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淩晨0點的時候,李榮浩第六張專輯的第8首歌《要我怎麼辦》在各大音樂平台上架了。
我并不是李榮浩的死忠粉,再加上出于第二天還要搬磚的現實考慮,就沒有等到那麼晚,在第二天一早才聽的這首歌。聽完之後,我跟朋友吐了個槽,他也還了我一個吐槽:
當然,這隻是一個玩笑,我們倆其實都還對李榮浩挺喜歡的。但是玩笑背後,對這首歌質量的咋舌,以及李榮浩創作水準的大幅度下跌,也是真的惋惜。
事實上,不止《要我怎麼辦》這一首歌。李榮浩的六專到現在共發行了8首歌,但這麼多歌裡,唯二值得存進歌單反複聆聽的,一首是《麻雀》,另一首是改編陳珊妮作曲的《花樣年華》(僅個人觀點)。其他的歌曲,雖然也不乏亮點,但整體來看,是槽點>亮點。
尤其是在上一張專輯非常出色的對比下,這張專輯的平庸更加明顯。很難想象,就在上一張專輯裡,李榮浩還産出了《年少有為》、《佼佼者冤家》、《念念又不忘》等高質量佳作,到這張專輯,突然就呈現出了明顯的頹勢。雖然還剩幾首歌沒有放出來,但看目前的情況,李榮浩的六專大概率是撲街了。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又把存進歌單裡的李榮浩的歌,從一首開始聽,一直聽到最近這幾首。一邊聽,一邊惋惜:李榮浩的編曲水準依然在線;但是作曲方面,曾經那個有很多巧思,并且能寫出不錯的旋律的李榮浩,在這張專輯裡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這也是為什麼李榮浩這些新歌質量不佳的重要原因——簡言之,就是曲子不好聽。而且這種不好聽,還不是什麼“曲子偏根源性”、“刻意要這種風格”、“曲高和寡”的那種,單純就是曲子寫得不夠好。這不是風格問題,是質量問題。
就拿這首較新的《要我怎麼辦》來說,較大的問題其實并不是歌詞過于随意。實際上,如果真能把曲子寫得足夠好聽,歌詞随性一些也未嘗不可。問題就在于:這首曲子的旋律性、寫作手法,都存在着很多問題。
1、較大的問題是主、副歌的脫節。
前面的主歌大部分旋律集中在低音區,而且很平,沒有什麼起伏。到副歌突然一下子拔高了将近八度。整個從主歌到副歌的發展過程,也沒有對樂句進行更合理的設計,将這兩個音區完全不同的段落連接起來,于是聽上去就比較突兀。
2、旋律性也很一般。
副歌圍繞着5512這個動機,沿着456的走向,簡單模進,再重複。這個動機本身不是很出色,這麼處理顯得比較乏味。
整首歌的旋律,也基本是不停複制粘貼主、副歌,缺乏變化。本身這首曲子的旋律部分,不是《年少有為》、《都一樣》那種出色的旋律,再這麼不停重複,聽上去就比較單調。
以點窺面,我們在李榮浩近期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出很多作曲上的問題。旋律普通不夠悅耳是統一的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看寫作手法上的問題。
比如《老友記》這首歌,過渡段其實設計得有些想法,加入了很多半音階離調,這是李榮浩作曲的一大特色。但是副歌還是和過渡段沒銜接好,過渡段“祝你一切順利”這句整體是在上行的,尾音最後已經揚上去了,副歌按說應該更爆發一點。
但是這裡的副歌卻是突然回落。放到C調來看,“利”字是7,副歌一字“舊”卻是五度跳進落到3,然後又下行走321的旋律線。這樣聽起來,本該爆發的副歌,到這裡情緒卻回落了,沒接住。安排得不是很好。
再比如《兩個普普通通小青年》這首歌。主歌兩段flow律動還不錯,缺點在副歌。副歌旋律寫得太“俗”了,2361這個動機被太多歌用了,偏偏這首歌還重複利用了很多遍。
如果這首歌是一首普通的抒情作品,而且這個動機用得頻率不多,也就無所謂了。但這是一首說唱類作品,往往需要一段新鮮又抓耳的旋律,才能撐起這首作品。
你可能唱不了《快樂崇拜》、《反轉地球》、《聽媽媽的話》這些作品前面主歌的rap,但是當“忘了你存在”、“bow wow wow 讓我看到你雙手”、“聽媽媽的話”的旋律一起來,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接出“有什麼期待”、“推開地心引力一起反轉地球”、“别讓她受傷”這些曲調?
