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5:39:57

吃餃子來源于女娲造人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在民間也有很多的傳說。有的說:春節吃餃子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人間這種混亂的狀态;還有一種說法,是取其與“渾囤”這個諧音,意為“糧食滿囤”。那就是說,吃了餃子來年的收成好,打的糧裝滿了囤。另外,民間老百姓還有一個傳說: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娲娘娘造人有關。

據說,最早世間上是沒有人的,女娲娘娘看到地球上沒人太孤單了,就和了點黃土,用黃土捏人,造人嘛!那位說了:不是上帝造人嗎?哎,上帝造的是外國人。到咱們中國,那就是女娲娘娘造的,用土捏的!不是有句話嗎?泥人兒泥人兒嘛。說這個人,甭管什麼時候,洗再幹淨,一天洗八遍澡,你用手搓,總能在身上搓出泥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是女娲娘娘用土捏的。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春節吃餃子來源于女娲造人)1

但是,女娲娘娘在造人的時候,由于當時天寒地凍,造出來的黃土人兒的耳朵很容易給凍掉。造出一個,耳朵掉了,造出一個,耳朵掉了。有的掉一個,有的掉倆,那玩意兒多不和諧啊。怎麼辦呢?為了使耳朵能夠固定不掉,女娲娘娘就在人的耳朵上紮了一個小眼兒,然後用細線把耳朵給拴住。線的另外一端放在黃土人兒的嘴裡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給人做好了,凍不掉了。到了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娲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了。說大冬天的,隻要是吃了餃子,這人的耳朵就凍不掉了。

您看這個餃子的形狀多像人的耳朵。而且裡面包着餡(線)呢。女娲娘娘不是用細線把耳朵給拴住了嗎?就是那線的諧音,還得用嘴咬着吃。用嘴把這個線(餡)給咬着,防止耳朵掉。

是那麼回事嗎?其實,民間老百姓吃餃子,我認為純粹是饞的。尤其是在舊社會,人們一年到頭兒吃不了一頓餃子,吃不了一頓肉。到了春節了,怎麼也得改善改善生活啊,就包這麼一頓肉餃子,那還得給自己這個奢侈找一個理由。

就這麼着,餃子就成了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

其實,春節吃餃子,究其原因,還有兩點。一點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财進寶”之音;二一點,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各樣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面,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

吃餃子的民俗

在包餃子的時候,人們常常把一些金如意、糖、花生、棗、栗子等等包進餡裡。然後和其他餡的餃子一起下鍋。到時候盛上來,每人一碗,吃去吧!比如吃到如意了,就代表吃到者明年能夠事事如意;吃到糖了,來年的日子更加甜美;吃到花生了,來年這個人健康長生;吃到棗,吃到栗子了,代表這個人來年早生貴子。要老太太吃到棗了呢,那……那叫早生貴孫,怎麼都能有吉祥話。總而言之,吃到這些東西,都是代表着吃餃子的這個人,明年走大運!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春節吃餃子來源于女娲造人)2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有的地方在吃餃子的同時,還吃些豆腐,象征着全家幸福;有吃柿餅的,象征着萬事如意;有吃三鮮菜的,象征着三陽開泰。在我國的台灣地區,老百姓們吃餃子的同時,還要吃魚團、肉團和發菜,那象征着團圓發财。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的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尤其在中國,您到各大城市去看看,有很多的城市裡面專門有飯店就叫“餃子城”。到裡面一看,别的沒有,全是餃子,好幾百種!想吃什麼餡兒吃什麼餡兒!本來嘛,餃子餡兒就沒有一定的盤法,愛吃什麼菜吃什麼菜,這個誰也管不着。即便是同一種水餃,也有不同的吃法。如,在我國的内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将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還起了個名字,叫“金線穿元寶”。對此,我有點納悶,這個面條都是白的呀,用面條和餃子一起煮,那應該叫“銀線穿元寶”啊怎麼叫“金線穿元寶”啊?有的朋友了可能說了,人家那面條啊,是用玉米面做的。玉米面啊?做不了,下到鍋裡成粥了。總而言之,餃子這一節日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經成為咱們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是這年三十兒的餃子,意義更加非凡。由于它是節日的重要内容,所以,還規定了許許多多的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内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所需要的。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春節吃餃子來源于女娲造人)3

