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
[李白]
登高丘而望遠海,
六鳌骨已霜,
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
白日沉光彩。
銀台金阙如夢中,
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費木石,
鼋鼍無所憑。
君不見骊山茂陵盡灰滅,
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
精靈竟何能。
窮兵黩武今如此,
鼎湖飛龍安可乘?
圖片來自花瓣
【注釋】
①六鳌(áo):傳說渤海的東面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面浮着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五座神山,山上長有長生不老藥。鳌,傳說中海裡的大鼈。
②扶桑:神話中樹木名。傳說太陽每天在成池沐浴後,漸漸升起,升高到扶桑樹梢的時候,天剛剛微明。
③銀台金阙:黃金白銀建成的亭台宮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秦皇漢武:秦始皇、漢武帝。
⑤精衛:傳說中的鳥名。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在東海遊玩淹死,化為精衛鳥。它不停地從西山銜木石,欲填沒東海。
⑥鼋鼍(yuán tuó):傳說周穆王征越國,在九江架鼋鼍為橋渡江。見《竹書紀年》。鼋,大鼈。鼍,鼍龍,俗稱豬婆龍,鳄魚的一種。
⑦骊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秦始皇的陵墓築在此中。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北。
⑧牧羊之子:《漢書·劉向傳》記載,有個牧童在骊山牧羊,有一隻羊進入山洞中,牧童用火照明,到洞裡去尋羊,以緻引起一場大火,把秦始皇的外棺燒掉了。
⑨盜賊劫寶玉:盜賊是作者沿用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誣稱。據《晉書·索靖傳》記載,赤眉農民起義軍曾取走了漢武帝陵園中一部分金銀财寶。
⑩精靈:指秦皇、漢武的神靈。鼎湖飛龍:據《史記·封禅書》記載,黃帝曾在荊山下鑄鼎,鑄成後,乘龍上天,成為仙人。其地被稱為鼎湖。這句以不能像黃帝那樣乘龍上天,表示不可能成仙。
圖片來自花瓣
【譯文】
登上高山,遠望大海,煙波浩渺,一望無際。傳說中那六隻天帝派來馱負大地的大海龜被龍伯國的人釣起後早已變成了一堆白骨吧,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知道有沒有流向北極,現在是否還在?
大海上波浪滔天,連太陽都被遮住了光彩,仙山上的仙樹恐怕也都被摧折死掉了。由此看來,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說是不存在的,隻害得秦始皇、漢武帝等白白地追求了一番。
大海如此深廣,精衛是不可能銜一些樹枝和石子就能填平的,鼋鼍為梁之說也無所憑據。
秦始皇和漢武帝的陵墓早已經灰飛煙滅,這些地方就連牧童都可以随意攀登,盜墓賊經常來挖掘珍寶,他們的靈魂又能怎麼樣呢?
相比之下,如今執政者不顧百姓安危大肆征戰,殺人無數,就算建立了不世之功業,又怎能會得道成仙,永垂不朽呀?
圖片來自花瓣
【賞析】
此詩有托古諷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求仙、窮兵黩武,實諷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首二短句為第一段,點明登高山望遠海。登高臨海,極目遠眺,詩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沒有寫滄海揚波,洪濤排空的景象,而去寫與大海、高山相關聯的神話傳說。
中間八句為第二段,寫望中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話傳說也為虛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經是過眼雲煙。扶桑摧折,太陽的光彩已沉沒殆盡。“銀台金阙”猶如夢中煙雲,秦皇漢武尋求的長生藥亦如幻影。精衛填海,徒勞無功;鼋鼍為梁,不足為憑。
末六句為第三段。寫望中想到秦始皇、漢武帝窮兵黩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這一段為全詩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構陵,漢武帝茂陵築墓,均已傾廢荒蕪。到而今,當年的英豪雄強早已灰飛煙滅,風光不再,隻有聽憑牧羊子趕着羊群來登臨踐踏。他們的魂靈守不住他們的墓冢,他們的餘威阻止不了盜墓者貪婪的掘奪。昔日窮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氣。如今仍落得個如此下場,要想乘飛龍而成仙,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曆史就是無情的,自然也是殘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則的“野心家”們,終究如凡夫俗子一樣,化作灰,堕為塵,成為深埋土堆裡的一把枯骨,與庶民百姓沒有兩樣。而他們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終成為後人的笑柄。詩意還不僅限于此。懷古僅僅是引領詩興,由之寫來,直奔主題。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長生,比起秦皇漢武來,猶過之而無不及;其窮兵黩武之舉,荒淫誤國之行,與之相比,并無二緻。借古鑒今,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才是這首詩真正的主旨。
這首詩主要不是懷古之作,而是感時之作。登高山,望遠海,面對着絕好的寫詩環境,絕好的詩歌材料,詩人卻遙遙想起了曆史上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誕,予以嚴厲抨擊。這是對此類皇帝的諷刺和批判,也是對當朝皇帝的暗示。感時傷時,抨今諷今,說明詩人雖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國運。
此詩典故密集,一個典故代表一種意象。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組成了全詩的思維結構。
圖片來自花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