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食管鱗癌晚期,住院治療21天一個療程,現在我們一年下來已經花費了近20萬,卡瑞利珠單抗今年已經進入醫保目錄,是我們的救命藥,但我們現在仍然自費。”江蘇南京鄭聞(化名)向健康時報記者反饋其遇到的問題。
根據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安排,《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于3月1日起正式啟用。如今已到5月中旬,多位癌症患者向健康時報記者反映,此次進醫保目錄的抗癌藥卡瑞利珠單抗仍然無法在很多醫院享受正常醫保報銷。
部分抗癌新藥(包括納入醫保的新藥)沒有進入有些醫院的現象是存在的。為确保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順利落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内科主任王東林建議,“醫院建立靈活的進藥機制,和快速進藥渠道;逐步放開醫院、醫生有關藥品的量化考核指标,加強監管,用規範用藥、合理用藥取而代之;醫保可以考慮将跨院取藥甚至社會定點藥房取藥納入報銷範圍。”
鄭聞父親住院治療。受訪者供圖
入醫保的抗癌救命藥,現在仍自費
“我父親今年83歲,去年7月父親确診為食管鱗癌晚期,立即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就醫,經過八個多月的精心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鄭聞告訴記者,去年年底,等到國家醫保好政策,把卡瑞利珠等救命藥納入2021年新醫保目錄!南京市已于2021年3月1日起執行國家醫保新目錄。
“可是,近兩個月以來,我父親在使用卡瑞利珠單抗時,被醫生告知,江蘇省人民醫院仍沒有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需憑借處方去藥店自費購藥,200ml單價2928元(醫保隻需七百多),這樣一年下來近20萬的治療費。”
鄭聞疑惑,“對于一個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積蓄,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村老人來說,隻能依靠子女的協助來維持治療。現在距離3月1日已經兩個多月了,但是還是需要自費,為何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到現在還不能報銷呢?”
不止鄭聞有這樣的疑惑,來自河北省邯鄲市的袁歌(化名)也遇到用不到已經進入醫保的藥。
袁歌的父親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已經無法化療,唯一能服用的藥物卡瑞利珠單抗對父親的病情十分有效。“但是自從納入醫保以來,邯鄲各大醫院,均無法進行正常報銷,想用藥,都要自費從外邊藥房購買。”
“本來以為進入醫保報銷可以為我們看病減輕一些負擔,但是仍買不到這些藥品。”袁歌說道。卡瑞利珠單抗原價19800元一瓶,進入醫保報銷後價格降至1342元,這對于患者來說減少了很大的用藥壓力,但目前邯鄲市的相關患者們無法享用醫保價格,希望可以及時調整。
大多數醫院仍沒有進入醫保的抗癌藥
江蘇省人民醫院門診藥房工作人員向健康時報記者确認醫院目前沒有卡瑞利珠單抗。
5月14日,邯鄲市第一醫院藥房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醫院的藥品目錄是由醫院的藥審管理委員會開會讨論決定的,政策調整以後,像進入醫保目錄裡面的藥是醫保政策中可以報銷的藥,不是說所有進入醫保目錄的藥,所有醫院必須備齊。不過也有另一種通道,如果患者在某家醫院某個科室進行診治,臨床确實需要這個藥,可以聯系其主治醫生,通過臨時采購途徑,向醫院提出申請。”
2020年12月28日,2021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正式公布。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進入醫保目錄用于晚期肺癌、肝癌、食管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
健康時報記者注意到,更新後的國家醫保目錄顯示,2021年,卡瑞利珠單抗肺癌、肝癌、食管癌、淋巴瘤四大适應症均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這将大幅緩解腫瘤患者的經濟壓力,改變過去許多腫瘤患者有好藥“不敢用、用不起”的局面。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肺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别占我國癌症年新發患者數的第一、第四和第六位。王東林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是腫瘤治療領域的重大進展,為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帶來了福音,可以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存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原副院長丁潔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兩會健康策”直播中說,雖然一些藥物進了醫保了,包括國家談判制度是非常令人歡欣鼓舞的,使昂貴的藥價能夠降下來,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好多患者都在說藥價降下來了,但是進不了醫院,患者還是拿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專家建議醫院建立靈活進藥機制等多舉措共進
為确保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順利落地。5月10日,國家醫保局網站發布《國家醫保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積極探索“雙通道”的管理機制,提高了談判藥品的可及性。
“雙通道”是指通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滿足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臨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并同步納入醫保支付的機制。
圖據國家醫保局
“國家通過醫保談判,使部分抗腫瘤新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而且促使昂貴的抗腫瘤新藥價格大幅下降,惠及了廣大腫瘤患者。”王東林解釋,進醫保本身不是目的,隻有在療效優異的基礎上進行降價,才稱得上真正的惠及民生。
“部分抗癌新藥(包括納入醫保的新藥)沒有進入有些醫院的現象是存在的。”王東林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其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
王東林解釋,“近年來,抗腫瘤新藥呈爆發式增長,新藥不斷出現,這些藥物入市時間短,而藥物進入醫院需要一定程序和過程,因此,有些新藥‘來不及’入院是可以理解的。其次,新藥集中上市,品種繁多,很多類同藥物(不同廠家)形成競争,沒有哪一家醫院會囊括所有新上市的藥物。”
王東林補充,“新上市藥物大多價格高昂(即使大幅降價,仍然相對屬于高價藥物),占用費用較高,給醫院帶來壓力,也給醫保帶來壓力。而且,醫院相關政策和考核的限制,比如藥品品規、數量限制、醫保額度、藥品比例、均次費用等。還有醫院進藥機制方面,如綜合醫院的藥事委員會的腫瘤專家可能是少數,在讨論進藥或投票時不占優勢。”
對于進入醫保仍在醫院買不到的情況,王東林建議,“醫院建立靈活的進藥機制,和快速進藥渠道;逐步放開醫院、醫生有關藥品的量化考核指标,加強監管,用規範用藥、合理用藥取而代之;醫保可以考慮将跨院取藥甚至社會定點藥房取藥納入報銷範圍。”
鄭聞告訴記者:“這些救命藥若能早早在醫院能夠買到,對我們來說,才算是真正享受到這些惠民政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