餃子餡就有講究。包餃子,首先是調拌餃子餡,俗稱“盤餡”。餃子餡有葷有素。有的地方是嚴格區别的。有些地方,過年的餃子必須是素餡。為什麼呢?圖個“素靜”。也就是說年三十的餃子,初一吃了,接下來的整一年,這一家子,過得平平安安,素素靜靜,沒有什麼災,沒有什麼禍;可有些地方要求除夕的餃子必須是葷的。怎麼?一開年,這一家子就吃肉,象征着今後這一年,一家子能夠廣進财源,頓頓吃肉;當然,更多的地方那是葷素搭配的。既有素餃子,又有葷餃子,混在一塊兒吃,說接下來的一年,這一個家庭,是又能素靜,又能發财。那我就納悶了,這一個家庭如果素靜了,他就發不了财。發了财的呢,一般的都素靜不了。那怎麼還能既素靜又發财呢?哎,這就是代表了咱們中國人對于所有美好事情都向往的心理。

另外年三十兒的餃子包的數量要足夠三十兒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别大家下了一碗還沒吃飽呢,沒了!那就不吉利了。必須足夠!除夕夜的餃子餡兒,咱說了,一般是葷素料相配合的,有用豬肉的,有用羊肉的,切成小肉丁,加調味料腌好了,然後用大白、胡蘿蔔、辣蘿蔔等等,把這些菜再剁好了,捏幹水分,然後混入肉餡,調上油,放上料,攪拌而成。

在制餡的過程中最講究的那就剁餡了,就是用刀細剁蔬菜的工序。剁菜的時候有講究,刀與案闆要撞擊,要發出“嘭嘭嘭嘭”這種聲音,而且由于用力大小閑話中國年

的不斷,使這種聲音要發出一種富有韻律感的、強弱節奏變化的,像特别優美的樂曲。并且要傳到四鄰八舍——讓大家都知道我們這一家子正在剁餡。在過去,剁菜,尤其是這剁菜的聲音,那有講究着呢!人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聲音是全村最響的、時間最長的。為什麼有這麼一個講究呢?因為餃子餡是肉加菜,山東有些地方就說是“有财”,“肉菜”“有财”諧音。剁肉菜就是“多有财”。剁餡的聲音最響,時間最長,那美其名曰叫“長久有餘财”。那還不剁長點?在過去,誰家剁菜的時間越長,剁得越響,說明包的餃子就越多,象征着這一家明年的日子就紅火富有。

在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裡就曾經記載過關于除夕的刀砧之聲的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

在舊社會,窮人生活都非常困難,這一年吃不了一頓肉,更别提餃子了。尤其到了年三十晚上,更是個關。誰家不想到三十晚上好好地過個年,能有頓白面餃子吃啊。但是有戶人家,丈夫到了年三十晚上很晚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書中記載叫:“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就是說瓶子裡的米早就幹淨了,該辦的年貨一點沒有。女人在家裡把孩子給哄睡了,看到空落落的這麼一個家,一籌莫展。正在這個時候,又聽見旁邊臨家剁菜的砧闆之聲,“嘭嘭嘭”的。大家都在剁菜,唯有自己家冷冷清清,這女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什麼時候才能夠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道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去,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闆聲惹得四鄰八舍人家笑話。怎麼辦呢?這女人痛苦到了極點,便拿起了刀在家裡斬空砧闆。一邊“嘭嘭”地剁,一邊眼淚“唰唰”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确實心酸。

這就說明,在過去,剁菜的時間和響聲,對于一家是非常重要的。到了現在呢?到現在,你還真的不能夠把自己家的菜闆子剁的間太長了、太響了。怎麼?不信你剁剁,剁不了十分鐘,門口準有人敲門,誰啊?警察來了!怎麼?擾民嘛!哪能這樣啊?話又說回來了,現在誰還剁菜,誰還剁餡?到街上買塊肉,在鋪裡,人家直接用絞肉機給攪碎了。或者直接在超市買攪好的肉餡。就很少有人再在家裡剁餡了!不過到農村、到縣城裡,老百姓還是習慣在家裡剁餡,怎麼?有年味兒。這是剁餡兒的講究。

