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孫過庭書譜全文

唐孫過庭書譜全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3 23:29:23

毋海雲 何彩雲/文

摘要:孫過庭《書譜》中的“心手”論既是對前人書法理論的補充說明,也是唐代書法理論的奠基石之一。它清晰地指出了主體的氣質與人品的好壞,決定了書法的優劣,這是中國書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偉大的飛躍。“心手”關系是書法創作中不可避開的重點,隻有分析好“心手”論,才能更好地進行創作。

關鍵詞:心手雙暢;心閑手敏;心悟手從;轉用之術;無間心手

唐孫過庭書譜全文(唐孫過庭書譜心手)1

東漢文學家趙壹的《非草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明确指出人的天資與書法密切相關的論著。漢代文學家楊雄《法言·問神》:“書為心畫”,蔡邕《筆論》:“欲書先散懷抱”[1],古人論書均以“心”為起點,意在筆先。無論是探讨“心手”源,亦或探讨“心手”論,通常都是在心手契合程度的基礎上,解釋“心手”關系。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裡提出了“心手”論的書法理論,指出“心”與“手”之間要相互配合;“心手”論強調的是“心”和“手”回歸自然狀态,相互配合以書寫滿意地書作。

《書譜》雲:“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2] “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3]

通過兩段文字的對比,我們可以推斷出,《書譜》的“心手”論中,強調“心”主導“手”,“手”輔助“心”,相互合作,繼而做到“心手雙暢”。書論中“心”作為主導,指的是人的審美由“心”主宰,書法美則通過“手”來展現。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心”的作用尤為重要,後天的學習與天資同樣對“心”的主導作用産生一定的影響。

衛夫人《筆陣圖》雲:“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4]衛夫人指出“意前筆後”,一定要把“心”(意)作為主體,意随心生,心随意動,才能取勝。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心意者将軍也,本領者副将也,……意在筆前,然後作字。”[5]王羲之此觀點指出書者在創作前,通過心中預想具象的字形、章法,而後通過手在紙上表達出來,明确地表達了王羲之對衛夫人此書論觀點的認同與繼承。

南朝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手随意運,筆與手會。”[6]主體在“意”,強調“心”主導“手”來表達情感。南齊王僧虔《書賦》雲:“手以心麾,毫以手從。”[7]又在《筆意贊》雲:“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忘于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8]他多次地重申“心”與“手”的從屬關系,是想将“意前筆後”的理論解釋地更為充實、完備,為後人書法創作的觀點指導了一個方向。孫過庭“心手”論就是建立在王僧虔“意在筆前”的論點之上。

唐孫過庭書譜全文(唐孫過庭書譜心手)2

《書譜》雲 :“非其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9] “心閑”,心裡閑靜,從容安舒,待人待物時心氣平和,心胸豁達,養成尊孔孟道,習衆家書,傳萬家法的心神境界。“手敏”,指書寫技法要熟練,書寫時運用自如,對于心中所想表達無誤,強調二者的協調統一。

書法是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也是書家情感表達的的藝術。“心手雙暢”的創作境界是沉醉于技法與樂趣,“心閑手敏”則是多層次的境界,不僅是一種書寫行、一種修身的方式,也是更高層次地一種創作狀态。

《書譜》雲:“無間心手,忘懷楷則;”[10]書法創作時不受法則所束縛,隻有做到“得心應手”,才能将自己的真實感想表達得淋漓盡緻,創作出真正富有自己特點的書作。忘記限制,忘記束縛,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

“心閑手敏”和“無間心手”的區别在于情感類型的不同以及強烈程度的不同。孫過庭提出的“心手”論不僅完善了初唐中和之美的書法理論體系,同時也為後來書法理論的轉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書譜》雲:“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随而受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11]心中有法,手便能表達出心中的感悟,此處表達的是生命融于自然的一種狀态——忘我狀态,意先筆後。

“心悟手從”強調的是内心所想與外在環境的高度統一,“無間心手”則是内心情感的表達,展現内心的感受。它們是對初唐書法創作境界的突破與超越,是内在與外在的高度統一,是“心”與“手”高度契合,是書法自由創作的高境界。

《書譜》中,孫過庭将“心手”論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創作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心手雙暢”,它屬于基礎創作境界;第二個境界是“心閑手敏”,是初唐時期很高的創作境界,第三個是“心悟手從”和“無間心手”,是自由書寫的創作境界。相對于基礎創作境界,熟練和自由書寫的創作境界是超越,是升華,也是突破和創新。

《書譜》雲:“讵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12]“心手會歸”是分析與處理創作中主導作用的問題,而“轉用之術”則是分析與處理書寫技法的問題。“心手會歸”強調“合”,“轉用之術”體現“共”。二者皆為書寫時運筆的變化問題,同時又充分的體現了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相互制約、協調統一的關系。“轉用之術”要綜合運用,“執、使、轉、用”之間又有分有合,四者之間一定要協調合理、輕重清晰。

孫過庭在《運筆論》中總結了“執、使、轉、用”四種基本的運筆法則。“轉用之術”不僅是協調的共生關系,也要相輔相承。它不僅具有層次性和系統性,同時也是書法運筆的基本概念,它貫穿于書寫活動的始終。書法作品中的每一個字的結構形态,主要是靠基本的運筆法則的變化體現的。

衛夫人《筆陣圖》中雲 :“自非同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13]王羲之《書論》中雲:“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14]都是在重申“心為主體”的重要性,“手”上的技法可以通過後天的實踐訓練來提高水平,而“心”則應是占據主導地位,指揮一切。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察論章第十一》中雲:“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15]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雲:“心意為将軍”,[16]都是在強調“心”主導“手”,心靈主導身體行為,标志着“心手”論的正式形成。

柳公權也曾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17]以人為主體,人的氣質與個性決定其書風特點的觀點,直到延續到《書譜》時,孫過庭把前人的書論觀點引用到其書論中,并舉例加以詳細闡述,清晰地指出了主體的氣質與人品的好壞決定了書法的優劣,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也是一次偉大的進步,為以後書法家的書法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唐孫過庭書譜全文(唐孫過庭書譜心手)3

唐代錢惟治曾說:“心能禦手,手能禦筆,則法存乎其中,”[18]此觀點将“心手”與法度之間的聯系起來,同時準确的闡述了其之間的關系。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從控筆開始,逐漸掌握書法的運筆規律,從而讓“心”與“手”之間有更緊密地聯系,更協調地書寫創作,這樣才是一個有效的發展途徑。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落筆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數,落筆之後要作到控筆自如,隻有達到“心手兩忘”的境界,才能深有感觸。習書要講究方法,首先是臨摹,其次是創作,創作就是表現技法,即“心手雙創”。

“手”的表達能力,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熟練書寫,技法才能豐富,繼而“心”中的理論才能泓涵演迤。隻有“心”和“手”同步時,才能書寫出好的書作,故“手”同樣作用于“心”。

“心”的思維能力、主體能力是通過眼和手來提高的。“手”通過實踐來熟練技法,增加肌肉記憶;“心”通過眼來看見書家在作品裡的運筆和章法。“心”不僅是人體裡思維的器官,也是書法創作中的主體,“心”與“手”對于書法書法創作同樣重要。

孫過庭《書譜》“心手論”中的“心”是創作主體,“心”具有主導作用,創作時必須要重視“心”中所想;同時,創作書風還會被創作主體的修養、氣質、性格等影響。“手”具有輔助作用,在輔助于“心”的同時,也要相互協調,能夠準确表達出“心”中的規劃,這是一件優秀作品必備的條件。

參考文獻(略)(原載于《書法導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