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
在剛結束不久的第二屆電池日上,蜂巢能源又上調了自己的“小目标”——宣布2025年全球産能規劃目标提升至600GWh。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裡,這匹中國動力電池領域裡的年輕“黑馬”已是第三次調整産能規劃目标。從2021上半年的200GWh,到9月初的320GWh,再到12月初的600GWh,整整翻了三倍。
此等目标調整速度,仿佛是踩下了加速踏闆。業内質疑自然随之而來,為何會有如此激進的産能目标上調增幅?
“這是來源于客戶未來的需求和我們對整體競争力的判斷。”蜂巢能源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楊紅新坦言。
這也是與蜂巢能源産能增速相匹配的“加速模式”,公開數據顯示,在2021年11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榜單中,蜂巢能源位居國内第五,跻身全球第九。
同樣激進的,還有專家對行業整體增幅的預測。據估算,到2025年,全球交通領域電動化及電力領域儲能對锂電池總需求量将超過1.8TWh,到2030年,交通領域的電動化及電力領域儲能對锂電池的總需求量将超過7TWh。
因此,擺在蜂巢能源面前的形勢其實非常明顯,一邊是同樣加速的全球電動化趨勢和随之而來的無數機會,另一邊是初創型企業的産能缺口和由此而生的挑戰,作為“操盤手”,楊紅新又将如何把挑戰轉化為更多的機會?
行業窗口期來了——全球化目标順勢加速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能抓住的産業制造“超車”機會并不算多,新能源與電動化正是其中之一。
“未來兩到三年,将會是我們實現持續領先的重要窗口期。”楊紅新的判斷非常簡潔,而且,他并未局限于蜂巢能源這一家企業和動力電池這一單獨領域,“中國汽車品牌将有機會借這一輪的新能源智能化大潮,在未來這兩到三年内成長為世界知名品牌、走全球化之路。”
“前期全球各國在技術産品路線上的理解差異,電動化發展相對滞後。反觀中國,在五年前就一直堅定不移地推行電動化。”在楊紅新看來,今天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儲備、産品儲備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智能化體驗更是全面超越歐美。
“正是因此,在電動化發展方面,一個由中國企業主導、在全球建立智能電動品牌、占領消費市場的機會已經來臨,”楊紅新表示,“這是一個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好機會,也同樣适用于中國動力電池領域,論供應鍊、論成本控制、論人才積累、論技術叠代速度、論市場應用量、論市場機會,我們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體現出了很明顯的優勢,甚至已經有領先趨勢。所以蜂巢能源也要抓住這兩到三年的窗口期,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品牌,走向全球。”
但在風口來臨之際,時間并不會停下腳步去等待一家年輕的初創企業緩慢成長。
在楊紅新看來,蜂巢能源必須“快速上量”,“原本一些發達國家不重視、反應慢,現在都重視起來了,都開始發力和轉型了。他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但兩到三年以後格局可能會發生變化。”
“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段時間之内,完成布局,把産能做到領先。”楊紅新直言,“如果兩年以後、三年以後再做這個事情,想做可能就沒有機會了,其他國家就緩過來了。”
“全世界留給中國汽車的,就這麼一個小小窗口期,”楊紅新直言,“必須抓住它。”
謹慎的“加速模式”——領蜂“600”戰略目标實施落地
怎樣踩下這一腳加速踏闆?蜂巢能源及時推出了領蜂“600”戰略,将2025年産能規劃目标提升至600GWh是其重中之重。
一方面,這并非盲目提産。據楊紅新透露,目前蜂巢能源收到的2025年乘用車訂單已經接近400GWh,而且蜂巢能源目前拿到了多個重點項目定點。
另一方面,600GWh是基于合理推算的産能目标。以預測的2025年全球交通及儲能1.8TWh總需求而言,蜂巢能源計劃占據其中1/4份額,即450GWh。而根據75%的産能利用率推算,實現450GWh的産出量,必須有600GWh的産能。
不過,如何在快速占領市場份額之時避免産能過剩?
