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15:40:11

天氣漸涼,保溫杯的出鏡率又高了起來。無論是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辦公室裡的中年人,保溫杯都是不可或缺的物件,幾乎是人手一隻,有些杯子的價格還不菲。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1

保溫杯幾乎人手一隻

不過,現在用保溫杯的人士也有點兒鬧心,央視就曾多次曝光保溫杯市場的亂象,抽檢結果不容樂觀。一些不良廠家生産的不鏽鋼保溫杯,使用的并非食品級不鏽鋼材料,長期使用會析出大量的有毒重金屬,熱水進毒水出,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成了“奪命保溫杯”。

怎樣判斷保溫杯用的材料,是不是安全可靠的食品級不鏽鋼呢?網上給出了很多辦法,其中最簡單的一個,是通過磁性來判斷,就是用磁鐵吸一下,有一種說法稱:帶有弱磁性的保溫杯,一定是有毒材料,完全無磁性或者用強磁性的材料,則是安全無毒的。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2

央視曾曝光保溫杯市場亂象

這麼簡單就能判斷出保溫杯的材質好壞?事實可遠沒有那麼簡單!咱們先來看看保溫杯一般用的是什麼材料。在當下這種形狀優美又好拿的雙層保溫杯出現之前,人們一般用暖水瓶來保存開水,其實它們的原理很相似,都是靠真空層傳熱性能差的特點來保溫。

暖水瓶究竟是誰發明的,還有諸多争議,有說中國北宋年間就有了,有說是德國人最先申請的專利,也有說是英國科學家為保存液氧而首先制作。但不管怎麼說,暖水瓶的結構卻大同小異:将兩個玻璃瓶套在一起形成内膽,在内瓶外表面和外瓶内表面鍍上光亮的銀膜,再抽走内外瓶之間的空氣,再套上外殼,一個保溫效果極好的暖水瓶就做成了。

它為什麼能保溫呢?原因就是隔絕了熱量的各種傳遞方式。傳熱無非就三種方式:熱傳導、熱輻射、熱對流。内外瓶之間基本上是真空狀态,熱傳導和熱對流變得極其微弱,而光亮的鍍銀層則減少了熱輻射,使得内瓶裡面的熱水熱量傳不出來,形成了保溫效果。同時外瓶外面的熱量也傳不進去,因此還能保冷。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3

暖水瓶雖然古老但保溫效果好

用玻璃鍍銀制作的暖水瓶,保溫效果特别好,但有一大缺點就是容易碎,相信很多人都有打碎暖水瓶的經曆。于是有些暖水瓶内膽就用上了不鏽鋼材質(普通碳鋼裝水容易生鏽),堅固耐用,不易損壞,但不鏽鋼是金屬,導熱性能遠強于玻璃,保溫效果其實不如前者。

保溫杯的原理和暖水瓶相似,也是利用在兩層杯子的中間抽真空來保溫。不過,由于小巧美觀的保溫杯不像暖壺那麼大,而且還要到處攜帶使用,不鏽鋼不易摔碎的優點就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保溫效果差一點也能接受,因此市面上大部分保溫杯材質都是不鏽鋼,于是就産生了”奪命保溫杯“的可能性。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4

保溫杯的結構與暖水瓶類似

很多人認為不鏽鋼是不會長鏽的,永遠都是亮晶晶的,用它做保溫杯怎麼就會有毒呢?其實不鏽鋼并非完全不生鏽,它的牌号繁多,種類可分為很多種,主要包括奧氏體不鏽鋼、馬氏體不鏽鋼、鐵素體不鏽鋼,以及奧氏體-鐵素體不鏽鋼等。所謂奧氏體、鐵素體等都是指金屬的微觀組織結構。

不鏽鋼能夠耐空氣、蒸汽和水的腐蝕,有些還能耐酸、堿和其它化學物質,主要原因是裡面含有鉻元素,改變了鋼的電位,不易發生電化學腐蝕,但如果存在氯離子的話,會讓很多種不鏽鋼産生晶間腐蝕。(所以,不要用鹽水泡你的保溫杯,就算是304也不行!)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5

保溫杯裡不要放鹽水

我們通常所說的304、316等300系列不鏽鋼都屬于奧氏體不鏽鋼,含有一定比例的鎳和其它元素,不僅耐腐蝕,重金屬析出少,加工性能也很好,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像304、316之類都是美國的叫法,國内的牌号是按元素比例來命名的,例如304的國标牌号是06Cr19Ni10,不過由于美标牌号比較好記而且深入人心,在标注保溫杯材質時一般還是會用美标。

