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的尊重他人?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孟子說的尊重他人?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陳昌文解讀:齊宣王讨伐燕國,勝利了。
這時候,齊國占領了燕國。于是,齊宣王就問孟子,有的人讓我吞并燕國,有的人說不能吞并。齊國是萬乘之國,燕國也是萬乘之國,都是大國。本來勢均力敵的,結果我們五十天就攻克了燕國。這不是人力所緻啊,這大概是天意。這其實是齊宣王在給自己找占領燕國的借口,他大概希望孟子回答他吞并了算了。既然上天給我吞并燕國的機會,我不吞并,上天必然降災啊。不如我們吞并了燕國,這想法怎麼樣呢?孟子說,如果您吞并了燕國,燕國的老百姓開心,喜悅,就吞并,古代有前車之鑒,就是周武王,他滅了商纣王,老百姓很開心。如果您吞并了燕國,老百姓不開心,則不要吞并,古代也有先例,就是周文王,周文王的勢力比商纣王大,也沒吞并商纣王,原因是,他覺得商纣王還有一定的凝聚力,條件還不成熟。為什麼齊宣王以萬乘之國去伐燕這種萬乘之國,會獲得勝利呢?因為燕國的老百姓用筐裝着飯,用壺盛着水來迎接大王的軍隊,為什麼這麼熱情來迎接呢?因為老百姓認為,大王來了,可以讓老百姓避開水火,不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果齊宣王讓老百姓生活的更加水深火熱,意思就是還不如以前呢,那麼,老百姓就會希望其他人來解救自己,又會用筐裝滿飯,用壺盛着水去迎接解救自己的軍隊,這時候時運就轉變了。就該您輸了。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您能給别人帶去好處,您就占領,您不能給老百姓帶去好處就别占領。
所以,每一個決策的背後,就是您是不是能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也是我帶領團隊,做企業的法則,您能不能讓團隊過上更好的日子,能不能讓您的客戶過上更好的日子。您是不是在給大家創造最大的價值,決定了您的價值。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将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 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裡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裡 畏人者也。
陳昌文解讀:齊國人攻打燕國,打下來了,意思就是占領了。這下可不得了,齊國本來就很強大,燕國也算大國,人多地廣,這要讓他自由發展,可就變成了超級大國。戰略均衡沒了,列國就慌了,這不能讓齊國發展,于是,諸侯們就謀劃,救燕國。齊宣王看到諸侯們要來救燕國,意思就是要打自己,這軍事壓力,政治壓力都比較大,畢竟自己才剛剛占領燕國,軍事實力還沒有諸侯聯軍強大,眼看就要吃虧,所以,齊宣王就來問孟子,這諸侯都聯合起來要攻打我,怎麼辦啊?孟子說,
我聽說有經營縱橫七十裡這樣的小地盤就能王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的人啊,沒見過有一千裡土地的大國還害怕别人的。您在怕什麼呢?怕,其實是政治基礎不穩固,老百姓不支持,怕,其實就是自己不是行仁政,怕,是因為自己不代表正義,表面上是戰争的輸赢,實際上的政治,政策的輸赢,是是不是能赢得老百姓的擁戴,孟子要談的是這個,齊宣王要談的是表面的軍事實力。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陳昌文解讀:尚書上記載,商湯征伐天下,是從葛國開始的,葛國的國君昏庸無道,他領導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吃不好,喝不好,怨聲載道,
商湯曾經派人去幫助過葛國,葛國國君不僅僅不感謝,還搶奪,甚至殺人,所以,葛國别商湯攻打,沒人幫忙,反倒拍手稱快。天下所有老百姓都信任商湯,都希望被商湯統治,于是,商湯征伐東邊的國家,西邊的老百姓就有怨言,征伐南面的國家,北方的老百姓就有怨言,怨什麼呢?就是為什麼要把我們放在後面解放?不能早點來解放我們嗎?這就叫着萬衆歸心啊。老百姓希望商湯早點來統治自己,猶如大旱希望下一場大雨一樣。等到商湯的軍隊來到他們的國家,由于老百姓絕對相信商湯不會傷害他們,隻是來誅殺暴君,昏庸無道的國君的,于是,他們也不躲避戰火,市場上經商的照樣經商,農田裡耕地的照樣耕地,商湯的目的,隻是殺掉昏庸荒淫無度的暴君,撫慰被欺壓的老百姓。老百姓猶如久旱逢甘霖,非常開心,非常歡迎商湯的到來。可見人都是利益動物,您隻要對他們好,他們就說您好,就希望您跟他們做朋友,人都想逃離壞的政治,也不希望暴徒來統治自己。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陳昌文解讀:尚書上說,等待我們仁慈的君主來解救我們,生不如死的我們,終于複活了。意味着在暴君的統治下,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于來了仁慈的君主,推翻了暴君的統治,于是我們就複活了。今天,燕國的君主虐待他的老百姓,大王去征伐暴君。老百姓意味大王要拯救他們與水深火熱之中,于是非常高興。用筐裝着飯,用壺裝滿水,就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這樣大王才能迅速占領燕國。不過接下來大王幹了些什麼事情呢?殺死他們的父親兄弟,擄掠他們的子弟,擄掠他們做啥?為奴或者征兵吧。然後毀掉他們的宗廟,連祭拜的地方都沒了,這相當于滅國政策。然後把寶貝貴重物品往齊國搬運,這樣怎麼可以呢?這就成了殺死一個暴君,來了一個更殘暴的暴君,老百姓是不會支持的。天下人本來就畏懼齊國強大,今天又想吞并燕國增加一倍的土地,而且不行仁政,暴虐無道,這是逼迫天下諸侯成立聯合軍隊,來找齊國作戰。現在的形式是,燕國老百姓不支持您,而且外面諸侯聯軍馬上要來了。大王現在需要做什麼呢?趕緊發布命令,放回擄掠他們的子弟,女人,小孩。停止搬運燕國人的金銀财寶。然後與燕國老百姓商量,推舉匡扶一位有德行的新君,然後自己從燕國撤軍。做了這些,然後讓各國聯軍撤軍,還來得及,否則等他們都打上門來了,就來不及了。這齊宣王很有意思,他想吞并燕國,然後比燕國的暴虐國君還暴虐,他沒思考過一個問題,老百姓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老百姓覺得齊宣王解救了自己,如果老百姓覺得跟着齊宣王過得更苦了,那麼,老百姓馬上就要想着推翻齊宣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