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魚—鲿
文/趙家明(歲月都江堰)
《詩經》中歌詠的動物--魚,雖然已在曆史的寶典中遊弋千年,但今天品讀起來,仍然十分的生動活潑。它們仿佛就要跳躍到你的眼前,讓人穿越時空,回到藍藍的天空白雲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遠古,在波光粼粼中,人與魚嬉水共享歡樂。
遊在曆史的大海長河中的那些魚,相似的、相同的、同屬科的、不同屬科的,穿越、跳躍、融合、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以至于有時人們會混淆它們、認錯它們,比如鲿。
《詩經》裡的魚—鲿 徐琪 繪
鲿魚在《詩經》中出現過二次,《小雅·魚麗》中提及一次:
魚麗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魚麗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魚麗于罶,鰋鯉。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維其嘉矣。
物其旨矣,維其偕矣。
物其有矣,維其時矣。
翻譯成現代汊,大緻意思是:
魚兒落進竹簍裡,肥美黃頰小吹沙。熱情主人有美酒,酒醇味美量又多。魚兒落進竹簍裡,肥美鲂魚小黑魚。熱情主人有美酒,酒量充足味道醇。魚兒落進竹簍裡,肥美鰋魚小鯉魚。熱情主人有美酒,酒美醇香樣樣齊。食物豐盛實在多,實實在在非常美。
食物甘美任品味,實實在在很齊備。
食物應有則盡有,實實在在很時令。
鲿在《詩經·周頌·潛》提及一次: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有鳣有鲔,鲦鲿鰋鯉。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詩經》裡的魚—鲿 徐琪 繪
鲿,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即黃颡魚、黃頰魚,現代有黃公靈、黃枯頭、黃骨聰、三角峰等多種名字,還有玩蚱、咯魚、戈牙昂公鲮等俗名,屬鲇形目,鲿科。其魚口寬,吻部背視鈍圓,鼻須位于後鼻孔前緣,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無鱗,成年體長一般15一20厘米左右。它食性很廣,以浮遊生物、魚卵、幼魚、蝦類、昆蟲、螺類、植物等都可為食;适應性強,1~38℃都可以生存,離水5~6小時也可存活,常生活于江湖河泊底層靜水、緩水、淺水區。現全世界約有30屬210種,在我國分布于黃河、海河、珠江、長江、松花江等水系。
《詩經》裡的魚—鲿 徐琪 繪
《說文解字》說:“鲿,揚也。”《毛疏》記:“鲿,一名揚,今黃頰魚。似燕頭,魚身,形厚而長。(頰)骨正黃。魚之大而有力解飛者,今江東呼黃鲿魚,一名黃頰魚。尾微黃,大者長尺七八寸許。”《本草綱目》載:“颡、頰以形,鲿以味,魚以聲也。今人析而呼曰黃䱀、黃䰲”“黃颡,無鱗魚也。”
《詩經》中的鲿魚一般指的是黃颡魚,大概也包括黃辣丁。因為二者樣子和顔色很相近,不僅古人,現代也有不少人把二者混為一談,把它們當作一種魚的兩種名稱。
《詩經》裡的魚—鲿 徐琪 繪
事實上,二者雖同屬鲿鲇形目,鲿科,但為兩種不同的魚。其區别是:黃颡魚比黃辣丁大得多;黃颡魚在大多數水質中都能生存,黃辣丁隻生活在流水中;黃颡魚刺人微痛,一會即過,黃辣丁刺人較痛,時間較長;黃颡魚前緣無鋸齒,黃辣丁前後緣均有鋸齒;黃颡魚四根胡須,黃辣丁兩根;黃颡魚隻有肚子是黃的,黃辣丁全身金黃。最後兩點是區别二者的重要依據。黃辣丁名氣很大,在天府之國在都江堰受到的關注度很高,很适合做川人喜歡的麻辣燙火鍋食材,它以鮮嫩、細膩、極易入味而受到好吃嘴們的普遍喜愛,一嘴下去,口齒生香,令人久久回味。都江堰江河湖泊衆多,前些年很多水系盛産黃辣丁。在都江堰市和崇州市交界處有一條從金馬河連接羊馬河的水溝,水溝裡不但有鲫魚、草魚、甲魚、螃蟹,還有豐富的黃辣丁。
《詩經》裡的魚—鲿 《垂釣》雜志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天,一個村民在田裡用完農藥後在水溝裡清洗藥瓶。出乎意料的是一會兒滿溝漂浮起藥得半死不活的魚兒,黃辣丁特别多。一會兒溝邊就聚集了很多撈魚的人,水溝穿過我家的院子,我近水樓台撈了不少黃辣丁,有幾條黃辣丁垂死掙紮,把我的手指給刺出血了。那時的人們沒有不吃藥死動物的意識,農資商店還有一種專門藥魚的農藥出售,銷售者還宣傳說這種農藥沒有毒,搞死的魚兒随便吃。
《詩經》裡的魚—鲿 《詩經名物圖解》(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及細井東陽撰繪)
上面這張日本鲿魚的插畫應該畫錯了吧?
本文摘自《垂釣》學術雜志文學版 2022年5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