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颡魚,别名黃姑子,黃沙古,黃角丁,刺黃股,昂刺等。是鲿科、黃颡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時珍曰∶黃颡,無鱗魚也。身尾俱似小 ,腹下黃,背上青黃,腮下有二橫骨, 兩須,有胃。群遊作聲如軋軋。
黃颡魚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鳍上斜,後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颌齒及腭齒絨毛狀,均排列呈帶狀。眼中等大,側上位,眼緣遊離;眼間隔寬,略隆起。前後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鼻須位于後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後緣;颌須1對,向後伸達或超過胸鳍基部;外側颏須長于内側颏須。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鳔1室,心形。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
黃颡魚背鳍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後緣具細鋸齒,起點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點。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後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長,起點位于脂鳍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後端。胸鳍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後緣鋸齒粗壯而少。腹鳍短,末端伸達臀鳍,起點位于背鳍基稍後的垂直下方,距胸鳍基後端大于距臀鳍起點。肛門距臀鳍起點與距腹鳍基後端約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圓,上、下葉等長。
黃颡魚活體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鳍與臀鳍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的暗色縱斑塊。尾鳍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
黃颡魚多栖息于緩流多水草的湖周淺水區和入湖河流處,營底栖生活,尤其喜歡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且腐殖質多和遊泥多的地方。
黃颡魚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黃颡魚供食用,黃颡魚屬小型淡水名特優水産養殖品種。 黃颡魚富含氨基酸,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滋補作用和藥用價值,且無肌間刺。
黃颡魚肌肉蛋白質含量在15.37%左右,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0.37%,為鳜(Siniperca chuatsi)等10種淡水魚之首;肌肉脂肪含量為1.61%,且含有人類自身不能合成的ω-3、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全面,其中維生素E的含量比鯉、鲫、鲢、青魚等淡水魚都高。
黃颡魚,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黃颡魚在中國分布于珠江、閩江、湘江、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龍江等水系。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關注奇文導航,我願為你導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