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8 01:23:37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态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

航天員楊利偉,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之下,坐上前往發射場的專車。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1

“神舟五号”航天員楊利偉(中)出征,左為備份航天員聶海勝,右為備份航天員翟志剛

(圖片來源:朱九通拍攝)

3小時40分鐘後的上午9時整,他搭乘“神舟五号”載人飛船,在長征二号F遙五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前往太空,10分鐘後進入了預定軌道。

他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從這一刻開始,地外空間出現了來自中國本土的訪客,盡管“神舟五号”的飛行時間隻有20小時,但太空的大門已經被我們叩開,幾千年的飛天夢想已然實現。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2

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影像

(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18年回首 中國載人航天蓬勃葳蕤

随後,我們在“神舟五号”的基礎上開展了大量的飛行任務,每一個任務,我們都取得了裡程碑式的進展:

“神舟六号”實現了“多人多天”的飛行,航天員活動範圍擴大至軌道艙;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3

“神舟六号”乘組在訓練中

(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神舟七号”實現了“太空行走”,中國人也漫步于廣闊的宇宙空間中;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4

“神舟七号”航天員翟志剛出艙揮舞國旗

(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神舟八号”與“天宮一号”首次實現了交會對接,開啟了“空間實驗室元年”;

“神舟九号”首次帶人進駐“天宮一号”,劉洋作為我國首位女宇航員進入太空,中國人的太空駐留時間首次大于一周;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5

“神舟九号”與“天宮一号”對接

(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神舟十号”乘員組“二探天宮”,首次實現了乘員輪崗,“天宮一号”内也播發了來自太空的第一堂課;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6

“神舟十号”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

(圖片來源:見水印)

“神舟十一号”乘組在“天宮二号”内實現了一個月的中期駐留,實現了在軌生存時長的“斷層”式增長;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7

“神舟十一号”航天員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神舟十二号”更是帶着三名乘員在我國的空間站内實現了三個月的在軌生存,大于過去我國所有載人駐留時長之和,兩次太空行走無論是時長,還是活動範圍,還是工作量都遠遠超過“神舟七号”,我國的“空間站”時代已然到來。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8

“天和”核心艙模拟圖(圖片來源:星智科創)

這一切都是在18年内實現的。

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已然成長為朝氣蓬勃的青年。

今天,是2021年10月16日。

剛剛,你十八歲了。

同樣在問天閣,同樣歡呼的人群,同樣的出征儀式,同樣的火箭和飛船,但一切又是那麼地不同。

楊利偉已經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這次是他目送着航天員們的出征。而當年目送楊利偉出征的翟志剛,作為“神舟十三号”任務的乘組之一,二度造訪太空。當年一同目送楊利偉出征的聶海勝,一個月前剛剛完成“神舟十二号”的任務,平安回歸了祖國大地。

曆史和現實在此時此刻交彙。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9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見面會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夜幕降臨,“神舟十三号”乘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懷着人們的祝福和期盼,踏上了前往太空的旅程,我們再度見面,就是來年的春天。

神十三 新挑戰!

國際空間站中,宇航員一般在軌駐留6-9個月,對于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而言,這是一件“比較平常”的事情,但對于我們來說,“神舟十三号”乘組6個月的太空生存仍将會是一個新的挑戰。

“神舟十二号”乘組經曆了三個月的在軌飛行,返回地面後已稍顯疲态,太空生存半年,又會給我們抛出一系列待解答的問題:

太空的特殊環境對人的生理影響

該如何最大限度避免?

男/女航天員生理差異

在長期的太空飛行過程中是否會放大?

“天和”核心艙内的環控生保系統

在這半年的工作是否仍然穩定?

在密閉的航天器内生存半年,乘組的心理

将會産生何種變化,如何進行心理調控?

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材料

又将會産生什麼新的現象?

……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面向未來的載人飛行任務中,避無可避,需要正面回答的。

除了科學領域面向未知的探索之外,作為普通群衆的我們,也将見證一系列曆史瞬間。

“天舟三号”攜帶了一件全新的艙外航天服,這件航天服顯然是為女性航天員設計的。這就意味着,王亞平将代表我國的女性航天員,首次開展出艙活動。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10

“神舟十三号”乘員王亞平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随着未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女性航天員們也将繼續與男性同行們精誠合作,共同建設這代表中國的“天宮”。

同時,六個月的太空生涯,也将令參與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務的王亞平,以195天的時長成為我國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航天員,而這個記錄将保持至少半年的時間,留待“神舟十四号”或之後任務的乘組打破。

更重要的是,“神舟十三号”乘組将完成我國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任務,他們将在太空中,利用遙操作技術,開展艙轉位的輔助工作。

而他們需要操作的對象,就是仍然與“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對接的“天舟二号”貨運飛船。航天員們将在太空中操作小機械臂,将“天舟二号”貨運飛船從前向對接口卸下,轉移至橫向停泊口對接。

而這樣的遙操作實驗,正是為了明年的“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的對接打下技術和實踐基礎——屆時,“神舟十四号”乘組将開展同樣的操作,将兩個實驗艙對接到“天和”核心艙的停泊口,最終完成空間站的建造工作。

位于“天和”核心艙的機械臂讓人印象深刻,兩次出艙行走中,航天員劉伯明、聶海勝分别利用機械臂抵達了出艙操作位點。靈活的機械臂為航天員抵達空間站的任何一處提供了可能,而實驗艙也帶有機械臂,如果将這幾條機械臂組合起來,那麼航天員的活動範圍将在十幾米長機械臂的幫助下進一步擴大,空間站的每一寸都将盡收眼底。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11

“天和”核心艙靈活的機械臂(圖片來源:宇宙速度科普協會《成功出艙!你看到他腳下的機械臂了嗎?》)

當然,機械臂之間的連接需要轉接裝置。“神舟十三号”的一次出艙行走任務将會完成該裝置的安裝,便于兩個機械臂的對接。此外,位于“天和”核心艙外部的剩餘兩個全景攝像機也将在出艙任務中被擡升。

屆時,“天和”核心艙的四個全景相機将全部獲得更好的視野。或許,我們已經可以期待“太空慢直播”的上線了。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12

(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航天員聶海勝攝制)

空間站建設 拉開帷幕!

外媒看神十三着陸瞬間(憶往昔神五)13

(圖片來源:新華社)

“神舟十三号”乘組在太空的半年,将是我國空間站正式運行的“模拟考試”,待他們成功返回後,我們将對航天員狀況、艙段條件、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一系列評估,這些評估通過之後,我們将拉開空間站建造的大幕。

明年,文昌航天發射場将迎來密集的發射——

兩枚“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将先後發射,帶着“問天”、“夢天”核心艙與空間站對接;

兩枚“長征七号”将先後發射,帶着“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帶着航天員的補給物資,支持他們在太空生存。

明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将迎來兩次發射——

兩枚“長征二号F”運載火箭将先後發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載人飛船,新的乘組将接棒“神舟十三号”,讓空間站正式邁入有人長期值守階段。

随着空間站建設腳步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科學實驗将在近地軌道得到開展,而我們對于空間環境與其效應的認識也将越來越清晰。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未來,我們的空間站将繼續作為大型太空實驗室,服務于全人類。

夜深了,祖國西北的一聲轟鳴,“神舟十三号”已然啟程。相約明年,相約東風,我們迎接英雄凱旋。

來源: 中科院物理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