保溫杯裡的水是拿來喝的,不鏽鋼腐蝕後有可能會析出有害物質,所以一定要用合格的食品級不鏽鋼,那麼什麼是食品級不鏽鋼呢?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6

亮晶晶的304不鏽鋼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304和316以及更耐腐蝕的316L是公認的食品級不鏽鋼,各種保溫杯的的杯底也經常标上304或316的字樣,而201不鏽鋼則不是,這種理解對不對呢?咱們姑且認為是對的,那麼回到開頭的問題:用磁鐵能不能判斷出保溫杯是不是304或316等300系列的不鏽鋼?

理論上,由于微觀組織結構的原因,300系列的鉻鎳型奧氏體不鏽鋼是沒有磁性的。國内經常使用低端的201不鏽鋼來代替304、316,這種不鏽鋼用一定比例的錳代替了鎳,但同樣也屬于奧氏體,理論上也是沒有磁性的。有磁性的不鏽鋼也存在,例如400系列的馬氏體不鏽鋼。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7

奧氏體、馬氏體等都是指微觀的金相組織結構

實際上,奧氏體不鏽鋼隻有在經過固溶處理,組織完全轉變為奧氏體後才會無磁性,如果之後再經過拉拔等冷加工工序,由于金屬組織形态改變,一部分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這樣就産生了磁性。加工量越大,磁性就越大。這樣一來,即便是304不鏽鋼,做成杯子後也有可能有磁性,如果想徹底消除磁性,需要進行熱處理。

因此,用磁鐵來吸,并不能區分是201還是304或316,通過磁鐵來判斷保溫杯的材質是不靠譜的。無磁性的也有可能是201,有磁性的也有可能是304。那麼假如杯子材質真的用了304或316不鏽鋼,就能說是食品級不鏽鋼嗎?這也未必,咱們來看看”食品級不鏽鋼“到底怎麼定義,國家标準GB9684是這麼說的:

食具容器及食品生産經營工具,設備的主體部分應選用奧氏體型不鏽鋼、奧氏體-鐵素體型不鏽鋼、鐵素體不鏽鋼等符合相關标準的不鏽鋼材料制造;餐具和食品生産機械設備的鑽磨工具等的主體部分也可采用馬氏體型不鏽鋼制造。

這段話涵蓋的不鏽鋼品種相當廣泛,并沒有規定一定要用304、316這樣的奧氏體不鏽鋼,說明不鏽鋼的種類并不是主要考慮因素,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析出有害物質,國标對此做了詳細的規定,即材料在4%的乙酸溶液浸泡下煮沸30分鐘,并在室溫下放置24小時,鉛、鉻、鎳、镉、砷五種元素的析出量不能超過标準規定的限值。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8

國标規定的理化指标限值

所以,人們對食品級不鏽鋼通常的理解是錯誤的,國标并沒有過于限定食品級不鏽鋼的材質,而是限定了有害物質的析出量。像304、316這一類不鏽鋼的耐腐蝕性比較好,重金屬析出量少,比較容易達到國标的要求,因此成為食品級不鏽鋼的首選,當然前提條件是也要經過檢測。而201不鏽鋼的耐腐蝕性不如304等,因此往往用于裝飾,食品工業使用較少。

有人說用201不鏽鋼耐蝕性差,錳含量高,會析出大量重金屬,這也是不确切的。201不鏽鋼的錳含量高不代表析出的錳就一定高,況且國标也沒規定錳的析出量。當然,201确實不适合放碳酸飲料等腐蝕性較強的物質,不如304和316,選擇後兩種更加保險。另外201不鏽鋼的成本比較低,有些良心壞了的不法廠商用201來冒充304,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保溫杯開水變毒水(奪命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9

保溫杯底部的材質标識

總之,判斷保溫杯是不是食品級不鏽鋼,用磁鐵并不靠譜,看牌号也不确切,隻要是滿足國家标準,鉛、镉、砷等有害物質析出量合格的不鏽鋼材料,都是”食品級不鏽鋼“。反之,即便是304、316不鏽鋼,如果析出的有害物質含量高,也不能算作食品級不鏽鋼。其實消費者很難自行判斷保溫杯的材質,為了避免上當,還是選擇大品牌比較保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