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從業多年的臨床醫生。相信全國各地的小夥伴應該也感受到了,這兩天氣溫驟降,主要是還伴随着陣陣寒風,真想縮在被窩裡不去上班了。原來據中央氣象台消息,受寒潮影響,我國自西北向東南,出現大面積降溫,部分地區氣溫降幅甚至達到12-14℃,小夥伴沒都要凍哭了。立冬已過,寒潮來襲,忙碌了一天,本想好好休息一下,躺在被窩裡怎麼也睡不暖,為此我推薦大家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泡腳”,即養生又不用花錢,泡完整個身子都是暖暖的,可以睡個好覺,但也有些注意事項我們不要忽略了,請大家跟着我繼續往下看。
古話也是說得好:“飯後百步走,睡前一盆湯”,睡前泡腳1次,勝吃補藥。腳是我們人體中離心髒最遠的部位,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腳部血管收縮,血液運行如果發生障礙, 易誘發多種疾病。而熱水泡腳則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代謝,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不僅僅是冬天,其實一年四季泡腳都是有它各自的好處的。我們傳統醫學認為,泡腳是養生的關鍵,有助睡眠,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一些女同志,體寒者比較多,一到冬天手腳冰冷,怎麼捂也捂不熱。
●小妙招①生姜驅寒:在中醫上生姜屬辛溫解表類,祛寒解表,且毒副作用較小。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我就更推薦用生姜泡腳。建議取15~30克生姜(約為中等大小姜半塊),将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小半鍋水, 蓋上鍋蓋用熱水煮10分鐘。煮好後,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以不燙為宜)。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因為生姜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半塊姜的用量對半盆水。如果泡腳用水量較多,或怕冷症狀較重, 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不少人都會泡得後背發汗,驅寒效果杠杠的。
●小妙招②桂皮消腫:桂皮,我想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又被稱做肉桂、官桂或香桂,與花椒 都是家庭常用香料,在中醫上二者都有溫腎陽作用。 如果泡腳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一定程度上有緩解作用。腎源性水腫是由于腎髒功能問題或出現疾病而引起的水腫。一般首先發生在組織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或面部、足踝部,以早晨起床時最明顯,如果用手指按壓水腫部位的皮膚可出現凹陷。可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塊)煮後泡腳,煮法同煮生姜的方法。此外,有很多人看到身體出現浮腫就想着趕緊把腫消下去會買一些利尿藥如呋塞米片吃,其實要小心,非常容易引起低鉀,最好是在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在醫生指導下正規服用。
●小妙招③艾草溫肺:在傳統醫學的觀點看來,艾草性溫、味苦、無毒,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 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艾草泡腳能改善肺功能,對于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支氣管擴張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處。艾草泡腳方法和我上面說到的生姜泡腳方法相近,一 般取30~50克(一小把)幹艾草煮水泡腳, 煮法與前相同。 身體寒濕重的病人,每周可用艾草泡一 次腳,還可同時喝一杯生姜紅棗水(10粒幹 紅棗加兩片生姜,加十碗水煮兩個小時)。 艾草泡腳期間應注意,多喝溫開水,少 吃寒涼食物,注意休息。虛熱、實火引起的頭面部、咽喉部不适、慢性支氣管炎等都能得到一定緩解。
●首先,泡腳的中藥水溫度不宜過高,以38~43℃為宜,但最好不超過45℃為宜。體溫過高會燙傷皮膚,可能造成皮膚感染。特别是病人除感冒外還具有其它疾病時,更是後果不堪設想。而溫度過低則達不到治療效果;建議泡腳盆的深度最好超過20cm,才能沒過腳踝,使得整個腳都浸沒在水中。泡腳盆的質地要無害安全為宜;泡腳時間一般每天1次,患病時期2次,每天1次的泡腳可安排在晚上睡前。每天2次的泡腳可安排在上午10點和晚上睡前;每次泡腳時間一般為20-30mjn,最好以能泡緻全身微汗為宜。
●如果患有糖尿病、心髒病、低血壓、周圍血管疾病或者妊娠期間不建議泡腳,像糖尿病容易出現周圍神經病變,所以對于溫度的感知不敏感,有時候燙傷可能也不知道,而且糖尿病病人免疫力低,傷口也不容易愈合,容易并發糖尿病足;像心髒病、低血壓患者在泡腳後出現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髒器流向體表,造成心髒、大腦等重要髒器缺血、缺氧。因此,這類人群用中藥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以10分鐘左右為宜,像患周圍血管疾病一泡腳反倒容易加劇病情,所以這類人我是不建議泡腳的。
作者寄語:本文是筆者綜合數小時時間綜合總結而成,不加入專欄收費,無償、免費地讓大家閱讀。願對那些受到謠言誤導、沒有醫學知識、沒有健康保健觀念的群體有所幫助。頭條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觀點可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果覺得學到了有幫助,不要吝啬,獻個愛心,點個贊,轉發一下幫助更多的人。#健康科普大賽##長城心血管健康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