換句話說,這類“主歌rap,副歌旋律”模式的說唱作品,對副歌的旋律記憶點要求很高。整首歌帶旋律的部分就那麼一段,寫好了,整首歌将會非常有特點;寫不好,原本3分的問題,就會被放大到5分。
《兩個普普通通小青年》,副歌的旋律就不夠高品質,也應了他自己的一首歌名:落俗。再結合李榮浩此前的微博内容,感覺就是為了寫首說唱而寫的。
(其實《麻雀》也有一些俗的感覺。這首歌剛出的時候,很多人說像港台老片的主題曲,就是因為曲子中用了很多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旋律。但是這首歌整體的旋律性還算OK。現在想想,《麻雀》剛出時覺得意猶未盡,希望後面的歌曲會有更大的驚喜,沒想到《麻雀》就是此專的較佳了。)
再比如《我愛你》。這首歌聽前面主歌,以連續、密集的十六分為主,到副歌變成了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為主。音符的疏密度安排,顯得過于泾渭分明了,聽上去感覺有一些松散,不夠連貫。
其他幾首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自行分析一下。
為什麼說,我會對李榮浩的創作水準下降感到惋惜呢?因為他創造過90分,甚至可以說他現在同樣還是有能力創造出90分,或者平均應該在80分吧,但最後隻呈現出了60分。
上面我說的那些新歌中作曲上的問題,如果真的用心打磨,其實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沒有,最後呈現出的就是停留在60分的程度。我覺得這不僅是能力問題,也是态度問題。有時候,你能把一件作品做到什麼程度,取決于你自己想不想做到。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榮浩曾經有很多作品确實帶給了聽衆不一樣的感受,也值得大家給出90分。
光這麼說還不夠直觀,我們還是來分析一下,李榮浩的作曲特點。
1、别出心裁的和弦設計
樂曲三要素裡,李榮浩最常用,也是玩得較好的,就是和弦。
像4536、15634325這樣的和弦走向,在李榮浩的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不是很高。他更喜歡用一些相對不太尋常的和弦框架,來譜寫旋律。
比如《李白》的主歌,先是4級和1級兩個和弦反複切換,然後又是6級和3級反複切換;
《自拍》,主歌用到的和弦走向是6125;
《老伴》,主歌64321,副歌4 3大 6;
《作曲家》主歌連續四個小節都使用了3級和弦,低音逐級降半音下行;
《年少有為》副歌,1365 4 4小25;
……
2、離調、轉調藏于流暢的旋律之中
離調、轉調本身并不是多麼高深的技法,其實理論上講,任何歌中都可以加離調,隻要你想。難的是,怎麼把這些技法用好,同時又不破壞旋律的完整性。換句話說,離調、轉調用不好,就會使作品聽起來很突兀,用好了反而使曲子檔次提升。
李榮浩就屬于後者。他對于離調、轉調的使用,可謂得心應手。
剛才也提過,《老友記》的過渡段加入了很多半音階的音,設計了一些離調,但整個段落并沒有太突兀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李榮浩即使旋律創作水準下降,但他的作品依然有些地方聽上去比較新穎,從技法上還是會給人耳朵一亮的感覺。
而早期的李榮浩,更是可以把技法和旋律結合得恰到好處。
比如《老伴》,這首歌主歌部分是c小調,同時旋律中小調音居多,聽感上更偏悲傷、陰沉一些;
(網上找的吉他譜,它是以a小調/C大調來記的)
到副歌部分,先是轉到同名C大調(譜上是轉同名A大調),同時以1、3、5這三個C和弦的組成音開頭,曲子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色彩上更明亮了。
到最後一句“陪我美麗的老去”,又轉回到c小調(譜面上是a小調/C大調),以6、1、7這幾個小調音組成最後的樂句,以6收尾。曲子又回到這種黯淡的色彩裡。
在最後的C段,“能叫我”那句開始,又轉到Ab大調(譜面上是F大調)。
最後一遍副歌,轉到#C大調,最後落在同名#c小調内(譜上分别是#A大調、#a小調/#C大調)。
整首曲子就在這幾組調性内頻繁轉換,色彩也是不斷地變化。
