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我愛我家北京和上海

我愛我家北京和上海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14:00:21

記者 季禹

我的老家日照,尤其是緊挨海岸線的沿海居民,往上數不出3、4代人大多是漁民,我家也不例外。雖然從我奶奶這輩就不再打漁,但一些漁民的習俗,還是一代代傳了下來。

小的時候,家裡春節期間除了要拜竈王爺、财神爺等一衆“神仙”外,還要貼一張關于“凡人”的年畫。

我愛我家北京和上海(我愛我家船泊了岸)1

那時我不知道畫上的都是何人,但能讀出畫上的字——河南有個沈萬三,天天打魚在海邊。得了龍王寶,打的魚兒堆成山。

後來,看了由張衛健主演的古裝電視劇《聚寶盆》的我才知道,沈萬三是明代的江南巨富,在當時富可敵國。而這張年畫名為《沈萬三打魚》,講的是一個傳說。

清朝人周人龍在《挑燈集異》中記載:“明初沈萬三微時,見漁翁持青蛙百餘,将事锉剞,以镪買之,縱于池中。嗣後喧鳴達旦,貼耳不能寐,晨往驅之,見蛙俱環踞一瓦盆,異之,将歸以為浣手器。萬三妻偶遺一銀钗于盆中,銀钗盈滿,不可數計,以錢銀試之亦如是,由是财雄天下。”

此瓦盆被後人稱為“聚寶盆”。《沈萬三打魚》這幅年畫雖描述的與傳說不盡相同,但同樣出現了“聚寶盆”這一物件。按畫上描述,此聚寶盆為龍王所賜,保佑沈萬三富貴榮華萬萬年。

漁民張貼此年畫,意在祈福每次打漁能夠平安歸來,并有一個好的收成。老一輩人,是将沈萬三與神仙歸為一類的。

歲月更叠,加上家族内确已無人打漁,我已很久沒有見到過這幅年畫。臘月二十九趕集時,偶然看到這張熟悉的年畫。與兒時見到的木刻版畫相比,這張印刷出來的年畫線條更為圓潤,上色更加均勻,但總讓人覺得少了一些神韻。

賣年畫的攤主說,《沈萬三打魚》一般要買兩張。一張貼在船内,一張貼在家裡。我家沒有漁船,可還是按照漁民的慣例買了一對兒。

大集離張家台碼頭很近。這是個漁船碼頭,是“小船”打漁歸來卸貨的第一站。與不少漁碼頭一樣,這裡發展成了有幾十成百個攤位的“海貨市場”。開攤時,攤主往往一邊用手将剛從船上卸下的貨物按品種、品質歸類,一邊嘴上應付着顧客們的詢價。

由于省去物流等環節,這裡的海貨價格比其他市場要便宜一些。但最為吸引人的,還是繁多的商品種類和百分百新鮮的品質。在這裡逛上一圈,不買上十幾斤海鮮回家,真的很難對得起自己的味蕾。

除了做本地人的生意,碼頭還将業務拓展到了内陸。有快遞公司在碼頭市場的入口處設置了生鮮快遞發件點。在這裡買了海貨,可以直接打包發走,省去了“肉身帶貨”的麻煩。

另外,由于碼頭距離大學城不遠,這裡也吸引了一批年輕的消費群體。由此,“網紅經濟”也在此萌芽。不少年輕主播來到這裡,舉着手機向“家人們”介紹當日海貨的品類和價格,觀看人數還真不少呢。

我愛我家北京和上海(我愛我家船泊了岸)2

我以為,年前的碼頭照例應是熱鬧非凡。畢竟,在日照的年集裡,不論鮮的、冰的還是幹的,海産品的攤位永遠的最受歡迎的。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碼頭上隻留下了港口一片片停泊的漁船,一個貨攤都沒有。

後來我才知道,從年前到“二月二”,大多數漁船會停漁。打漁不是件容易事,小船出海一次三四天,大船出海一次半個多月。除夏季的“休漁期”外,春節期間是漁民們最長的休息日。

常年漂泊海上,船兒早已成為漁民們的第二個家。春節來到,漁船也要過年。除貼“沈萬三”年畫外,為漁船過年還有一個重要内容,就是貼春聯。一些講究人家,還要在大年初一起個大早,來到船上擺供。

春聯在哪貼,寫什麼内容大有講究。它們有些是名人名對,有些是根據漁船各部位的作用選用的吉慶話。此外,像福字鬥方,“招财進寶”鬥方等,也是必不可少。當然,“一帆風順”更是最常見到的字眼。

我愛我家北京和上海(我愛我家船泊了岸)3

随着社會的發展,就業選擇愈加多元。如今漁村裡的年輕人,多會選擇做漁家樂或外出打工。甚至,漁船人手不足時,需要靠一些外地的“打工漁民”來補充本地市場。而捕魚相關的傳統手藝,以及“漁文化”,也像不少其他非物質文化一樣,面臨着傳承斷崖的問題。

即便如此,“漁文化”對于我這代年輕人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它時時刻刻地提醒着在外地漂泊的我們,不論是從實際意義上還是精神層面上,家鄉都有,也都是可以停靠的港灣。我們和正在停泊着的漁船一樣,總是在過年期間才得以在港口停下忙碌的腳步。對于一家人來說,船泊了岸,才算是開始過年。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