調,肝氣郁結,緻血行不暢,加重瘀血。采用疏肝理氣兼以活血之法而奏效,用逍遙散合枳實薤白桂枝湯等方加減。伴高黏血症,加黃連、竹茹、川芎、地龍等;如疼痛較為明顯則加冰片、檀香之類。

從脾胃論治

原文第5條:“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人參湯亦主之。”這裡的“人參湯”即理中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則子盜母氣,胸中宗氣不足或中焦脾胃陽氣虧虛,陰寒邪氣上逆,寒凝氣滞痹阻胸陽而緻胸痹;反之心陽不足,母病及子,可緻脾氣虛弱,心脾兩髒相互影響,症狀可見胸痛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可兼見四肢不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洩、舌質淡、脈沉弱而遲等。脾胃功能失司,化濁生痰,痰濁黏膩,阻遏氣機,氣滞則血流不暢,緻心脈不通。宜緩則治本,扶助中陽,“養陽之虛,即以逐陰”。方選理中湯加減。

心不動則不會心痛(心痛不能單治心)1

從肺論治

《素問·經脈别論》曰:“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肺主氣,心主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若肺氣虛則血行遲緩,緻心血瘀阻不通,不通則心痛;另一方面,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失常,可使水液運行失常,聚而成痰,痰濕、水飲之邪影響心血的運行,血行不通則心痛。

其次,心病可影響到肺,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推動血運無力,心血瘀阻,又可影響到肺的宣降和呼吸功能,緻痰濕、水飲内停,加重肺的功能損傷,進而再引起心的功能損傷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原文第6條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姜湯證的“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将胸痹與胸滿短氣并論,病機為飲邪為患,阻塞胸膈所緻。此證屬飲邪偏盛者,除胸中氣塞、短氣外,多兼咳嗽氣逆、吐涎沫、小便不利、舌苔白滑等症,乃痰飲内盛,上乘于肺,肺氣不利之故。

治宜宣肺化飲利水。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等方化裁。方中茯苓利水、化痰除飲,杏仁宣肺降氣祛痰,甘草健脾和中。三藥相合,使飲去痰除而肺氣暢利,則諸症自除。

從腎論治

第9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心窩部與背部相互牽引作痛,其痛勢劇烈。此乃陽氣衰微,陰寒痼結,寒氣前後攻沖所緻。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内寄元陰元陽,滋五髒之陰,發五髒之陽。生理上心氣下通于腎,而腎氣上承于心。心得腎之滋養,始能氣血充旺,神明有主。若腎精虧損,則心血不充,心脈失養,可緻心痛;若腎陽虛衰則心陽衰微,帥血無力,心脈瘀阻亦緻心痛。臨床可見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脈沉緊等症,治療用烏頭赤石脂丸加減。表明從溫通腎陽以複心陽而治心是治療心痛的又一種方法和途徑。

體會

綜上所述,胸痹心痛當辨證論治,同時要重視整體觀念,從五髒整體調節。胸痹心痛雖病因變化多端,然總不離其餘四髒,因此臨床辨證論治切不可偏執于一髒,罔顧它髒,而延病患之苦。

仲景學說重磅新書

心不動則不會心痛(心痛不能單治心)2

《仲景學說臨證碎金錄》

書中凡古人未發之意,先聖言外之旨,不惜傾囊倒箧而出。結合傷寒六經疾病傳變規律,提出脾胃病六經辨證,并指導乙肝、腸炎等病證治療,獲得佳效。同時,對營衛與皮膚及皮膚衰老的關系進行探讨,提出從補益營衛對抗皮膚衰老;從瘀血論治,以抵當湯防治老年癡呆症;結合仲景《金匮要略》對心病之論,提出仲景分期辨治“心病”之法。諸如此類等等之論,皆闡發新意,有别于既往。

心不動則不會心痛(心痛不能單治心)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