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護生态環境?【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河北保護生态環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⑰】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保健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
“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黨的十八大以來,9次視察河北,對生态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美麗河北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徑。河北牢記囑托,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一個個“綠色夢想”照進現實,生态文明思想在燕趙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省生态質量和環境發生曆史性新變化。
天變藍地更綠水尤美
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早晨6點,石家莊市體育教師高科迎着朝陽開始了每天的5公裡長跑。不用看天氣預報,擡頭瞅瞅藍天,大口呼吸,他就知道今天又是一個優良天。
健身愛好者,最看重空氣質量。前些年,高科跑步前都要先看看空氣污染指數,經常因為霧霾不得不放棄室外健身計劃。“如今的石家莊,藍天白雲已成新常态,我外出鍛煉再也不用看天的‘臉色’啦!”
讓百姓共享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河北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在治理污染、修複生态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北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1%,優良天數同比增加5天,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4天,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不僅天藍了,地也更綠了!今年以來,河北進一步壓實各級林長責任,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大力推行混交造林,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截至8月初,全省今年完成營造林527.3萬畝,完成退化草原修複治理13.5萬畝,燕趙大地綠色版圖不斷擴展。
水也更清了。河北統籌實施工業污水達标整治、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專項行動,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2020年,河北成為全國唯一海域消除劣四類水質的省份,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9%。
古井“醒”百泉湧動物興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油坊口村600多年的古井又“蘇醒”了!
油坊口村是滄州市東光縣的一個小村莊,位于京杭大運河一處河灣地帶。20世紀80年代末大運河斷流,加之不斷超采地下水,村裡唯一水井變為枯井,再無水可取。
2019年,油坊口村民驚奇地發現,甘甜清澈的井水不斷湧出,古井又煥生機。河北省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古井從幹涸到複湧是一個過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大運河生态修複的持續推進對其影響至關重要。
2021年7月,同樣在20世紀80年代相繼斷流的邢台百泉泉系也重新複湧。邢台曆史上因平地出泉被譽為“百泉之城”。百泉複湧讓“環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湧”的曆史景象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成果的一個标志性成果。
河北省水利廳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河北全省淺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1.04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1.56米,82個縣(市、區)水位回升,占全部88個淺層超采縣的93%。全省深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2.9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5.67米,70個深層超采縣水位全部回升,占全部71個深層超采縣的99%。與2018年同期相比,全省淺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回升1.72米,深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回升8.82米。
地下水水位回升是河北省生态修補成效的一個縮影。
生态好不好,動物最知道。鳥類是環境的“生态試紙”。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青頭潛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鳥類。今年7月,河北省林草局在白洋澱發現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雛鳥,經專家确認,這是白洋澱首次發現青頭潛鴨繁殖,證明白洋澱濕地成為青頭潛鴨的繁殖地之一。
近日,疣鼻天鵝、白鹈鹕相繼現身河北省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碧波蕩漾的康保縣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則是世界瀕危物種遺鷗溫馨的家。遺鷗全球數量僅1.2萬隻,而在康保縣就有8000餘隻,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康保縣被中國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中國遺鷗之鄉”。
“河北自然分布的陸生野生動物‘大家族’越來越興旺,随着白鹈鹕的現身,河北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從43種增加到44種。”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處處長劉洵說。
珍稀動物頻頻現身,見證了河北生态之變,這也是河北深入貫徹生态文明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
山水好碳彙足旅遊旺
生态資本成富民産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12家企業購買塞罕壩機械林場等8個降碳産品,實現價值轉化2460.59萬元……近日,在承德市舉辦的塞罕壩降碳産品價值實現暨金融機構授信簽約儀式上,“綠水青山”真正轉化成了“金山銀山”。将荒原變成郁郁蔥蔥的林海,稱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在塞罕壩輻射帶動下,周邊區域發展鄉村旅遊,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發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畝,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元;每年有4000多名百姓到林場務工,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據統計,周邊4萬多名百姓依托百萬畝林海走上了緻富路。植綠護綠,林海“淘金”,已成為塞罕壩周邊百姓生活常态。
位于沙河市太行山區的紅石溝也吃上了生态飯。站在紅石溝休閑生态農場制高點俯瞰,高低錯落的果樹布滿溝溝坎坎,白色日光大棚點綴其間,入眼皆美。山區綠起來、生态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綠水青山,蘊藏百姓的幸福密碼——沙河市把曾經藏在深山的好山好水好景色展示出來,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特色生态農業、自駕遊、民宿、文化體驗等多種業态全面發展,好生态變成了百姓的“金飯碗”。
在生态環境部命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井陉縣,“太行新天路”和“旅遊新通道”,使沿途古村落“串珠成線”。走秦皇古道、遊宋金古城、訪明清古村、踏青山碧水……置身井陉,道不盡、看不夠的好山好水好文化,讓遊客盡情體會“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别樣韻味。
深入踐行生态文明思想,持續提升生态文明建設水平,一幅嶄新的生态畫卷正在河北徐徐鋪展。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2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