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4萬年的祈盼?是誰手執石葉在世界屋脊駐足?
1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曉淩等的研究論文,公布了在青藏高原腹地尼阿底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該項發現将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曆史推進到4萬年前,書寫了世界範圍内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紀錄。
尼阿底遺址出土的石葉 本報記者 李韻攝
這個發現有多重要——青藏高原最早 世界範圍最高
尼阿底遺址,位于西藏那曲地區申紮縣雄梅鄉多繞村錯鄂湖畔,距拉薩市約300公裡,海拔4600米。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在這裡調查、發掘與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發現這是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介紹,考古隊員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石葉、石核、刮削器等石制品。經過地層分析和光釋光與碳十四測年,判斷先民在該遺址活動的時間為4萬~3萬年前,證實古人在距今4萬~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迹。
尼阿底遺址是在西藏首次發現具有确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高星介紹,以前在高原邊緣的青海地區(海拔3000~3500米)發現過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而在西藏隻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确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往也曾有些零星的報道,但因為地層和測年數據的不确定性而不被學術界認可。
尼阿底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使用一系列現代科技分析手段,取得了連續的地層和可信的年代數據。這些數據所賦存的信息彌足珍貴。
各項信息表明:尼阿底遺址是一座大型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石器制造場,優質、豐富的石器原料——黑色矽質頁岩,是吸引先民前來的重要原因;湖濱環境也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古人在末次冰期中的一個相對溫暖濕潤的時段,多次季節性前來開發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留下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高星告訴記者,從石制品在遺址的堆積和分布情況可以推斷,先民是在此制造工具,帶到其他地方使用。因而,雖然在這裡未發現人類遺骨和生活遺迹,但其周邊應該能找到相關遺存。
“該遺址海拔4600米,書寫了史前人類探索、挑戰與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紀錄。”高星說,“這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範圍内最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刷新了學術界和大衆對青藏高原人類生存曆史、古人類适應高海拔極端環境能力的認識。”
這個發現有多可靠——有确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淩介紹,許多研究者認為直到3000~4000年前,随着農業以及對大麥和牦牛的馴化,人類才開始進入高原。也有研究者認為高原的開發始于距今約1.5萬年前,狩獵采集者于個别月份在高海拔地區狩獵,并逐漸适應了這種苦寒的環境。還有一些遺傳學研究顯示,人類進入青藏高原可能發生在距今約3萬年前。遺憾的是,這些研究都缺乏确實可信的考古學證據。
張曉淩等人對尼阿底遺址的研究,不僅斷定這是最早的世界屋脊上人類活動遺迹,而且是世界範圍内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最早證據。
這項成果來之不易,是持續的科學探索和多學科協作以及一系列現代科技分析的結晶。高星毫不吝惜對科研團隊的贊譽之詞,因為他深知其中的甘苦。
該項研究的最大挑戰是年代測定。高星介紹,尼阿底遺址沉積物以沙礫石堆積為主,有機質含量極低,幾乎無法找到碳十四測年的材料,隻能在埋藏遺物的地層中系統提取石英砂進行光釋光測年。經過三年的多次取樣、現場信号檢測測量、多個實驗室對比測試和分析校對,獲得三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數據,最終将古人類生存的年代鎖定在4萬~3萬年前。
對該遺址地層的劃分和文化層的辨認也是難點。在湖濱沉積、坡積、風沙堆積、風力剝蝕、雨水改造、凍融等外力作用下,該遺址的堆積過程十分複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葛俊逸等,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分辨出三組地層,确定最下面的層位是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層位,對于遺址的形成過程和各層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釋;該項研究還結合了古環境信息和分子生物學的成果,指出古人類在遺址活動的時期處于末次冰期的間冰階,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為人類的遷徙和生存提供了環境和生态基礎。
《科學》雜志三位國際審稿專家認為:“尼阿底的發現圓滿地解決了遺傳學和考古學對人類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時間的不同認知問題。”
同時表示:“作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遺址,尼阿底遺址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人類适應生存能力的了解。”
他們還總結道:“文章所報道的材料是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會引起《科學》期刊的讀者和研究現代人起源、擴散與高海拔适應的科研人員極大的興趣。此項成果會對了解人類在高原上生存的時間和動因産生重大影響。”
這個發現能解決什麼——破譯古人類征服高海拔的密碼
古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一直為學界和大衆所關注。
資料顯示,3萬~4萬年前,人類幾乎征服了亞洲的每一處未被冰蓋覆蓋的土地,甚至可能已經在北極圈的邊緣定居。青藏高原則因其惡劣的環境而成為最後一片無人之境。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形象地告訴記者:“4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就不再長高了。"也就是說,4萬年前古人類駐足的青藏高原,與當代人看見的世界屋脊,自然條件是一樣的。作為“地球第三極”,這裡海拔在平均4000米以上,年均溫度接近冰點,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處的一半,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極大的挑戰。
近年來考古學、分子生物學、古環境學等不同學科對早期人群進駐、适應高原的時間與過程,以及藏族人群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做出推導并提出多種假說,但均有待證實。張曉淩介紹,從全球範圍看,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迹發現于安第斯高原,海拔4480米,年代為約1.2萬年前。而海拔4800米的尼阿底遺址保留了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為上述問題的破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尼阿底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古人群遷徙、融合和文化交流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星解釋,這個遺址出土大量以石葉為技術特征的文化遺存。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制作技術,具有固定的操作鍊流程,其産品規範、精緻、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和認知能力的一座高峰,為征服高原等極端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該技術主要流行于非洲、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在中國北方的少量遺址亦有所發現。所以,“尼阿底遺址的發現為揭示不同地區人群的遷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高星如是說。
尼阿底遺址的發現與研究揭開了古人類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而更多的真相還有待發現。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本報記者 李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