更重要的是:這首曲子明明轉了那麼多次調,但是旋律依然很流暢、好聽。這算是技法和旋律結合得比較出色的一個案例。
這樣的案例,在李榮浩的作品中還有很多。
比如《野生動物》這首歌。當年我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一遍就感覺有些懵,因為完全抓不住調。對應着旋律,和弦也是使用得非常不常規。
單看譜面上的信息,這首歌使用了那麼多的半音,首先就會給人一種很怪的感覺。但其實,旋律聽着又不是那麼生澀,感覺像是轉調了。
玄機在主歌的第三句。“你像個蝙蝠劃過成一道弧”這句的旋律,實際上是将67132261217這條旋律升了小三度,也就變成了我們譜面上看到的那句。
這句旋律,可以看作是在此處,原本在C大調内的樂曲,轉到了同名c小調。對應着和弦走向,也由原本的2 3大,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4小 5。
然後,整首歌的旋律,幾乎全是沿用了這種思路。後面我們看到的那些加入大量半音階的旋律,其實都是将原本的旋律線,轉到了同名c小調。
比如畫紅線的這些,移回到原本的調性内,其實是55346、44235、66663、66353、66666、66667,這些比較常規的旋律。對應的和弦框架是4325。将這些旋律,移進C大調内來看,就是我們譜面上看到的那些半音階。
進副歌部分。“我們都不服”最後那個“服”字,落在2上,副歌順勢以123開頭,短暫地回到原本的C大調内,然後又迅速地轉回到c小調内。最後尾音雖然落在1上,但其實是原本的6升了小三度,所以聽上去是小調收尾的感覺。
像這些在歌曲中運用的離調、轉調技法,在李榮浩的作品中時有出現。而且可以和旋律結合得很好,聽感上并不突兀。
3、擅長用密集的音符來譜寫長線條的旋律
李榮浩的很多作品,特别是早期很多作品,對于音符的處理,多以密集的音符,特别是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見長,并通過恰到好處的附點、切分、三連音,寫線條較長的旋律,來為作品增色。這樣會使得作品的“叙事感”很強,比較符合我們說話的習慣,聽感上很舒服。
典型的作品,成名作《李白》:
全程幾乎都是八分音符的密集組合,副歌的換氣點很少,而且短暫,比較考驗氣息。
再比如《老伴》,主歌大量使用附點 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大大加強了律動(如果隻是八分音符簡單組合,這歌就沒法聽了),在快要進副歌的位置使用三連音,強調變化。
《模特》,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使用:
《自拍》,三連音的使用加強了律動,尾音使用了附點 三十二分音符,節奏上比較活。
4、擅長用同度、二度音程關系譜寫旋律
李榮浩的曲子裡,較少用到跨度較大的音程,同度、二度、三度音程居多,整體聽起來比較舒緩。
同度的例子,如《戒煙》:
《作曲家》:
還有剛剛提到的《野生動物》:
二度音程,有《李白》:
還有《都一樣》:
早期的《老街》:
這些作品跨度不是很大,聽上去比較細膩。
當然,相應的也帶來一些弊端。由于很多曲子用到的動機,音程關系比較相近,再加上剛才說過李榮浩愛用密集的音符設計節奏型,所以很多歌聽起來,有的地方相似度會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以前很多人說李榮浩“所有歌都一個調調”。
說完了李榮浩的這些作曲上的一些特點,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如今的李榮浩,他的作品質量有所下降。
1、創作者個人的心态、理念
下面這張圖,是去年李榮浩針對他在《中國好聲音》節目上給學員選了網絡歌曲《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後,觀衆質疑這首歌曲的質量,而作出的回應。
核心的意思大概是:藝術作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你個人喜歡與否,喜歡的就是好的,不該因為作品出身于網絡就歧視這件作品。
首先,我認可“不該因為作品出身于網絡就受到歧視”這個觀點。确實網絡歌曲也有大量的佳作。
