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種孩兒:劉畊宏女孩,王心淩男孩,孤勇者小孩。
總有一種屬于你。
有人質疑華語樂壇正在失去制造真正流行的能力。
那麼,請你看看《孤勇者》。
傳唱《孤勇者》的孩子一個個搖頭晃腦,情緒激烈。
它是集結号,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就連你吃飯問他蘸不蘸醋,他也能唱起來,“戰啊!”
有人稱之為幼稚的東西,另一些人稱之為勇氣。
兩千年前的孤勇者其實,勇敢是人類最可貴的美德,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對人生的态度恐怕更多的是苟且。
既然稀缺,當然很容易孤獨,就比如曆史長河中那些“希聖希賢”的人。
兩千年前,人類處于軸心時代,這是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重要時間節點。
這一時期在世界不同區域形成了三大軸心文明,即中國先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
蘇格拉底、釋迦牟尼、老子,這些人為探求世間真理而各抒己見。
真理在中國被稱之為“道”,更被中國思想家給闡述成有“天道”和“人道”的區别。
天道,是一種真理強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蘋果1砸到了牛頓頭上,不是因為牛頓聰明,蘋果2毒死了圖靈,也不是因為圖靈不夠聰明。這就是這一種注定。
人道,則是一種強制真理,屬于社會教你做人的一種規範。這背後體現的是制定這種規範的人或者群體的德行、能力、實力。
關于二者聯系,老子一語中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按照老子的看法,他雖然不主張武力兼并,但卻覺得貧富差距這些是合理的。
與古希臘、古印度的哲學家不同,也與老子的理念迥異的是孔子。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認為,這世界如果有“道”,就不需要他來改變了。
孔子生活在周秦之變的曆史重要關口,那時候,上下失序,“邦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東周列國都摩拳擦掌,以擴充實力為目的。
而孔子的思想卻是恢複周禮,讓社會恢複到秩序井然的狀态。
這讓他顯得不合時宜,也讓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孤勇者”。
站在漫長劇變時代的開端《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這裡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說孔子的,周遊列國并說服各諸侯施仁道,這是肯定沒希望的,但孔子還是去做了。
在那個孔子認為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原本“郁郁乎文哉”的周禮制度遭到毀滅性打擊,霸道代替王道,諸侯割據而王室衰弱。
在這樣紛争的時代,在這樣繁雜的濁世,孔子沒有選擇避世而隐,而是選擇奔走各國,将内心的責任感化為動力,宣傳“仁”的政治理想。
事實證明,沒有奇迹,孔子本人也如喪家狗一樣,一度被困于蔡,性命都岌岌可危。
那時候,已經步入人生暮年的孔子,最大的憂慮是“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
既然改變現實無望,隻能寄托于将來,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起當下與未來的連接呢?
