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如今做産品已經不能夠像從前那樣隻講基礎問題了,而是要開始關注一些新的東西。本篇文章中,作者介紹了産品人需要關注的三點變化,通過對比分析了産品經理所需要掌握的新能力,推薦想要了解産品人思維的群體閱讀。
我早上聽三五環的54期,也是深有感觸,也認同劉飛和少楠講的很多東西。我聊一聊我的理解和想法,抛磚引玉,希望對大家有個啟發。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互聯網發展到了現在也開始回歸到傳統消費品時代的邏輯了,過去互聯網人老是看不上傳統行業,但其實最終大家還是回到了一條道上。
早期互聯網産品/服務供給稀缺,而且效率的确比線下高,所以但凡出現的、功能能到個60分的,用戶量都還可以,巨頭們也是從那個時候成長起來的。
到了現在,對于C端來說,但凡你能想到的事情,互聯網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互聯網無能為力的,那也不可能做成了,譬如買房子這事情,絕大部分情況下就不是線上能完成交易的。阿裡系曾經想讓用戶在線上買房子,但最終失敗了,所以更多人開始意識到互聯網是有邊界的,它不可能違背用戶的觀念。
現在你再提供産品或者服務,就不能光講你的産品能解決什麼痛點這套邏輯了,這是最基本的東西,你必須開始講品牌故事了,講你的這個産品和服務是什麼樣的理念和内涵,來源于哪裡,講究的是占據用戶心智。這就是傳統消費品走過的路子。
那麼這種變化對于一個産品經理來說意味着什麼呢?
這至少意味着以下三點:
一、産品要追求和用戶的交互
- 産品經理關注的重點發生了變化,過去生産/研發的時候注重的是系統性和易用性,現在還要追求和用戶的交互了。
- 增長的邏輯變了,過去都是流量邏輯,現在必須是品牌邏輯了。這就要求産品更關注調性和品牌傳遞。
- 産品經理應該更多的去和用戶産生實際的互動了,可能是微信群,可能是企業微信或者其他方式。
在一個企業裡,和産品經理相關的部分有四個:需求、生産/研發、銷售、協調。
需求的意思是理解用戶、洞察用戶需求,生産/研發就是把解決方案做出來,銷售就是把産品或者服務賣給用戶,對于互聯網産品來說就是用戶使用産品/服務,協調主要是指為了完成前面三項工作而延伸出來的工作,譬如研發過程中,協調研發資源。
洞察需求這個部分基本上和一般的産品經理無關,一是因為需求能被想到的都想到了,二是真不是所有人都能洞察更深層次的需求的,我至少承認自己做不到,我并不是喬布斯、張小龍這個級别的,我相信絕大部分都不是,所以就不用強求,沒有意義。
生産/研發這個部分,過去基本上強調系統閉環和産品易用,意思就是在解決方案層面不能對用戶産生明顯的阻力,但現在不夠了,需要追求和用戶有更多的交互、産生溝通和形成穩定的關聯關系。
最好是能形成情感關聯,或者能形成固定習慣也好的。這就要求在設計産品的過程中增加一些情感化的設計和交互,增加産品的内涵,譬如增加一些内容層面的東西,既能夠增強黏性、輸出品牌調性和産品氛圍,又可以讓用戶主動留下一些東西,而用戶一旦會和平台互動,就意味着用戶的認同大大增強。
其實越來越多的平台增加了内容的部分算是一個佐證吧,譬如京東和淘寶就有逛逛這個功能,就是想通過更多形式的内容留住用戶和轉化用戶,希望形成固定的用戶使用習慣,當然這個還談不上産生情感關聯。
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是怎麼做還是要多摸索摸索,我認為可以從零售業找尋更多的靈感。
二、是增長的邏輯變了過去互聯網是怎麼做增長的呢?
