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關系裡,
關系是人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重要支撐。
關系有遠近疏離,
但就重要程度而言是可以排序的。
序位搞錯了,成本高效益低,人活得累;
序位搞對了,成本低效益高,人輕松。
1最近一期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論。
在節目中,papi醬語出驚人,給出了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序,結果引起一片嘩然:
第一是:自己;
其次是:伴侶;
第三是:孩子;
最後是:父母。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因為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伴侶其次,而父母和孩子,他們都隻陪自己一段時間,所以排在最後。
聽到這,現場的爸爸們坐不住了,焦俊豔的爸爸更是指着手說:
沒有這樣的,不可能自己第一!
在場子女派和爸爸派形成了對立。
子女派幾乎都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爸爸派堅稱自己不可能第一。
他們笃定地排了自己的順序:
孩子第一,父母第二,伴侶再往後排。
這時大張偉忍不住插了一句話:您跟您女兒聊天(聊結婚生子這件事)的時候,就把自己放第一位啊,您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别人。
焦爸爸還在反駁:那是我的一個願望,沒有強加給她。
此時,沉默良久的袁姗姗爸爸開口了:我還是希望她能成家,如果堅持不結婚,那我也不逼了,隻不過我到死都會有遺憾。
接着他重複了一遍:很遺憾地走就是了。
這段話讓在場的子女派聽了非常恐慌。
表面上允許了,實際上卻是卻是一記更重的施壓。
看到這裡我們就發現:爸爸們堅持的“孩子第一”,實際上還是自己第一。
無論是焦爸爸的堅決反駁,還是袁爸爸的“帶着遺憾離開”,都在偷偷暗示孩子——你要按照我的意志去活。
他們或許覺得孩子是屬于他們的,是他們可見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一部分。
但同時,大部分父母往往隻能從行為層面了解孩子,而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内心。
因為每個獨立的個體,總有不願意被外人(包括父母)所了解的地方。那裡私密、稚嫩,不需要被外人參與,更别說被幹涉和打擾了。
父母如果不願意承認,在這個事情上自己是外人,那麼孩子就有點像自己養的寵物一樣——到了發情的年齡就要物色交配的對象。
或許大部分的父母完全不會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樂此不疲。
就像焦俊豔剛從上一段感情走出來,爸爸希望和她一起解決難題。
焦俊豔卻急得一時語速加快:
即使我跟你說了(這件事情),也不能解決問題。每次你們都會問出更多問題,讓我得到雙份痛苦。
所謂“孩子第一”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希望在孩子的世界裡“自己第一”,這讓人害怕。
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子女那一派不想生孩子,因為作為孩子,不願意走你們的路。
2爸爸們在“自己”和“孩子”的排序,其實已經陷入混亂。但讓人揪心的,還有伴侶的排序。
在節目中,大張偉一直堅持,伴侶必須是第一位。而令人吃驚的是,現場的爸爸,都把伴侶放在了孩子和父母的後面。
還有一位爸爸,認為伴侶第三已經是很靠前的位置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或許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伴侶和自己已經是一個共同體,孩子才是可以承擔自己中年焦慮甚至死亡焦慮的最佳人選。
孩子早一天結婚早一天生育,你就早一天拿到對抗自身焦慮的東西,好像隻要有一個遺傳你DNA的新的生命誕生,你就可以永生一樣。
但,真為孩子好,父母應該把伴侶排在前面。
這樣,孩子才有機會開心。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孩子在最初是嬰幼兒的時候,一直活在一種錯覺裡,自己是媽媽或爸爸最重要的人。
直到有一天,孩子發現不是這樣的,原來他倆(父母)才是一夥的,自己與他們融合的努力是注定失敗的。
與其白費勁,不如向外尋求屬于自己的那個Ta。
這時候,孩子才有可能走出去,發展Ta的獨立自我。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孩子在成年之後擠不進父母的關系才是正常的。
父母不是一天到晚和孩子粘在一起操心談婚論嫁的事,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實浪漫,如果有能力有本事,時常在孩子面前灑點狗糧,那或許才是讓孩子羨慕的事。
這時爸媽之間的互動,就是孩子發展親密關系最好的榜樣。
在這裡,我也代表被催婚的人對父母說幾句:
别把你們的焦慮和重心放在我身上。
不要因為住在一起,你就可以進入我的私人空間,不要因為你們覺得我在你們的世界排第一,就可以對我的感情生活指指點點。
你以為我不想嗎?不是誰都幸運到一到年齡就遇到那個對的人。
在我沒有遇到對的人之前,你們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在我遇到對的人之後,你們說什麼也一樣都是多餘的。
很多悲劇性的案例告訴我們:
父母對這個事的“幹着急”,隻會讓定力不夠的子女進入“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狀态,不過還好,因為離婚也不是什麼大事。你們一直催是吧?好,那我結給你們看看,然後離了,這下你還催嗎?