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尤其是年三十兒包的餃子,形狀更有講究。大多數的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狀。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面皮兒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人家,還要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成元寶形狀,擺在蓋簾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銀滿屋;還有的人家,要把這個餃子捏上麥穗形狀的花紋,像一棵一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兒,象征着新的一年會五谷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來預示着來年能夠财滿屋,糧滿倉,生活是蒸蒸日上。

餃子的擺放也有講究。首先說,年三十兒包的餃子不能夠亂放,民間有句俗話叫:“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咱們平常包餃子,橫排豎排,亂七八糟,什麼地方都放,那無所謂。年三十兒包的餃子是堅決不能這樣。在我國的山東等地,包餃子時用的蓋簾兒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的餃子,然後繞着元寶一圈兒一圈兒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稱叫“圈福”啊。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隻能擺放九十九個。為什麼隻能擺放九十九個,而不能夠擺放一百個呢?因為,人事不能夠太圓滿了!月圓則仄,水滿則溢。咱們中國人最講究這個,凡事兒不能到了頂點,幸福到了頂點,肯定往下滑。所以,任何的東西都求一個極,而不求一個緻。故此,蓋簾兒之上隻能放九十九個,都很圓滿了。而且這九十九個餃子要布滿整個蓋簾兒。因此,隻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關于排餃子的習俗在我國的民間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說很久以前,有一個貧困的山村,在山村裡面有一戶人家很窮,一年到頭兒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面,也沒有菜,聽着四鄰的剁菜聲,這家心急如焚。怎麼辦呢?大年夜不能不過啊。這要是沒頓餃子吃,來年還得受窮。沒辦法,隻能向親友們張口借來那麼一點白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亂七八糟的野菜雜和菜,湊成了一點兒餃子餡兒。要按現在來說不錯了。怎麼?野菜餡兒的嘛,還有營養呢!但在那個年代,就不成餡兒了。沒辦法,就這麼多東西,湊活吧。就包起餃子來了。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這一家人包的餃子就格外地珍貴。包的時候也仔細,細細地捏,細細地按。包好了擺放的時候也一圈兒一圈兒,由裡到外,擺的是整整齊齊,非常美觀。擺好之後就放在了自己家的竈台之上。等到明天大早兒好下鍋煮着吃。這一家人就睡覺了。

再說山村裡面還有一個最富的财主,家有萬貫。平常山珍海味都吃慣了。到了年三十兒,嗬,擺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根本就沒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兒這天,财主用肉、用雞蛋、用這些上好的東西調餡,包成了餃子。咱們說了,他根本就不把餃子放在眼裡,所以包的時候也不仔細,放的時候也不講究。胡亂地就放在了蓋簾之上。然後在家裡和地主婆、地主崽兒喝了一通酒,睡了。

這就到了初一的五更天時分。二十三那天上天的竈王爺下界了。先下到了那個貧苦人家。一看貧苦人家的餃子,擺得太好看了:哎呀,這一家人勤勤懇懇,勞作了一年。您看,就是到了大年三十,包的餃子也是如此的仔細用心。真好!這個竈王爺又到了那個财主家。一看财主家的餃子,把竈王爺給氣的:好家夥,就這餃子也能夠明天上供嗎?這,這也太不尊重餃子了。我得給你點兒懲罰!竈王爺生氣啦,使用法術。

到了第二天,這兩家都下餃子,财主下到鍋裡的餃子撈出來一吃,豬肉餡兒變成野菜餡兒了。那個貧窮人家的餃子撈出來一吃,哎,豬肉雞蛋餡兒的。怎麼回事兒呢?原來那個竈王爺為了懲罰财主,把這兩家的餃子給調包了。

第二天,一拜年,這件事便在村裡面傳揚開了。從此之後,人們再忙,年三十兒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讨一個“圈福”的口彩。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中國幅員遼闊,地方太大了,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不同的風俗。您看,在山東這個地方要圈着放餃子,但在黑龍江一些地方的農家,餃子就絕對不能擺成圓圈兒形的。據說要把這個餃子擺成圓圈兒形的,就會使日子越過越死。那怎麼辦呢?必須橫着排成行。這樣才能夠使财源四通八達地湧進來。您說聽誰的好?入鄉随俗吧!

