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起源發展史?【進一段唱腔】這個唱腔,我們成都人再熟悉不過了,這就是咱們的傳統藝術——川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川劇起源發展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進一段唱腔】
這個唱腔,我們成都人再熟悉不過了,這就是咱們的傳統藝術——川劇。
川劇,有着悠久的文化傳統,豐富的劇目,精妙的表演技藝,完美的聲腔體制,它在中國戲曲長廊中有着重要的曆史地位,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地方劇種。那麼被稱為“蜀粹”的川劇,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誕生的呢?
【音樂 】
四川,古稱巴蜀,地大物博,民族衆多,文化思想多元共存,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繁榮昌盛的文化藝術、積澱深厚的戲劇傳統。
巴蜀先民向來能歌善舞,就連沖鋒陷陣時都要一邊舞刀一邊吼叫,制造一種令人恐怖的氛圍震懾敵人,這種“歌舞以淩”的傳統在《尚書》中有記載,說助力武王伐纣的巴蜀軍隊“前歌後舞”,後來這種戰前舞被命名為“巴渝舞”,流傳至今。
另外,出土于四川的戰國宴樂漁獵攻占紋壺,漢代說唱俑,繪有百戲、角抵、假面、舞樂的畫像磚,他們也都在表明,巴蜀地區從先秦甚至更早的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歌、舞、樂的藝術形式,它們為後來四川戲曲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到了三國時期,蜀地就有了優人,也就是當時的演員,那個時期還誕生了第一曲諷刺喜劇《忿争》,這是一部由劉備策劃、導演,由專業演員演出,有情節、有矛盾沖突、有演出效果的完全意義上的戲劇,在我國戲劇史上是一座裡程碑,被稱為川劇喜劇的鼻祖。
唐宋時期,四川歌舞雜戲盛行,傀儡戲、參軍戲、宮廷戲……演出十分豐富。 “神頭鬼面”的川雜劇在勾欄瓦舍中晝夜登台,蔚然成俗,現在一些出土的文物古器上還描述着當時演出的一些盛況:雜劇打擂、藝人競技、官民同樂,民間宴會、堂會也常借演劇助興娛樂。那時的天府之國真是人人都愛戲劇演出啊。如果查閱各種文獻典籍,你會發現唐代及五代時,蜀中關于雜劇演出、戲班演員、演出劇目的記載遠遠超過了其他地區,所以才會出現“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到了明代,以勒廣兒為首的四川戲班已經不滿足于在本地演出,他們遠赴江蘇南京一帶表演。當時江蘇有個樂王叫陳铎,他在自己的作品《嘲川戲》中,對這個戲班子萬般鄙視,說: “士大夫見了羞,村濁人間了喜”,大意就是說,捧川戲場的都是些市井小人。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數百年之後,正是他茶餘飯後的嘲笑之作,成了川戲到省外演出的确切記載。當然,這個明代的“川戲”是不能與今天的川劇畫等号的,但它已呈現出了不同于南北雜劇的藝術特性。
明末清初,四川連年戰亂,民生凋敝、人口銳減,傳統的戲劇演出幾乎完全中斷。從順治年間起,清政府推行鼓勵移民墾荒的優惠政策,史稱“湖廣填四川”。而随着南北諸省移民的大舉入川,昆曲、青陽腔、湖南高腔、湖北漢調等諸多聲腔劇種相繼彙聚四川盆地,它們與本土戲劇聲腔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鄉土特色的川劇,從而開啟了四川戲劇發展的新時期。
大約在清朝的乾隆、嘉靖年間,昆曲演變為川昆、弋陽腔演進為高腔,陝梆子演變為彈戲,徽調、漢調變成了川胡琴,所有用四川話演唱的戲曲都統一到川劇名下,以一套鑼鼓演奏五種聲腔的劇目,統一了劇種風格,形成了一個以高腔為主、五腔并存的大劇種,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川劇。數百年間,川劇承中華戲曲之傳統,融巴蜀藝術之精華,自成一格,以南北一體、五腔兼備、文野交融、雅俗共賞的文化特征,成為中華梨園中一枝别具異彩的藝術奇葩。
《四川省志 川劇志》帶您感受川劇的魅力。
本節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市 廣播電視台 聯合制作。
感謝“杜建華工作室”杜建華研究員特别指導!
《四川省志•川劇志》
《川劇的前世今生》音頻節目海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