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劑對強直性脊柱炎好用嗎?解放軍第306醫院,醫學影像科,王海碩,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生物制劑對強直性脊柱炎好用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解放軍第306醫院,醫學影像科,王海碩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和脊柱等中軸關節的慢性、免疫性、緻殘性疾病,主要累及青少年。早期常累及骶髂關節滑膜部,随病變進展逐漸上行性侵及脊柱,導緻脊柱韌帶廣泛骨化而緻骨性強直後,病情不可逆轉。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減少或避免出現嚴重後果的關鍵。
以往X線片和CT是強直性脊柱炎診斷的主要方法,但無論CT還是X線均有電離輻射,并隻能顯示骨結構的改變,從患者出現臨床症狀到X線和CT顯示明确改變往往需要5-10年的時間,因此X線及CT在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中價值非常有限,相對而言MRI檢查因可在早期發現并診斷病變,因此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随着MRI掃描速度的提升和新的掃描序列的開發,近年來MRI在強直性脊柱炎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
那麼強直性脊柱炎的各個發展階段在MRI有何表現呢,下面将逐一進行闡述。
1.骶髂關節炎MRI表現
1.1 正常骶髂關節信号。骶髂關節為強直性脊柱炎最早累及的部位,病理改變以滑膜炎及關節旁骨髓炎為主要特點。骶髂關節由骶骨與髂骨耳狀面構成。骶側關節面覆蓋的軟骨為較厚的透明軟骨,而髂側面為較薄的纖維軟骨,因此,骶髂關節的髂側面最易受累。正常骶髂關節的關節軟骨和髂、骶兩側骨皮質在MRI表現為“低信号-中等信号-低信号”的3層平行線狀結構,各層線狀結構大體上連續且粗細均勻。
1.2 骶髂關節炎在MRI上可有明确表現。①軟骨:T1WI呈中等信号的軟骨層被各種不同的混雜信号取代,線狀結構增粗、扭曲、中斷、缺失。增強可見異常強化。②骨闆:在T1WI低信号骨皮質區出現局部信号增高,T2WI侵蝕竈呈中等至高信号。侵蝕竈發生的部位往往與軟骨出現異常信号區相對應。③關節間隙:骨質的侵蝕破壞可形成間隙廣泛增寬或假性增寬。後期關節間隙則變窄。關節間隙在不同的序列,所顯示間隙寬度略有不同。關節間隙的高信号代表軟骨的增粗,或血管翳的形成,或關節腔内滑液的增多。④關節旁骨髓:I型表現為T1WI低信号而T2WI高信号,抑脂T1WI增強掃描可見強化,代表炎性水腫竈,同側與骨闆侵蝕竈部位相鄰。Ⅱ型表現為各序列軟骨下骨質不規則的低信号,代表骨質增生硬化。Ⅲ型即關節旁出現不對稱的脂肪沉積,可能是炎症的繼發改變。⑤關節囊及附着點:STIR序列出現高信号炎性水腫竈,增強掃描可有強化。⑥關節強直:正常軟骨信号消失,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消失,可見骨髓脂肪信号填充。
1.3 MRI可判斷骶髂關節炎活動期。有研究表明CE-MRI及DWI序列均可顯示骶髂關節炎活動性病竈,但兩者的機制不同。骶髂關節炎活動期炎性細胞和血管源性水腫導緻血流灌注增加,微血管結構破壞,行CE-MRI檢查時對比劑向病變部位擴散,短T1作用增加,從而表現為信号強度增強率升高。骶髂關節炎時炎症區域水分子運動加快、擴散增強,表現為DWI圖像上信号增高及ADC值升高。ADC值的大小反映了組織間隙内自由水成分的含量,骶髂關節炎時,局部骨髓水腫,組織中自由水含量增加,表現為擴散加強,ADC值增加。DWI像則由于“T2穿透效應”也表現為高信号。有研究表明DWI與CE-MRI檢測骶髂關節炎活動性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相似。由于CE-MRI檢查需要注射對比劑、檢查時間長、費用相對較高,通常不主張常規應用于骶髂關節炎患者。筆者認為可采用DWI聯合常規MRI檢測骶髂關節炎的活動性。
