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安徽省懷甯縣,緊挨長江北邊,是一個方言味甚濃的地方。懷甯方言是贛語懷嶽片的代表性方言,懷嶽片是贛語十一個方言片區之一。主要通行于安徽的懷甯、嶽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東至、石台、貴池等地。
本方言區詞彙千差萬别。有的與普通話不同,而在本區内是一緻的,如“太陽”都叫“日頭”。有的在各縣之間不太一樣。如“小孩兒”一詞,在安慶及所屬的潛山、桐城、枞陽、望江、嶽西、太湖、懷甯等地,都叫“小伢(ŋa)”,隻是聲調稍有差别,有的是陰平(如安慶發陰平聲),有的為陽平(如懷甯發陽平聲)。而在宿松人那裡,他們叫“小伢”為“滴滴伢兒”,貴池人叫“小妹(mi)”或“小把戲”。
有的詞隻流行于一個鎮甚至一個鄉,在部分地區并不通用,這表現了方言詞彙的多彩多姿和區域性特征。
懷甯話像衆多的南方方言一樣,多音變、調變,外地人初來乍到,短時間内很難聽得懂。我的妻子是安徽鳳陽人,地處淮河南岸,方言味很輕,接近普通話。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帶她頭幾次到我老家時,鄰居的嬸嬸們紛紛跑過來看她。
這些嬸嬸們熱情開朗,喜歡聊天,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她們天南地北、七嘴八舌地跟我妻子拉着話,但一場對話下來,她硬是沒聽懂幾句,如同雲裡霧裡。等她們散去後,她對我直噘嘴,說她聽不懂我們那些“怪話”,簡直是“鳥語花香”!當别人跟她說話時,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回複,隻好“嗯嗯哦哦”幾聲,或是尴尬地沖人家笑一笑,算是禮貌性的回應。
一次,一位嬸嬸跑來找她聊天,聊着聊着,說到自己的兒子二十好幾歲了,要準備給他“港奶奶”了。她聽得一臉茫然,忙問我“港奶奶”是什麼意思,我說“奶奶(nai上聲)”就是“老婆”呀,“港奶奶”就是“娶老婆”。她聽了,笑得直不起腰來,問我道,“奶奶就是祖母呀,怎麼會是老婆呢?這樣叫不是亂套了嗎?”我笑着跟她解釋說,在我們這裡,稱呼祖母叫“奶奶”,聲調上是第一聲(陰平);稱呼老婆也叫“奶奶”,不過聲調上是第三聲(上聲),和普通話裡的“奶奶”發音、聲調都一樣。
她聽後,更是笑得不行,說你們這裡好奇怪啊,居然把老婆叫成奶奶。旁邊的嬸嬸聽到我們的這番對話,也笑得前仰後翻。
除了“港奶奶”,我們那裡還有很多好玩的方言。比如叫自己爸爸為伯伯(也有稱自己爸爸叫“大”的),叫自己叔叔為爺,叫自己嬸嬸為娘,叫自己爺爺為爹,叫自己弟弟為妹。
最怪的是叫自己弟弟為妹,性别都搞混淆了,外地人乍一聽到有人說“我妹”,還真以為是妹妹呢,其實很多時候是指弟弟,當然有時也指妹妹。
又比如,“燒鍋的”,這是對老婆的另一種稱呼,如果對人說“這是我家燒鍋”的,意思是“這是我老婆”。
“到婆嘎七”-指女子出嫁。“上人”-長輩。“嘎公”-外公。“嘎婆”-外婆。“恩”-你。“尅”(kei上聲)-他。“尅幾”(kei上聲)-他們。“小伢(ŋa)”-小孩子,也指家裡排行最小的孩子。
“瓷瓷”(cici陰平)-看看。“由小”-從小。“哈晝(hazhou)”-下午。“明晝”-明天。“抹會”(mo上聲hui)-什麼時候。“扯豁”-閃電。“上街”(gāi陰平)-上街(jie陰平)。“高都”-上面。“底哈”-下面。“務塊”-那裡。“兜人”(dou入聲)-騙人。“哈屎”-窩囊廢。“七飯”-吃飯。“馱打、馱罵”-挨打、挨罵。“馱債”-借債、借錢。“戈子”-硬币。“手捏子”-手帕。“褲兜”-短褲。“條把”-掃帚。