我所有的無語或反駁,都是對你們的尊重。
你們如果也發自内心的尊重我,請沉默并過好你們自己的生活。
3談回人生排序這個話題,一個巧合是,昨天我剛好給公司内部人員做了一個團體體驗——
用即興戲劇的方式去演繹了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和你媽掉水裡,你先救誰?
在這個戲劇團體中,根據大家對話題的理解主動認領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初是:老婆、老公、老公的媽媽三個角色,後來大家覺得老公的爸爸也應該出現。
演繹一:悲劇發生
“老公”選擇救自己的“媽媽”,任自己的“老婆”自生自滅。
在這個家庭裡,“爸爸”之所以不能救“媽媽”,是因為他去救“奶奶”了。
“孩子”們随時面臨沒有“媽媽”的風險,所以成年之後也會首選救“媽媽”。
這次的演繹發展為悲劇:每一代都去背負上一代人的責任,活得很累。
演繹二:悲劇延續
“老公”處在為難的狀态:兩頭不落好,裡外不是人。
他想救“老婆”,但害怕媽媽知道他的這個選擇,所以一家人都在場的時候,他不知道如何選擇。
作為“老公”的角色既希望滿足“老婆”的需要,又無法忽視自己“媽媽”的需要,在左右搖擺中,越發讓其生命中重要的兩位女人失望。
雖然“爸爸”在場,但三位角色的互動中,似乎不把“爸爸”考慮進來,就像他不存在一樣。
一直在舞台上被忽略的“爸爸”說話了:你去救你老婆吧,你媽有我呢。
爸爸願意看到孩子把伴侶排在父母的前面,這個危機的局面得到了解除。
演繹三:結束悲劇
“老公”直接幹脆救“老婆”,伴侶優先,皆大歡喜,誰的老婆誰來救!
“老公”眼裡隻有“老婆”,同時他相信“爸爸”是有能力救“媽媽”的,就像自己有能力救“老婆”。
“媽媽”有人愛,“爸爸”就在她身邊。
每一代都隻需要承擔這一代的責任,打造了一個更有愛的結局。
為什麼說把父母排在伴侶之前面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從第一次演繹中可以看出來。
當身為“老公”的男人,去“救”自己媽媽的時候,他的伴侶隻能收緊與孩子的關系,孩子被媽媽抓住不放,是不容易正常發展自己健康的親密關系。
因為發展新的關系,需要放下無人照料的媽媽。
即便是本能驅使去追求伴侶,也會同時心懷對媽媽的愧疚。
即使可以結婚生子,一樣活在三角關系裡,不自覺地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在新的一代人看來,就是重新走回當年爸爸放棄了媽媽,去“救”奶奶的路。
4最後回到節目,papi醬提出來的排序,引發了兩代人的沖突,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的人越來越重視自己和伴侶。
這其實是一個好的、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父母越是無法理解,越是要抓住孩子,孩子就越是想逃離。
在人的排序上,第一位的确是自己,也隻能是自己。
但必須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第一”。
父母越說孩子排在第一,孩子越是無所适從。
倒不如坦然承認自己借着“孩子第一”之名,行 “自己第一”之實。
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意識到,父母其實并不關心你和誰戀愛、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隻是通過參與孩子的生活來處理自己的焦慮。
父母是可憐人,孩子更是。
孩子的可憐之處在于,
無論嘴上多拒絕父母,
Ta内心仍然希望自己忠于父母的願望、接下父母的責任、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然後他們在成為父母之後,不自覺地重複用父母對待Ta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代人能覺醒并有力量與其抗衡。
而,父母們,
你眼前的這一代人正在醒來,
你什麼時候醒醒呢?
作者簡介:趙穎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擅長領域:人際關系、個人成長、社交障礙、焦慮和抑郁情緒、親密關系、親子關系;所在咨詢室:武志紅廣州越秀咨詢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