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我們走進醫院,一定能感受到核醫學技術無所不在:X射線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各種放射治療技術等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也極大地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我們通常聽到的“拍核磁”,其實就是磁共振成像(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自1937年,拉比(Isador Isaac Rabi)發現核磁共振的現象開始,磁共振技術在随後的幾十年中迎來了飛速發展,如今已成為臨床檢查和診斷中必不可少的設備。在整個磁共振技術的發展中,一共有6次諾貝爾獎誕生。
圖1 Isador Isaac Rabi(1898-1988)因發現核磁共振現象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獎。圖源| researchgate
圖2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 圖| 俞博毅
拍核磁,究竟拍的是什麼?磁共振設備是如何得到我們身體内組織結構的影像的呢?我們可以從“核”、“磁”、“共振”、“成像”這幾個部分去理解。
01核磁共振成像的“核”
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中包含了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核磁共振的“核”其實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的類型有很多種,每一種原子核都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成像嗎?當然不是,隻有磁性原子核才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成像。
原子核的磁性來源于原子核的磁矩,而原子核的磁矩又源于原子核有自旋角動量。我們可将原子核視為一個球體,所有的磁性原子核都具有一個特征,那就是繞着自己的軸高速旋轉,我們把原子核的這一特性稱之為自旋(Spin)。
簡單來講,原子核内的質子和中子的數目決定了原子核是否為磁性原子核。若原子核内的質子數和中子數均為偶數,則這樣的核不能自旋産生核磁,是非磁性核,反之則為磁性原子核。
由于原子核表面帶正電,磁性原子核自旋就會産生環電流,從而産生具有一定大小和方向的磁化矢量。我們把這種由磁性原子核自旋産生的磁場稱為核磁。
圖3 我們可以把原子核想象成一個球體。原子核表面的正電荷高速旋轉産生環電流,環電流進而會産生一定大小和方向的磁化矢量。 圖|李佳昕
即便如此,我們的身體中仍然有較多的磁性原子核,選擇什麼樣的磁性原子核來進行我們人體的磁共振成像呢?
表 人體内常見的磁性原子核 數據源|《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檢查規範,臨床策略及新技術應用》
如上表所示,氫原子核在人體内含量最高,而且磁化率也是最高的,所以我們一般用氫原子核進行磁共振成像。因此,拍核磁,拍的就是“氫原子核”,也可以被稱為“質子”(因為氫原子核裡沒有中子,隻有一個質子)。
人體内的氫原子核主要來自于三類化合物——水、脂肪、蛋白質,但是蛋白質内的氫原子核一般沒有MRI信号,所以人體中的MRI信号主要來自于水,部分組織中的信号也來自于脂肪。
核磁共振成像的“磁”
既然我們身體中的氫原子核都具有核磁,我們每個人身體裡數以億萬計的氫原子核都會産生磁場,我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萬磁王?
圖4 萬磁王是漫威漫畫公司旗下的超級反派,他可以控制任何形式的磁場。圖源| 百度百科
這是因為我們身體中的氫原子核具有無序性,各個方向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所以宏觀上我們是不具有磁性的。
那麼,如何觀測身體内的磁共振信号呢?
