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12:57:10

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1

簡述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戰國時代的《周禮》對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進行了理想化的設計

(2)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分為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

(3)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柔性管理,老子,莊子。

(4)法家:法治思想,韓非子

(5)兵家:兵法經營,《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觀點經濟人假設。自由經濟之祖,《國富論》

(2)小瓦特和博爾頓的科學管理制度

(3)馬薩諸塞車禍引發的所有權管理權的分離

(4)歐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經濟人。

(5)巴貝奇的作業研究報酬制度

(6)亨利·湯的收益分享制度

(7)哈爾西的獎金方案

※勞動分工的好處(不重要的細節)

勞動分工增加了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勞動分工節省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所需的時間;勞動分工使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的勞動者在提高勞動技能的基礎上,更容易改良工具和發明機械設備。

2.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内容(泰羅的主要思想)

(1)泰羅,美國人,《科學管理原理》,科學管理理論之父,工時研究,鐵鍬實驗(标準化),金屬切削,搬運生鐵塊。

(2)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單個工人的生産率)

(3)工作定額原理,要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須進行時間和動作研究。

(4)标準化,要使工人掌握标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準化,這就是所謂的标準化原理。

(5)能力與工作相适應,為了提高勞動生産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差别計件工資制,計件工資率随完成額的程度而上下浮動

(6)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相分離,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取代經驗工作方法。

(7)實行職能工長制,在管理上實行例外原則,心理革命。

泰羅的追随者

(1)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動作研究之父

(2) 莉蓮·吉爾布雷斯——管理學第一夫人

(3) 甘特——計件獎勵工資制和甘特圖

(4) 甘特圖:用線條表示的計劃圖,這種圖現在常被用來編制進度計劃。

(5) 福特——流水線生産(周,高教 4,P274)

※泰羅制的評價(常以小題考察)

(1) 主要貢獻:工廠内部的生産管理為主要内容;以提高勞動生産率為中心;重點放在工作方法, 工作條件和工作定額的标準化和科學化上

(2) 主要缺陷:局限于較低的車間生産層次;不重視人群、社會因素;視人為經濟人、機械人

3.法約爾的貢獻

(1)法約爾,法國人,《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一般管理理論之父,管理過程理論之父。他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管理職能的劃分和管理原則的歸納上。

(2)任何企業都存在着六種活動: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财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和管理活動。(财務會計,技術安全,商業管理)

(3)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個職能

法約爾的十四條原則:1.分工 2.權力與責任 3.紀律 4.統一指揮 5.統一領導 6.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7.報酬合理 8.集權與分權 9.等級鍊與跳闆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員穩定 13.首創精神 14. 集體精神(分權責,紀統統等級,分集,個集,首集人公秩序,報酬合理)

4.馬克斯·韋伯的貢獻

(1)韋伯,德國人,《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組織理論之父。

(2)等級、權威、行政制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

(3)個人崇拜的權威、傳統的權威(先例和慣例)、理性合法權威(理想組織形式的基礎);

(4)韋伯認為,這種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達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的特點:

(1) 存在明确的分工;

(2) 按等級原則對各種公職或職位進行法定安排,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指揮鍊或等級體系;

(3) 根據經過正式考試或教育培訓而獲得的技術資格來選拔員工,并完全根據職務的要求來任用;

(4) 除個别需要通過選舉産生的公職以外,所有擔任公職的人都是任命的;

(5) 行政管理人員是“專職的”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規定的升遷制度;

(6) 行政管理人員不是其管轄企業的所有者,隻是其中的工作人員;

(7) 行政管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組織中的規則、紀律和辦事程序;

(8) 組織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理性準則為指導,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組織與外界的關系也是這樣。

巴納德的貢獻

(1)巴納德,美國人,《經理的職能》,社會系統學派

(2)三要素(三個條件):協作的意願,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溝通

(3)三職能:建立和維護一個信息系統,使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做出貢獻,明确組織目标。

5.行為科學理論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

(1)梅奧,人際關系學說,《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人際關系大師

(2)梅奧及其領導的霍桑試驗:工作場所照明試驗(影響無法準确測量)、繼電器裝配室的試驗(态度的改變增加産量)、大規模訪談(同事之間的關系)、接線闆接線工作室試驗(非正式組織)。

(3)結論:1.工人是社會人,不是經濟人 2.企業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 3.生産率主要取決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系。

其他行為科學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麥格雷戈的 X、Y 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

6.現代管理管理,管理理論的叢林(哈羅德·孔茨)

(1)數量管理理論(管理科學學派):産生于二戰時期,運籌學,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管理的問題。主要内容:運籌學,系統分析,決策科學化。

(2)系統管理理論:組織是一個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構成的。對于系統的研究可以從研究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入手。

(3)權變管理理論:其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與環境的聯系,強調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随機應變,針對不同的環境尋求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存在一成不變,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環境解釋變量管理方式被解釋變量

(4)管理過程學派:法約爾,孔茨,管理是一個過程

(5)社會系統學派:巴納德,把企業組織中人們的相互關系看成一種協作的社會系統

()6經驗主義學派:又稱案例學派,德魯克,斯隆,企業管理的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 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

(7)全面質量管理(TQM):戴明和朱蘭被成為“質量管理之父”,戴明首次提出了 PDCA 循環,又稱戴明環。全面質量管理的要點:關注顧客,注重持續改善,關注流程,精确測量,授權于員工

9 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1) 企業戰略管理:安索夫第一次提出了“戰略管理”一詞,特點:系統性,長遠預見性,對外抗争性和靈活應變性。

學習型組織: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學習型組織是指具有持續不斷學習、适應和變革能力的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四個标準:人們能不能不斷檢驗自己的經驗;人們有沒有生産知識;大家能否分享組織中的知識;組織中的學習是否和組織的目标息息相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技能(五項修煉):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核心)。傳統組織與學習型組織的區别(2017 年論述)

(2) 精益思想:源于日本豐田的精益生産方式,根據用戶需求定義企業生産價值,不斷完善,盡善盡美。精益生産即企業把客戶、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協商單位納入生産體系,同他們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夥伴關系,進而組成一個企業的供應鍊。精益思想,根據用戶的需求定義企業生産價值,按照價值流組織全部生産活動。

(3) 業務流程再造:哈默和錢皮,《再造公司》,企業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競争力,組織工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顧客滿意的工作流程。采取再造方法的結果是公司規模的縮小外包業務的增多

(4) 核心能力理論:普拉哈拉德和哈梅爾,核心資源使指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資源,它是企業持續競争優勢的源泉。核心能力是組織内的集體知識和集體學習, 尤其是協調不同生産技術和整合多種多樣技術流的能力。核心能力五個條件:1 不是單一技能,2 不是物理性資産,3 能創造顧客看重的關鍵價值,4 競争上具有獨特性,5 為企業提供通向新市場的通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