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百分之八十的雞,死于增肌減脂人群。”
健身長肌肉,沒有比吃雞更劃算的了。但是吃了這麼多年雞肉,你的姿勢真的正确嗎?
(内含至少3個颠覆性新知,7個誤區,5個美味選擇)
超雞檔案
雞肉是 完全蛋白質,含有全部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蛋白質吸收效果依賴于氨基酸模式,氨基酸模式與人體越接近越有利于肌肉生長。在氨基酸總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方面,雞肉在肉類中都出列拔萃。
度娘給出的數字是:
熱量:167kcal/100g
蛋白質:21g/100g
脂肪:9g/100g
其實更低!因為這些沒有具體到雞的部位,雞胸、雞腿、雞翅、雞爪肯定不同,健身人吃的多是雞胸和雞腿,雞翅雞爪上不了咱挑剔的餐桌。
雞胸:雞身上脂肪含量最少的部位,去皮就更少了,熱量103kcal,脂肪僅5g。
雞腿:因為肌肉纖維粗大,口感更好,去皮後熱量113kcal,脂肪6g。
(說雞腿比雞胸肥的,其實脂肪都在皮上,去皮後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計了。沒必要苦嚼雞胸,小編更愛雞腿的口感 ๑乛◡乛๑)
總之去皮的雞胸雞腿,熱量和米飯差不多,甚至更低,就算不去皮也并不恐怖,絕對是可以放心吃的肉類。
雞肉和增肌減脂
我們當然希望 “吃雞肉,長肌肉”,并且“不長肥肉”。
對于減脂,雞肉的表現幾乎完美,每天200g去皮肉,能吃到42g蛋白質,卻僅有10g脂肪,蛋白質和脂肪的熱量比接近2:1(42x4:10x9),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肉類,而且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吃到300g也不用擔心。
複習一下減脂期理想的營養素熱量比:
碳水:蛋白質:脂肪 = 4:4:2
對于增肌,雖然雞肉一直和牛肉存在“競争”(牛肉肌酸和鐵含量比較高,占了優勢),但是雞肉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低脂肪,牛肉脂肪含量是雞肉的2倍,要是牛腩那就更高了。
便宜,不用多說大家都有體會,雞肉不心疼随便吃,牛排你随便吃個試試?
烹饪簡單,這個對健身太重要了,想做份快手健身餐,雞肉可以,牛肉沒戲。
吃雞,是健身人群智慧的選擇。
(牛肉當然也是增肌佳品,隻是雞肉性價比更高更親民,以後我們會說到牛。)
為什麼我的雞肉沒有變肌肉
首先要明白,吃蛋白質≠長肌肉,增肌是 破壞-修複-重建 的複雜過程,這其中影響合成肌肉合的因素很多。不長肌肉,肯定是你吃雞的姿勢錯了咯!盒子妹妹幫你捋一捋,問題可能出在以下幾點。
1
沒吃夠
即使在減脂期,我們也需要最大化的保留肌肉,增肌期就更需要充足的蛋白質了。
複習一下蛋白質的理想需求量:
非訓練日:1g/KG
一般力量訓練:1.5g/KG
高強度力量訓練:2g/KG
也就是說,一個體重70kg的人,在一般力量訓練日,要吃105g蛋白質才能滿足肌肉修複所需。蛋白質的來源大部分是肉類,如果有七成(即74g)來自雞肉,那麼我們需要吃至少350g。而對于高強度力量訓練者來說,就需要吃500g雞肉了。每頓隻吃幾片雞胸顯然是不夠的。
TIPS:多吃>快吃
相比所謂的訓練後30分鐘的窗口期,全天的攝入量更重要。3小時左右補充一次快蛋白,睡前補充緩釋蛋白,全天保證足夠攝入量,做到了這三點,就不用搶在窗口期一次吃個夠。
2
沒練夠
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又吃很多蛋白質,雞肉隻能幫忙長肥肉。比如新手學老司機們吃“增肌餐”,做了漂漂亮亮的一大盤,以為吃得一樣就能長得一樣。但是如果訓練量達不到,在“破壞肌肉”環節有欠缺,超量補充自然就成了囤積熱量。