每一個氫原子核産生的磁場類似于一個小磁針,會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而偏轉。如果我們外加一個主磁場,由于磁場中力的作用,氫原子核産生的磁化矢量就會與主磁場方向平行同向或者平行反向。
與主磁場平行同向的質子,不需要對抗主磁場的作用而處于低能級;與主磁場平行反向的質子,需要對抗主磁場的作用而處于高能級。低能級的質子略多于高能級的質子,整體在宏觀上表現為與主磁場同向的磁化矢量。
圖5 A,體内質子在無磁場的作用下,每個質子的磁化矢量都處于不同方向; B,當人體處于外磁場中,在外磁場作用下,體内質子的磁化矢量就會朝向兩個方向。圖| 俞博毅
這就像是在操場軍訓的學生,中場休息時,大家原本在随意活動。但是,當聽到教官的口令“面向陽光和背向陽光,站成兩排”時,同學們就會馬上站成兩排。由于難以忍受刺眼的陽光,更多的同學本能地會站在背向陽光的那排。
需要注意的是,在磁場中的氫原子核,并不是完全與主磁場方向平行,而是存在一定的角度。因此氫原子核在主磁場中除了自旋外,還會繞着主磁場方向的軸進行轉動,其運動的方式就像地上傾斜的陀螺一樣。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拉莫爾進動(Larmor procession)。
圖6 自旋的質子在磁場中像陀螺一樣進動。圖|李佳昕
拉莫爾進動的頻率ω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描述:
其中γ是原子核的磁旋比,一般是一個常數;B為主磁場強度。氫原子核的磁旋比為42.5MHz/T。
03核磁共振成像的“共振”
提到共振,大家很容易能想到初中學過的聲音的共振。聲音共振的條件是聲波與音叉的振動頻率一緻,類似的,核磁共振的條件是外加的射頻脈沖與質子的拉莫爾進動頻率一緻。
前面講到,在磁場的作用下,宏觀上體内質子産生與主磁場相同的磁化矢量(Mz),微觀上其實是處于不同能級的質子數量不同,而這種能級的分裂隻有磁場存在時才會産生。
就像給背向陽光的同學一頂遮陽帽,讓他也站到面向陽光的那一排去,當我們施加一個與質子進動頻率一緻的射頻脈沖,則低能級的質子會發生共振、吸收射頻能量而躍遷到高能級,此時高能級質子數量逐漸增多。
當高能級質子與低能級質子數量一緻時,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則質子在宏觀上表現為主磁場方向的磁化矢量為0(如圖7左側下所示)。
但與此同時,由于射頻的聚相位效應,會把XY方向的磁化矢量聚集到一起産生XY平面的宏觀磁化矢量,繞磁場轉動。這個聚相位作用,就像我們的五個手指本來是張開的,五個手指處于各個方向,如果每個手指代表一個力,則合力為零;當我們将手指合攏,則合力方向就是五個手指聚攏的方向。(如圖7右側下所示)
圖7 在磁場作用下,氫原子核能級分裂,并在射頻脈沖作用下發生核磁共振,産生能級躍遷。圖| 俞博毅
04核磁共振成像的“成像”
當我們撤去射頻脈沖,則高能級的質子又會逐漸回到低能級。宏觀上就表現為縱向磁化矢量的逐漸恢複(縱向弛豫,圖8)和橫向磁化矢量的逐漸衰減(橫向弛豫,圖9)。
圖8 縱向磁化矢量逐漸恢複 圖| 李佳昕
圖9 橫向磁化矢量逐漸衰減 圖| 李佳昕
由于人體内組織含氫原子核的數量不同,氫原子核所處的化學環境不同,所以縱向和橫向弛豫的過程不一樣,相應的,磁化矢量恢複的時間也就不同。
因此,通過設置MRI序列,我們就可以采集到組織的信号。不同組織的MRI信号強度不同,我們就能得到體内組織的對比圖像。
我們是如何采集磁共振信号的呢?其實非常簡單,高中物理課告訴我們“磁感線切割線圈會産生電流”,因此,用旋轉的XY方向的磁化矢量去切割線圈就能得到磁共振産生的電信号,進而運用數學方法對電信号進行轉換,就能獲得磁共振圖像了。
作者| 俞博毅 李佳昕
指導老師| 陳衛強
編輯| 劉芳
參考文獻:
[1] 俎棟林,高家紅.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9.
[2] 楊正漢,馮逢,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檢查規範,臨床策略及新技術應用.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3] Breneman, B. History, Physics, and Design of Superconducting Magnets for MRI. Emagres 8, 137-156.
[4] Collins, J. The history of MRI. Semin. Roentgenology 43, 259-260.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衆号
來源: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編輯:雲開葉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