我也認可李榮浩所說的“無論什麼作品,你自己喜歡就是好的”,這個也沒有問題。因為喜好這件事本身,确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問題出在哪?問題在于:李榮浩老師沒有分清楚個人喜好和客觀質量,這其實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特别是在音樂作品這個問題上,雖然都說藝術是感性的,但在感性的認知下,有些東西還是可以理性評判的。
這首歌作曲使用了什麼和弦走向、旋律俗不俗套、節奏單不單調;
歌詞有沒有内涵、能不能表達曲子的内容;
編曲豐不豐富、配器、風格适不适合這首作品、midi音色是不是粗糙;
歌手的演唱能不能诠釋好作品;
混音有沒有層次感、清不清晰、人聲有沒有被伴奏蓋過……
這些都是可以去評判的。無論你喜不喜歡,它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不會因為人的喜好與否而改變。而這些評判标準中,唯獨沒有的一條标準就是:個人喜好。
你可以喜歡6元一碗的烤冷面,也可以不喜歡幾千一盅的佛跳牆,喜歡吃什麼那是個人的自由。對你個人來說,你有權利選擇哪個更能滿足你自己。
但是具體到客觀質量,佛跳牆的食材就是比烤冷面鮮美,烹饪手法就是比烤冷面精細,甚至于脫離開食品本身,佛跳牆的包裝也比烤冷面要精緻。
你不能因為你喜歡烤冷面,就說烤冷面比佛跳牆好,更不該因此而批評從佛跳牆的角度指出烤冷面問題的人,這叫偷換概念。
這種心态,也可以在李榮浩近期的作品中,找到一些端倪。
《兩個普普通通小青年》的歌詞,就是對這次事件做的一點補充。
聽不懂音樂也沒有什麼丢人
聽的懂的也不一定 是神
很多的歌曲翻來覆去隻有四個和弦
有的歌成了音樂學院教材有好多年
菜市場大媽 海外音樂家
他們喜歡音樂的初衷誰低級誰高雅
——《兩個普普通通小青年》
以我個人的猜測來看,李榮浩其他的作品,也可以側面印證李榮浩的這種觀點。
他認為“作品沒有高低之分,隻有個人喜好”。帶着這種理念,他創作出了很多質量一般的作品,但是他覺得這些作品和《年少有為》、《都一樣》、《歌謠》一樣,“沒有水平高低,隻有喜不喜歡”,于是就發了。
也必須得承認,以李榮浩現在的位置,他的确寫什麼作品,都會有人買單,也肯定會有人喜歡。
2、創作水準的下降
絕大部分創作者的創作狀态,大概是這樣的:創作的精華都集中在早期,然後開始慢慢下降,最後大概穩定在一個“不那麼好,但也不特别糟糕”平均水準。
具體到李榮浩,他現在水平下降最明顯的,就是旋律譜寫能力。
對照下前面分析過的李榮浩的作曲特點,你會發現:這些特點,在李榮浩近期的作品裡依然存在。這也使得李榮浩的旋律雖然平平,但還是有他個人的氣質在其中。但是曲子總體還是很一般。簡單說,就是不夠好聽。
雖然對大部分創作者而言,創作水平下降是常态,但我覺得:李榮浩不該下降得這麼直白。
前面也說過了,有時候,你能不能做好一件事,取決于你自己想不想把它做好。即使是60分的底子,如果花心思打磨,我覺得也是有可能達到70分乃至更高的。
李榮浩前兩張專輯裡的作品,明顯是多年創作的累計,然後精挑細選出十幾首歌,放在專輯裡。所以大家聽着會那麼滿足,那年的金曲獎更是把較佳新人頒給了李榮浩。
可是李榮浩現階段的給我的感覺,是這麼一種狀态:寫個什麼曲子,就拿出來用了,不會再有早期那種寫很多作品,然後精挑細選的過程。因為他覺得“作品沒有高低之分”嘛,是作品就肯定有人喜歡。
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标準”下降了,于是這些寫好的曲子,欠缺了必要的打磨。
3、“詞曲唱編混全包”
看到這條,可能很多小夥伴們很驚訝了:啊?李榮浩不是詞曲唱編混全能一體嗎?這是優點啊,怎麼這反倒成了他作品質量下降的原因了。
是的,今天眼鏡兄就要zz不正确一次了。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詞曲唱編混全包”這件事本身真的不是什麼多值得驕傲的事啊。能幹是一回事,關鍵是,你能不能把這些都幹好。
不可否認,這些技能,會總是比不會強。但是,你樣樣都能幹,不代表樣樣都精。
中國有句話叫:術業有專攻。詞、曲、唱、編、混,每一環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說是大相徑庭的。一首音樂作品,那麼多的變量,一個人怎麼可能樣樣都做好呢?