3
油不夠
白水煮雞?生雞榨汁?想最大限度去脂肪保留蛋白質,效果可能使得其反。水煮雞胸常見于兩個群體:備賽大神、健身小白。如果你不是有競技需要的高水平選手,木有必要把自己往“白水煮一切”這條絕路上逼。盒子妹妹還聽說過生雞胸肉混合生雞蛋和蔬菜一起榨汁的,堪比黑暗料理,完全沒必要。
原因很簡單:損失有益于增肌的脂肪
肌肉生長同樣需要脂肪參與,即使是肉類中的飽和脂肪也是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更是有益脂肪,增肌減脂都需要。脂肪攝入過低尤其對妹子們不利,長期低脂引發姨媽出逃的例子不在少數。男性同樣,因為睾酮對男性增肌有重要影響,要想增加睾酮分泌,必須保證一定比例飽和脂肪的攝入。每天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在10%左右才是合理的。皮你都給人家扒了,還要水煮就太過分啦。
4
消化&利用率低
吃是一回事,但消化和利用是另外一回事。蛋白質是大分子,不能直接被身體分解吸收,我們能利用的是氨基酸小分子。影響消化和利用的因素:
胃腸道的動力、粘膜的吸收能力差
比如缺少消化酶,會導緻蛋白質的不完全分解,最後集中在結腸。體内缺少活的益生菌,也會然胃腸道分解蛋白質的能力下降。
蛋白質在食物中存在的形式和結構
食物加工方式影響消化率,比如大豆,整粒食用時僅為60%,做成豆腐就是90%。肉類打成泥狀要比整塊食用更有利于蛋白質的消化。
其他營養素的影響
過多的膳食纖維(每日50g)會影響蛋白質的水解速度,從而降低消化率。但傳說中“酸性食物”(如菠菜、菠蘿)會影響蛋白質吸收,其實不然。強酸和強堿的确會使蛋白質變性,出現溶解度低、黏度增加,這隻是讓蛋白質表觀不怎麼好看,但也是易于吸收的。
5
碳水不夠
如果你以上都避開了,問題可能不是出在蛋白質身上,而是碳水不夠。訓練後及時補充 快速碳水 快速蛋白質,這才是增肌的正确操作。隻有碳水能增加胰島素分泌,促進身體對氨基酸的利用。
為什麼我的雞肉變成了肥肉
1
吃太多或太少
過多的蛋白質帶來熱量盈餘,會囤積轉化成脂肪,在減脂期,雖要營養均衡,但雞肉也不能随便吃。吃太少同樣不行,當蛋白質攝入不夠完成肌肉的修複時,就會引起肌肉流失,尤其是減脂期有氧運動多,掉肌肉更明顯。基礎代謝随肌肉流失而下降,每天都白白少消耗上百大卡。
減脂期理想蛋白質攝入:
非訓練日:0.8-1.0g/KG
有氧訓練日:1.0-1.2g/KG
2
吃錯了雞
口水雞?黃焖雞?煙熏雞?做法不對,食材再好也沒用。雖然我們不至于吃炸雞,但是外食的雞肉大多需要添加較多麻油、辣椒油(比如雞肉類涼菜),或者用煙熏、鹵制的做法,更有一些混合了脆骨、肥肉做成雞肉丸,這都有額外的脂肪和過量的鈉。
究竟如何愉快吃雞?
一次盡量多吃
少食多餐對一部分減脂的人确實有效果,但是對蛋白質來說并非最好選擇。曾有“主流”營養學觀點:人一次隻能攝入30g蛋白質,多餘的都會被浪費,也就是最多150g雞肉。
但是近年來的實驗證明:單獨攝入氨基酸,在接下來兩小時都處于合成狀态;但持續攝入氨基酸(每2小時一次連續),身體會産生抗性,蛋白合成将停滞。少量多次不如一次性攝入更多,每天正餐比如 午餐,或者訓練後那一餐多吃,蛋白質攝入在45g以上,也就是200-250g雞肉(生肉重量)。
搭配豆類、其他肉類
蛋白質互補作用告訴我們,一種肉類再好也不能隻吃它,雞肉、牛肉、魚肉我們都需要,要搭配着吃,隻是雞肉占比多一些而已。另外豆類等植物蛋白 也并非“低等蛋白質”,它們的氨基酸模式與肉類的結合,有利于身體吸收更全面的營養。
先做熟,再扒皮
去掉雞皮的這個動作,其實不應該在烹饪前做。在皮和肉之間有一層薄膜,就是撕扯時黏黏的那個部分,它的作用是保持肉質水分,防止脂肪外溢。雞肉特别“柴”的口感,就是因為肉中的脂肪太少了。在烹饪後去皮就可以保證肉質口感,同時也做到減少脂肪。
文章授權轉自健盒子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