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巫山方言的文化

巫山方言的文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9:28:06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1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2

巫山縣隸屬于重慶市,地跨長江巫峽兩岸,素有“渝東北門戶”之稱。總面積2958平方公裡,總人口為63萬。

一、曆史沿革

1、戰國時楚設巫郡。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廢巫郡置巫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巫縣為建平郡治。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析置泰昌縣,北周改名大昌縣。

2、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巫縣為巫山縣,屬信州,大業初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元屬夔州路。明屬夔州府。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昌縣并入巫山縣。

3、1913年屬川東道,1914年屬東川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

4、1950年屬川東行署萬縣專區,1952年改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随萬縣市歸屬重慶市。1997年撤銷萬縣市後,由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2000年萬縣移民開發區撤銷,直屬重慶市。

二、地名來曆

關于“巫山”一名的由來,舊時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光緒《巫山縣志·沿革》認為,巫山一名“巫鹹山”,以巫鹹葬此得名。二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雲:“舊傳形如巫字,遂以名山。”但以上兩種說法均不可靠。巫鹹之名最早見于《尚書》,有關記載或雲神農時人,或雲堯時人,或雲殷商時人。現多以巫鹹為殷商時人。神農、堯及商代皆是以位于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今山西、河南等地為其活動中心。其應葬于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今山西省夏縣城郊外有山自古以來皆名“巫鹹山”,是巫鹹生前封地和死後葬身地。

巫山的得名與該地巫風盛行和盛産食鹽密切相關。1、巫山地區在先秦時巫風盛行。何謂“巫”呢?《說文解字》雲:“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漢書·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王逸《九歌序》雲:“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鼓樂,以樂諸神。”先秦時,今三峽巫山地區隸屬楚國,與湘鄂西山水相連。可見先秦盛行于南方的巫風在三峽巫山地區和湘鄂西特别濃厚。

2、大甯河谷是巴蜀鹽業的發祥地。位于巫山地區的大甯河谷産鹽曆史悠久。《廣韻》、《集韻》皆雲:“鹵令,音靈。”“鹵令 ”為鹽之别稱,與“臨”(古為食鹽之稱)字同音義,而“巫”、“靈”古本一字。因此,“臨”、“巫”二字同義通用,故“巫山”亦即“産鹽之山”。

“巫山”之得名,與其地巫風盛行和盛産食鹽都有密切關系,因此才沿用至今。

三、風景名勝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3

1、巫山小三峽。是長江支流---大甯河在巫山縣境内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為國家AAAAA級景區。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4

2、象鼻山。象鼻山在巫山縣城東側大甯河對岸文峰觀下,粗大的“象鼻”伸入江水中,俗稱江東嘴。在大甯河與長江彙合處,是江、河的“分水嶺”,也是神女廟古遺址所在地。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5

3、巫山梨子坪森林公園。面積1388公頃,平均海拔1800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是鑲嵌在大、小三峽之間的一顆綠色明珠。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6

4、大甯河古棧道遺迹。在龍門峽西岸崖壁之上,距河面約15米處,依次排列着無數勻整、方正的石孔。棧道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徑20厘米見方,孔深30厘米左右,孔距130—200厘米。

巫山方言的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古稱巫山)7

5、大昌古鎮。大昌古鎮建在大甯河畔,占地約10公頃。解放街呈“T”字形,串通東、西、南3座城門,東西街長350米,南北街長200米。鎮内建築屬磚木結構,大多為四合井院,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幽雅,具有濃郁的江浙風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