一開始是去找便宜的流量,是流量邏輯,哪個渠道的用戶便宜我就去哪個渠道買。後來這個邏輯不行了,線上的流量很貴,甚至比線下貴,所以早幾年就有公司重返線下了。
然後大家就開始拼功能和功效,說白了就是強調自己的産品比别人的“多快好省”,但是很快這個招也不大有效了,因為基本效用都能滿足,超出的部分其實就看用戶願不願意相信了。說實話講多了用戶也知道是怎麼回事。
再往後,我估計就得用新的邏輯了,有點類似于傳統消費品的品牌邏輯。
品牌邏輯的意思是說大家在基礎效用上都差不多,那我就給你講一個理念或者一個故事,讓用戶産生認同,然後購買産品和服務。
用戶需要先接觸這個理念和故事,産生認同,最後才是購買或者使用。這就很想品牌策略,先細分定位,講品牌故事,然後在用戶心智中産生錨點,最後占據用戶心智,用戶需要的時候自然會先想起這個品牌和産品。
譬如像三頓半這樣的新消費品公司,傳統認知上它就是賣咖啡的,但是三頓半說:不,我是一家内容公司,我是賣内容和理念的,咖啡隻是載體和形式。三頓半顯然更關注對用戶的内容和情感輸出,以及和用戶的互動。
大體上就是這麼個意思,以後就是講故事的時代了,誰的故事講的更好誰的産品賣的更好,至于粗暴買流量,可以是可以,但估計成本沒有人能撐得住。
所以對于産品經理來說要想辦法将品牌符号和調性融合到産品設計裡面,産品本身也需要起到傳遞品牌理念的作用,當然最終是為銷售服務。
少楠的flomo就是這麼個例子,他自己也承認光說産品的話也就是個60分,但是加上理念和故事就到了80分,所以大家的反饋就比較好。
在flomo的傳播過程中,其實就是這個邏輯,先是花了比較多的精力去講這個産品背後的理念和方法,讓用戶産生認同和認知,用戶實際使用之後再産生比較好的口碑。用戶如果上來直接用未必覺得flomo特别好用,所以少楠的做法是讓用戶先看産品說明,看了之後再用就好很多,這種說明也是一個産品設計。
大家使用這個産品不再是因為功能,而是認同理念,再使用功能,功能能及格就基本能成,實際上理想汽車也是類似的邏輯。剛開始的時候理想汽車肯定有很多小問題,但是第一批用戶首先是認同理想汽車的理念,産品然而是之後的。
三、和用戶更多的日常互動這個其實很重要,過去我們也強調和用戶互動,了解用戶,但是是怎麼做的呢?一般是接客服電話或者做用戶調研,日常其實是不會和用戶互動的,但是以後可能可以多花點時間和用戶交朋友,在群裡聊幾句,對于業績來說這沒什麼用,但是可以傳遞出很多理念和價值。
如果能和用戶交朋友,那麼用戶自然會更信任你,相比于陌生人,大家都更相信朋友,所以朋友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的更大。
當然目前還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我認為羅永浩老師在這塊就做的很不錯,他搞直播的時候說,我們不為了賣貨賺錢,就是交個朋友,不管這個話真的還是假的,這個至少傳遞出一種理念,大家聽了更舒服,反正都是買東西,我哪裡買不是買,再說價錢也差不多。
所以以後還是要多注重和用戶的日常互動,不要和私域等同起來,還是不一樣的,不是為了直接賣貨的。
四、最後總的來講,對于産品經理的要求其實是提高了的,雖然入門的門檻本來就因為需求遠大于供給而提高了,現在這種提高也開始往已經入了行的産品蔓延,當然我認為現在還隻是個苗頭和趨勢,還沒有到變成一個明确要求的時候,但未雨綢缪,我想大家還是先琢磨琢磨比較好。有些事吧,有點說不好,萬一來的很快至少有個準備。
我的分享就這麼多,希望對你有個啟發。
本文由 @産品人玄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