李榮浩比較專精的環節是編曲和作曲,我覺得如果他安心做這兩樣,OK也沒有問題。
混音方面有些問題。我對混音沒那麼了解,和我合作的錄音老師說李榮浩的混音“達到了業務能力的及格線,但是沒有特别出色”。這是17年出《嗯》那張專輯時的評價,現在怎麼樣我不太清楚。
個人感受上,李榮浩混音較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人聲有時候會經常被伴奏蓋住,本身李榮浩音色偏低沉一些,然後又被伴奏蓋過,人聲出不來;還有就是樂器的擺位,感覺不清晰,很多音色是糊在一起的,而好的混音,是可以聽出來各個樂器都是從哪裡發出聲音的。
而且,樣樣都幹,還必然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制作一首作品,每一步都自己做,必定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如果說最後真的能把每個環節都做得很好,也就罷了。可現實情況是,有很多環節是存在瑕疵的。
那既然如此,把自己不那麼專精的環節,分出去給更專業的人做,然後自己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安心作曲、編曲,再細緻地打磨,豈不美哉?
做一個樣樣都能做到60分的人,還不如做一個一兩項可以做到90分的人。
4、幾乎一年一張的創作速率
李榮浩的出專速度還是很快的,從13年到今年,8年,現在出到第六專了。幾乎就是一年一張。現在堅持一年一專的歌手也着實不多了。
可是,如果不能保證作品質量,專輯出再快,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般來說,作曲者大概會經曆這麼一個階段:寫出一些好作品後,再難寫出佳作。這個時候,作曲者較好放下手頭的工作,再去學習、積累一些東西,沉澱一下自己。
可是,以李榮浩這種個人全包式的制作模式,再加上幾乎一年一張的速度,可想而知,李榮浩還有多少時間用來沉澱自己。
所謂的靈感已經越寫越空,該有的沉澱又沒有跟上。這種狀态下,再去寫歌,隻能是“腦子裡什麼都寫不出來,還硬要寫”。最後能寫出來的作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5、創作方式的選擇
這條我猶豫了一下,要不要寫。因為最後這條我沒有什麼依據,單純是自己一點猜想。大家可以選擇性忽視這條。
李榮浩這張新專輯,似乎更強調詞的意義。至少是先有一個主題,然後再根據這個主題進行創作。
無論是《麻雀》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還是《老友記》講昔日好友的疏遠,再到《在一起嘛好不好》中等待喜歡的人給予回應的戀愛心思,都很貼近我們很多人日常的生活狀态。
他的初衷,可能是這次想把視角更多地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寫一些每個人都有的親身經曆,産生共鳴。
這種思路下,有沒有可能是先寫出歌詞,再來譜曲,結果受歌詞結構和漢字發音的約束,譜出的旋律不盡出色?甚至是刻意就想把曲子譜得“普通”一些?所以這次很多歌用了特别大衆化的動機。
不過這純屬我的個人猜想了,沒什麼依據。
說那麼多,沒有對李榮浩不敬的意思,完全是實事求是指出他現階段的一些問題。
李榮浩恰恰是在新一代的主流流行音樂創作者中,我比較喜歡的一位音樂人。
曾經,我聽他的《年少有為》、《都一樣》、《流行歌曲》、《歌謠》、《老伴》、《老街》、《佼佼者冤家》等等這些作品的時候,是實打實地被感動過,也被這些作品中出色的作曲折服過。
這樣一位寫出過不止一首金曲的音樂人,我認為他應該更好,至少保持住一個該有的水平。
希望李榮浩可以盡快地找回自己較佳的狀态,創作出越來越多的高品質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