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鐵落筆成畫,還冒着煙,味道非常好聞,就像是燒焦的奶香味。裴正明“淪陷”了。
今天的非遺傳承故事,講到了西安非遺協會的裴正明。
做這件事,身上不能沒幾個紋身
裴正明清楚得記得,故事是從西安的書院門開始的。2012年秋天,裴正明剛從家鄉江蘇鹽城來到西安,成為一名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一到課餘時間,他就鑽進西安的大街小巷,了解這座城市的故事。
“書院門裡有個大爺在做葫蘆烙畫,烙鐵落筆成畫,還冒着煙,味道非常好聞,就像是燒焦的奶香味。以前隻見過在木頭上烙畫的,能在葫蘆上作畫太神奇了,于是我就開始和他唠嗑,最後唠得開心,就順手買了一個回學校。”裴正明說。
自此,裴正明“淪陷”了,他的課餘生活被葫蘆烙畫占領。買葫蘆、畫葫蘆、向遠房親戚求學技藝、自己琢磨能在葫蘆上呈現的故事,日複一日都是如此,晃眼一過就畫了整整10年。
他的手上、胳膊上滿是“勳章”。烙畫時,一不注意就會被烙鐵燙傷,留下鋼筆頭形狀的傷口。“做這件事,身上不能沒幾個紋身。”裴正明笑着展示他身上的傷疤。
2016年,裴正明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他開始全心全意烙畫,每天早上9點開始,晚上12點結束,他的烙畫技術飛速提升。
一條神龍騰雲駕霧,在雲中穿梭。“你看這些雲朵,這就是手工烙畫和機器畫的區别,機器烙畫的深淺是一緻的,但手工作畫,就可以畫出深淺不一的層次感,讓雲綿延不絕。”裴正明解釋到。
堅持在葫蘆上手工烙畫10年,裴正明還珍藏着當年的第一件成品,巴掌大的葫蘆上烙着一位達摩,祥雲飄在空中,他說,這是他的初心。
巧思讓“沒人要”的葫蘆變成珍寶
在裴正明眼裡,到村子裡收葫蘆的過程很治愈。他不僅可以收葫蘆,還能和村民唠家常、聽故事。
一句“你是藝術家,你手上沒有廢葫蘆”讓裴正明徹底敗下陣來。各種奇形怪狀,沒人認領的葫蘆,全被裴正明收進倉庫。
在裴正明的工作室裡,一共存放着上萬個葫蘆。展示在博古架和玻璃窗裡的,都是完成精巧烙制的成品,更多的,是攢在倉庫裡的異形葫蘆。短時間内,他不知道該給這些異形葫蘆賦予什麼故事,于是,這些葫蘆一放就是三五年。
清洗、抛光、鉛筆起稿、作畫、保養上蠟......在看似枯燥、流程化的烙畫過程中,有些許時刻,令裴正明振奮。“最愉悅的時候,是突然來了靈感。”
架子上放着一個表面開裂的葫蘆,在長長的裂縫兩側,分别是齊天大聖和如來佛祖的半張臉,葫蘆最上方的大字,亦是一半“善”一半“惡”。“這個葫蘆叫做一念之間。我借着這個開而不裂的葫蘆,展現兩個有強烈反差的意象。想通過這種對比,表達善與惡的區别就在一念之間,會一念成佛,也會一念成魔。”裴正明說。
裴正明堅定地認為,他手中的烙鐵不止是畫筆,而是“我代山川而言之”。裴正明要做的,是借着葫蘆最原始、最自然的生長狀态,展現大江大河,展現動人故事,展現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傳統文化精髓。
在安靜的世界裡創造“福祿”王國
早上9點半,兩位烙畫師傅正在桌前認真作畫,裴正明介紹,這兩位都是他的徒弟,兩人都是聾啞人。
“到目前為止教過200多個徒弟,全部是殘疾人。”裴正明說。
回憶起和殘疾人的緣分,裴正明翻出了一張照片。照片是翻拍的,小闆機的屏幕上,顯示着朋友發給他的一條短信:“我像一隻小小鳥,要飛飛不高了。”
發件人是裴正明的發小,因為患有小兒麻痹症,這個發小的智力受損,沒法和别的孩子一樣繼續上學、工作,每天隻能閑在家裡。
“有一次他告訴我他不想活下去了,我勸了他好久,最後和他父母一起努力,給他在助殘企業找了份養鴿子的工作。”
過了幾年,機緣巧合之下,西安市殘聯聯系到了裴正明,想請裴正明為殘疾人們提供一些工作機會,因為發小的經曆,裴正明欣然應允。
不隻是教出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裴正明還讓其中的幾位學生加入他的工作室。每天7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長,他們和普通上班族無異。
“有一次我父親和爺爺來工作室,看到幾個徒弟,很心疼他們,他倆覺着我做飯好吃,就想讓我幫他們把午飯也解決了。我說,這件事一旦開始了,就得一直堅持下去。現在,我每天除了要烙畫、經營工作室,還要想着給他們做什麼飯。”裴正明說。
1991年出生的裴正明,和工作室的幾位徒弟年紀相仿,在他眼裡,這些徒弟大都生得漂亮,正因為他們不能聽、不能說,才比其他人更能專注在葫蘆烙畫的世界裡,他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相處下來,他和幾位徒弟亦師亦友,也慢慢學了些手語,幾個人在安靜的世界裡,創造屬于他們的“福祿”王國。
讓非遺文化在全世界肆意生長
回歸葫蘆烙畫本身,裴正明介紹,葫蘆烙畫起源于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而關于葫蘆的曆史,更是遠超8000年。
“即使在全國範圍内,認真做葫蘆烙畫的人都屈指可數,我認為非遺傳承其實重在發揚。”裴正明說。
在大多數年輕人的潛意識裡,非遺二字大多被冠以“樸實”、“無趣”的代号,沒能激起太強的好奇心,也極少有人産生收藏的意識。因此,裴正明想要把傳統的文化底蘊,和年輕的符号結合。
有些葫蘆上滿是趣味。李白酒酣正濃,正趴在酒壇上;老壽星咧着大嘴,卻隻有兩顆牙;關公揮舞着大刀,長着一對豆豆眼。大大小小的葫蘆上,不止是代代相傳的文化,更是他輕松的烙畫風格,和想讓更多人接納中華傳統文化的決心。
裴正明說:“做文化傳承不能固步自封,要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新,讓寶貴的非遺文化走出世界,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我覺得這是90後傳承人特有的時代底色。”
文化沒有天花闆,因此,有想法的人能讓非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肆意生長。距今為止,裴正明在西安開了3家線下店鋪,不止售賣精美的葫蘆,還有燈、酒壺、車挂、鼻煙壺、香筒、茶器等,原材料都是葫蘆。“要讓藝術為人民服務,要讓非遺文化流通起來。”裴正明說。
華商報記者 李新怡/文 陳團結/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