“該”-欠,如“他還該我一百塊”。“解手 ”(gǎi上聲) -小便或大便的委婉說法。“人頭子”-指人的長相,說一個人“人頭子還行”,就是說這個人長相還行。“莫啥( mosā)”-什麼,如聽不懂别人的話,往往會問 “你港莫啥?”,意思是“你講什麼”。
還有,如“巧”,除了“靈巧”的含義外,還有“便宜、價錢不高”的意思。如果說“巧賣了”,意思是“便宜賣了”;“那個貴些,這個巧一些”,意思是“這個便宜一些”。
“孬裡八轟”-很笨,如果有人說你“孬裡八轟”的,那是在罵你,意思是說你這個人很笨。
“困告”-睡覺,如說“我要困告了”,意思是“我要睡覺了”。
“匆猛子”-突然,比如,“你莫這樣匆猛子大聲港話,吓(ha)我一大跳”,意思是“你不要這樣突然大聲說話,吓我一大跳”。“有空到我嘎來嬉(xi入聲)啊”,意思是“有空到我家來玩啊”。“把東西囥(音“亢”kang去聲)起來”,意思是“把東西藏起來”。
“介(音“蓋”gài去聲)紹”-介(jie去聲)紹,如“你給他介(gài)紹個奶奶喳!”,意思是“你給他介紹個老婆啊”,常用于婦女之間相互笑谑。“作聲”-說話,如“有麼事,你就作聲啊”,意思是“有什麼事,你就說話啊”。“停當”-賢惠,如“那個女的真停當哦”,意思是“那個女的真賢惠啊”。
另外,還有一些,也頗有意思,比如:“莫價哎”-什麼價格啊。“幾好吃”-很好吃(指味道好)。“莫撒”-怎麼。“哈要”-亂要。“可照”-行不行。“幾貴”-很貴。“幾多”-多少,有時也指“很多”。“嘎裡”-家裡。“險哎”-挑選。“抄着”-翻着。“怕死捉”-弄髒了。
“嘎七”-家去。“告秤”-稱秤。“這羅哈”-這地方。“不得少”-不會少。“啊傑(上聲,拖長音)”-哎呀。“破着邁”-破的啊。“換哈子哦”-換一下吧。比如在菜市場裡,買菜的與賣菜的兩位老太太互相讨價還價,很可能會出現下面這樣可笑的場景:
“賣菜的啊,這個菜莫價哎?”
“五塊五一斤邁,我這個菜幾好吃呢。”
“莫撒,哈要這個價啊,幾貴哦,少點兒可照哎?
“你買幾多哦?”
“我能買幾多摘,嘎裡就那麼幾個吊人,能七到好些?斤把邁。“
“老姐姐,你買就買,莫在裡頭險哎,抄着怕死捉,我怎麼賣哦。”
“我哪裡抄着哎,這個爛的我也買嘎七啊?奶奶,稱稱看,1斤差不多吧。莫少我秤哦,回頭我要七告秤跌。”
“你放心啰,我天天在這啰哈賣菜,不得少的額。奶奶,1斤2兩,還高高地摘。”
“啊傑,找許多碎票子…這個2毛破着邁,換哈子嘛。”
諸如上述的懷甯方言,多至不可勝數,真是生動有趣的很。我覺得,保護家鄉方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前我國正在大力複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方言文化正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方言文化是祖先遺留,曆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積澱而傳承至今,是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也是發展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随着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普及與提高,一些地方的方言日漸式微,甚至趨于消失,因而搶救、挖掘并傳承、發揚好方言文化,對複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