孔子選擇編撰《春秋》,“以史言志”。
百年春秋一字翻孔子之前,史書屬于王室、諸侯專屬,以期達到對知識的壟斷。
壟斷了知識,也就掌握了價值觀的絕對話語權。
孔子利用在魯國為官,接觸過一手史料的機會,以私人身份編撰史書,将王室諸侯真實的曆史情節和真實的曆史邏輯,公布于衆。
這不吝于普羅米修斯的“盜火”。
孔子以自身見解評論曆史,傳播一套與君王們立場不同的價值觀。
他希望用這套價值觀“以繩當世”,來糾正這混亂的世道,讓破壞世道、給民衆帶來災難的“亂臣賊子”有所畏懼。
在停止編撰《春秋》的彌留之際,孔子言道:“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對于孔子這句話,孟子是這樣理解的:
認同“天下為公”的人,會因《春秋》而理解孔子;
不認同這一點的人,尤其是在那些強烈想要以天下為私産、維持真相壟斷、信息壟斷和價值觀壟斷的統治者們的眼裡,孔子編撰和傳播《春秋》的行為理所當然是有罪的。
他不但披露秘藏的史實,還針對這些史實做了迥異于官方說辭的價值判斷,簡直罪無可赦。
恨孔子的人,也不止是最頂端的統治者。
略晚于孟子的荀子說,官吏們掌控着記載了度量技術與刑辟法規的典籍,他們“不知其義,謹守其數。……父子相傳,以持王公”,這些人将壟斷典籍當成了家族世代為諸侯們服務的籌碼,當成了将利祿富貴一代代傳下去的工具。
孔子招收學生傳播典籍,講述世界運作的真實邏輯,其實是在砸很多人的飯碗。
反内卷第一人所以,孔子作為大思想家,一直是毀譽參半。
他和他的追随者要麼被冠以窮酸腐儒的稱号,要麼被視為一無是處的書生。
連魯迅都要給一個凄慘可憐的舊時代書生命名為“孔乙己”。
可是,魯迅本人的思想雖有獨到之處,但要和同時代的錢賓四先生比都差好遠,更罔論讨論孔子。
我們今天遇到的人生難題、社會問題,往往孔子早就給出了答案。
比如,他堪稱反内卷第一人。
《論語·先進》篇中有這樣的段落: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當子貢認為“過”優于“不及”時,孔子說出了“過猶不及”的名言,旗幟鮮明地扛起了“反内卷”的大旗。
放眼當前社會,諸多領域中的過度競争,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無價值的内耗。
而“過猶不及”所蘊含的智慧,或許是可以讓我們既不“躺平”、也不“内卷”,讓自己内心回歸平靜以應對當下時代浪潮的一副良藥。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這對師徒身上。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魯國人去國外,見有魯國人在外淪落為奴隸的,可花錢把他贖回,回國後可去找國庫報銷費用。
孔子弟子子貢在外面看到有魯人為奴就贖回來,因為子貢很有錢又仁愛,贖回了奴隸也不去國庫報銷。周圍人知道後,紛紛稱贊子貢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大罵子貢。
在孔子看來,子貢的做法反會導緻更多的奴隸不能從國外被救贖。子貢不報帳,将來别人看見魯人為奴,本想去贖,卻會因為子貢的事迹而猶豫:
我贖了後如果去報帳,别人就會吐槽我說以前有人不報帳,我去報帳,我的品格不如他。若不報賬,自己的負擔過重。這樣,這個人隻能裝聾作啞不去贖人。
因此不報賬的做法實際是在阻礙更多的魯國奴隸被救贖,是有害的。
子貢隻從自身的需求出發處理事情,标榜自己的道德與仁義,忽略其他大衆的能力所及。
孔子第一時間發現了“内卷”趨勢,阻止了子貢成為一個“道德婊”标杆,這才是真正的仁愛,真正的大愛。
所以,如今的公益事業不要怕被曝光,也不要怕被别人評價沽名釣譽,讓所有的善良無所遁形,才是公益事業成功的保障。
而這就是孔子,在軸心時代,是最具煙火氣的一個先賢,沒有任何神迹。他所有的智慧都來自生活,根植于人的内心。
自然,他所有的智慧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在社會上立足。
結語愛他夾谷對君王,愛他凜然的模樣,愛他陳蔡絕口糧,理想仍不放。
愛他内心的堅強,打開希望的天窗,愛他和我那麼像,喪家狗一樣。
在東西方一片沉淪的年代,他沒有坐而論道,雖然沒建立起耀眼的功業,卻通過傳道授業,至今是華夏的主流思想。
來嗎 值嗎 這沉淪的人間;抗嗎 抗啊 以最寬柔的剛。
緻那衰世中的挺立與堅韌,誰說高高在上的才是聖人?
秦皇漢武俱往矣,大成先師恒久遠。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3周年。孔子其人與其道,亦會随着華夏的重新崛起,終必有再興起再光昌之日。
注: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
參考資料:
言九林《孔子,站在漫長下行時代的開端》
唐文明《“孔子版”孤勇者》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