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号改元,以迎祥瑞。
谥号、廟号和年号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皇帝的尊嚴和權威,具有深刻的内涵。
漢武帝:谥号“武”
谥号:帝王死後,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稱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時廢除過這一制度,漢朝時恢複周制谥号,為曆代所沿襲。
一般用一兩個帶有褒貶意味的字來表明善惡,分為美、平、惡三類。
美谥如文、武等。像漢文帝劉恒、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等都是美谥。
平谥如哀、懷等,如漢哀帝劉欣、晉懷帝司馬熾等。
惡谥如厲、炀等,像我們熟悉的周厲王姬胡,隋炀帝楊廣等。
帝王的谥号由禮官議定,繼位君王許可,但是唐朝以後谥号字數越來越多,且多為美谥,失去了褒貶意味。
如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谥号更是長到颠覆我們的常識,他的谥号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廟号:皇帝死後受到後世祭祀,在太廟中所處位置的稱号廟号一般認為起源于商朝,漢承其制,稱某祖、某宗。
廟号是按嫡傳世系編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由繼位皇帝議立,能夠享有廟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統系列。
如西漢高帝劉邦稱為太祖,文帝劉恒稱為太宗,但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廟号,一般都是有功績者才有,因此有一定的評價性作用。
隋唐以後,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廟号,一般開國或有重大貢獻者稱某祖,其餘的稱某宗(如唐高祖和唐太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績排位,廟号成為皇帝确立正統,加強權威的重要工具。
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帝王紀年所确立的名号漢以前的帝王沒有年号,一般認為年号創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自此以後,如果有所謂祥瑞或者發生重大變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
年号的内涵和更替與各個時期的政治局勢,皇帝本人的處境和特點,以及皇帝的統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聯系。
年号大多選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如乾、德、福、順等,以應“天瑞”。
如武則天當皇帝十五年,年号就用了十三個,其中有四年,一年改元兩次。其中幾個年号為天授、如意、長安等。
武則天
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經常更改,有的皇帝甚至用過幾個甚至十幾個年号,明清兩代一般每個皇帝隻用一個年号。
曆代帝王的稱呼問題曆代帝王的名号較多,但文獻及社會上對不同朝代皇帝的稱呼有一定的規律。
唐朝之前,多以谥号稱呼帝王,如漢文帝、漢武帝、漢獻帝等。
唐宋元時期,皇帝的谥号越來越長,常常多達一二十字,不便稱呼,一般都以廟号稱呼帝王,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明清時期,每個皇帝一般隻有一個年号,故習慣上用年号稱呼明清兩代的皇帝,如永樂皇帝、崇祯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本文由中外曆史之我觀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