煮餃子就更有講究了。不是有那麼一句歇後語叫“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嗎。就說明年夜飯的餃子是親人團聚的象征。這天的餃子要在除夕的時候吃,不僅有家人團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意。所以,在過去年三十兒煮餃子也有很多講究。比如,燒火所用的柴草要用豆稭稈兒或芝麻稭稈兒。為什麼呢?寓有火越燒越旺,來年的日子要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鍋裡煮餃子的時候,不能用鐵鏟亂攪活,要順着一個方向,貼着鍋沿兒鏟動,形成圓形。幹什麼呢?“盤福”啊!咱不是說了嗎?擺餃子的時候都盤過一遍了。下餃子的時候再盤一遍——盤兩遍福。在我國的山東東部,煮餃子的時候,還要故意地給它捅破幾個,但不能說“破”,也不能說“碎”,更不能說“爛”,這都是忌語。那說什麼呢?說“掙了”、“漲了”。因為這個餃子裡有菜嘛,“菜”諧音是“财”,所以這個餃子“掙了”,那叫“掙财”;“漲了”就叫“漲财”。不能說破财、碎财、爛财,那都不行。圖吉利,就得說掙财,讨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在甘肅中部的一些地方,除夕煮餃子的時候,還要加入少許的面條共煮,同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銀絲纏元寶”。您看,這改成銀絲了,比那個金絲穿元寶科學了。面條要細,餃子要包成元寶形,喻意長壽發财,也是圖個吉利,寄托人們的美好希望。

吃餃子的時候也有規矩,不能亂吃。第一碗要先上供,供奉先祖,供奉諸神。

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怎麼那麼多講究?對了,要麼說咱們中國的年有文化,有講究才有文化。亂七八糟有什麼文化啊?上供的餃子那更得講究了。河北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給諸神上供要供三碗,每碗盛三個餃子,神三嘛;給列祖列宗上供要盛四碗,每碗盛四個餃子;唯有竈王爺最不受尊敬了,上供的時候隻上一碗餃子,而且這個碗裡還給人家盛一個。但是也有人家過意不去,随便再盛幾個。有的地方,餃子端到供桌之後,家裡的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告詞。比如,把這個餃子端住上供,嘴裡叨叨唠唠:“我們誰誰誰,給列祖列宗上供啦。你們都受着:

一個扁食兩頭尖,

下到鍋裡成萬千。

金勺舀,銀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見了心喜歡,

一年四季保平安,

保平安!”

念叨完了,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在舊時候,大牲畜,那了不得。牛呀馬呀都是一家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有些人家一年就指着家裡的牛馬呢。在宋朝,你随便殺頭牛都不行,必須上官府登冊。在新年來臨之際,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到了第三碗的時候,家人才開始食用。

您看,除夕夜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但是其它都可以不吃,唯獨這餃子

必須吃。吃的時候還要記清,要以吃偶數為佳,不能吃單數。你說我吃五個,不行!你怎麼也得吃六個,吃雙數。有老人的家庭,老人們一邊吃餃子,還一邊念叨:“菜多菜多……”什麼菜多?就是财多!

吃完之後,盛餃子的盤子、碗,乃至煮餃子的鍋,那都不能刷。餃子也不能全下完,必須剩下幾個生餃子擺放在蓋簾之上。那也得留點偶數。為什麼呢?叫年年有餘。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菜餡兒、面團,那也要留個餘頭,都不能包完。

女娲抟土造人山海經(春節吃餃子來源于女娲造人)4

本文摘自《閑話中國年》,作者:王封臣,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更多閱讀:

南京一“甕堂”列為文物後停業 市民反映生活不便

武漢科技新館近一成展品遭損壞 會踢球機器人退役

高考作文判分能否實行流水線作業?

上海山寨五角大樓閑置 山寨建築為何缺乏“後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