1.4 分級診斷骶髂關節炎。采用Bollow等提出的診斷方法,将骶髂關節炎分為Ⅴ級。0級:無改變。I級:骨髓局限性脂肪堆積和(或)局限性軟骨下硬化和(或)≤2 處侵蝕。Ⅱ級:中度脂肪堆積和中度軟骨下硬化和(或)>2處無融合侵蝕,關節間隙正常。Ⅲ級:關節間隙假性擴大和(或)輕度部分強直,嚴重軟骨下硬化,以及普遍脂肪堆積。Ⅳ級:關節融合,強直。Ⅱ級(或)以上者,可診斷為骶髂關節炎。
病例1-T2WI抑脂序列
病例1-T1WI序列
病例1-DWI序列
病例1:患者男,15歲,強直性脊柱炎,HLA-B27陽性。MRI顯示:雙側骶髂關節面顯著欠光滑,關節面下骨質内見片狀長T1、長T2異常信号,DWI像呈高信号(骨髓水腫,圖中紅色箭頭)。T1WI顯示關節面下見條片狀欠對稱性短T1信号(脂肪沉積,圖中藍色箭頭)。關節軟骨粗細不均,并信号欠均勻,呈長T1、長T2信号改變(軟骨異常,圖中綠色箭頭)。MRI診斷骶髂關節炎。
2.脊柱的MRI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累及脊柱表現為Romanus病竈、Anderson病竈、滑膜關節炎、肌腱韌帶附着部炎、韌帶骨贅與骨性強直及不完全骨折。目前認為MRI是發現脊柱活動性炎症的金标準。
2.1 Romanus病竈,又稱椎角炎,即發生于椎體前後緣的椎體骨炎。急性期MRI表現為椎體前後緣上下邊角T1WI呈低信号,抑脂T2WI信号增高,代表骨髓水腫,這種病竈椎體前緣明顯多于後緣。椎角炎是強直性脊柱炎的一個典型征象。從表面上看骨炎是一個炎性過程,實際上它代表的是以椎體椎間盤連接部位的附麗病及伴随的骨侵蝕、硬化和韌帶骨贅為特征的一種非炎症性反應。受侵蝕的椎體前面的凹面變平直,甚至凸起,形成“方形”。早期脊椎受累,平片及CT表現正常,但在骨侵蝕或随後出現的修複之前,隻有MRI能顯示早期脊椎受累的部位、範圍及程度。并有研究表明胸椎是脊柱中最容易受累的部位。慢性期由于病變區脂肪沉積,在T1WI和T2WI均表現為高信号。
2.2 Anderson病竈,又稱椎間盤炎,表現為椎間盤和椎體上、下緣鄰近椎間盤終闆的信号異常,呈長T1、長T2信号改變。慢性期T1WI和T2WI均為高信号。Anderson病竈可繼發椎體的不完全骨折,也稱Anderson骨折,多由輕微創傷引起,與強直性脊柱炎所緻的骨質疏松和強直有關。
2.3 滑膜關節炎包括椎小關節、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的炎症,MRI表現為受累關節間隙模糊,呈長T1、長T2信号改變。
2.4 肌腱韌帶附着部炎。最容易受累的是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抑脂T2WI呈高信号,增強T1WI病竈明顯強化。
2.5 骨侵蝕、韌帶骨贅形成和關節強直。前縱、後縱、棘間、棘上和黃韌帶都可以發生骨化,韌帶的廣泛骨化和脊柱兩側骨橋形成呈“竹節”狀改變。韌帶骨贅與骨性強直Romanus病竈可導緻椎體前方韌帶骨贅形成,它是指兩個鄰近椎體間形成骨橋,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特征性表現。
病例2-T2WI抑脂序列及T1WI序列
病例2,患者男,29歲,強直性脊柱炎,HLA-B27陽性。MRI顯示:部分椎體形态欠規則,呈方形椎改變。椎間隙有程度不等變窄,椎間盤信号欠均勻,相鄰椎體邊緣見片狀長/等T1、長T2異常信号(椎間盤炎,圖中藍色箭頭)。多發椎體上、下緣骨質内見小斑片狀長/等T1、長T2異常信号(椎角炎,圖中紅色箭頭)。下胸段椎體附件内見片狀長T1、長T2異常信号(關節突關節炎,圖中綠色箭頭)。MRI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總之,MRI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并無電離輻射,對軟骨、滑膜、骨髓和肌腱的改變有着無可比拟的成像優勢,并可根據骨髓水腫程度判斷病變處于活動期與相對靜止穩定期,從而達到真正的早期診斷和指導臨床治療,并可對治療療效進行評估。因而MRI成為強直性脊柱炎,尤其是早期診斷中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