蜂巢能源提出了品類創新、AI智能制造、蜂鍊生态夥伴、資本共創四大支撐戰略。這四大戰略将分别在産品、智造、供應鍊、資本四大維度優化産品結構,并合力完善産能布局。
備受業内關注的,是品類創新,其新推出的短刀電池将成為競争力極強的代表性産品。未來,蜂巢能源将重點布局電動全域短刀化,涵蓋從L300-L600的全尺寸短刀電池産品,從1.6-4C全域充電範圍,從乘用車到儲能、商用車、工程機械、非高速電車等全域使用場景,同時覆蓋從無钴、三元到磷酸鐵锂全域化學體系。
而且,蜂巢能源還為短刀電池全品類提供包括蜂速4C快充技術、面向未來的800V電池系統,這其中,包括了适應800V高壓平台的高效熱管理技術、冷蜂熱阻隔技術等系統性技術及産品創新,保障短刀電池産品的高安全、高性能及制造的高效率。
另外,在一體化CTC方面,蜂巢能源正在研發可搭載130kWh電量的電池包;在固态電池方面,蜂巢能源的原型樣件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通過針刺和200℃熱箱實驗,預測循環壽命超過1000周;基于果凍電池技術的NCM短刀L600電池已經成功通過針刺試驗,不起火,不冒煙,能量密度達到230Wh/kg。
目前,蜂巢能源已經投入了超過50億研發費用,未來5年,還要投入252億人民币。而且,蜂巢能源還要在全球建設10大研發中心,組建超過5000人的研發團隊。
對優質産品研發的直接體現,是AI智能制造方面。據此戰略,蜂巢能源的目标為:單線5GWh産能、綜合良品率95%以上,整線OEE水平拉升到80%,人員優化65%,能耗降低20%以上。
為此,蜂巢能源成立了AI智造生态聯盟“AI蜂能聯盟”,通過整合AI領域、工業領域領軍和獨角獸資源,聯合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共同建立生态産業園,推動建立蜂群模式的生态體系,從而打造共生、共創、共赢的産業生态體系。據統計,僅在設備端,今年就已有多家設備企業拿下蜂巢能源巨額訂單,合計45.6億元。
而資本共創領域的良好消息也讓蜂巢能源進入了全新循環。今年2月,蜂巢能源宣布獲得35億元人民币的A輪融資,7月,完成了B輪102.8億元的融資,12月完成B 輪60億元的融資。在2022年,蜂巢能源将成立百億基金規模支持蜂巢能源産業鍊的協同發展,其中專項/盲池基金60億元、産能落地基金35億元、創新基金5億元。
“走出去”與“降維打擊”——繼續主動擁抱變革
腳踏實地的目标與計劃,讓蜂巢能源有了更多底氣。“我們有一系列的競争力,”楊紅新表示,“我相信,跟别的競争對手相比,我們有機會在大的市場增速當中拿到更多的份額。”
這也讓蜂巢能源加強了變革主動性。在“擴産能”方面,面對規劃中的600GWh産能“大盤”,楊紅新表示,需要十幾個工廠、需要全球化、需要超過2000億的投資、需要将近8萬人的組織等支撐。
今年以來,蜂巢能源已成為動力電池擴産大軍的“排頭兵”。就在第二屆電池日的12月8日當天,蜂巢能源常州金壇四期50GWh項目宣布開工,該項目投資為150億元。
截至目前,全球布局的九大生産基地已浮出水面,這其中包括德國薩爾州、江蘇鹽城、江蘇常州、南京溧水、安徽馬鞍山、浙江湖州、四川成都、四川遂甯、江西上饒的生産基地,在建産能已達297GWh。
光擴産能顯然不夠,蜂巢能源已邁出主動“走出去”的步伐。據悉,在海外布局方面,除了德國這一在建工廠之外,蜂巢能源還在印度、南美、東盟有20GWh的規劃産能。
落子海外,蜂巢能源同樣謹慎。
“随着供給側的升級和改變,市場機會也很大,”楊紅新表示,“市場會創造出讓消費者有欲望的産品出來。”
他以東盟市場和印度市場為例作了簡要分析,“他們也處在電動化的前夜,以前主要是沒有供應,比如印度當地,就沒有合适的智能車,名爵去了,他們推了一款燃油SUV,僅增加一個語音功能就被認為是全印度最智能的車,賣得特别好。另外歐拉好貓去泰國做了一下嘗試,短時間内預定幾千輛,而且都是高配版,整個泰國對電動智能車的需求其實非常的旺盛,隻是沒有人去。并非東盟和印度消費者不願意買新能源車和智能車,而是沒有合适的産品供應。”
适合中國汽車走出去的機會也因此惠及了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整個印度政府非常想做,他自己做不了,又擔心沒有車企用,現在整車廠一起出海,靠新能源汽車在印度打造一個新的品類,占領消費市場,”楊紅新表示,“動力電池也是一樣,我們也将占領這個市場,跟整車廠聯合出海是很好的機會。”
主動走出去,讓合适的需求反哺自身的産品與制造升級,以“降維打擊”之勢,構建屬于“中國軍團”的全球競争力,是蜂巢能源的順勢選擇。
“現在全世界最有競争力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産品都在中國,”楊紅新認為,“中國品牌具有極強的全球競争力,我們把任何一款中國的新能源、智能車品牌放過去,都可以秒殺其他。中國企業都在瞄準差異化的競争策略和引領整個消費升級的機會。”
若是将視角轉至整車廠和産品品類上,蜂巢能源同樣找到了“降維打擊”的主動變革機會。
在楊紅新看來,無論是儲能,還是其他領域的商用車電動化,都存在強勁需求。“國家明确碳中和的目标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商用車、物流車、工程機械在封閉場所内的這些用車将全面迎來電動化,還有就是非高速車,像叉車、三輪車,還有一些微電網或者低速四輪電動車等,這些領域的強勁需求一直都有。”
“需求會為消費者創造出讓人有購買欲望的産品,随着供給側的升級和改變,市場機會也很大,”楊紅新表示,“所以我們推出短刀電池産品品類,這就是降維打擊——用車規級的标準來制造它,配合整個汽車産業的向上升級。”
結語:
不僅是蜂巢能源,也不僅是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屬于中國汽車行業的疾風,已起于青蘋之末。
對未來,楊紅新非常樂觀,“中國企業完全具備成為全球知名品牌的機會,就靠着電動智能化這一件事,我們的産品放到全世界去,都能形成碾壓之勢,因為我們有極強的競争力。”
“我們有産業鍊競争力,我們有産能快速擴張的競争力,我們有車規級制造的競争力。”對此細數下來,楊紅新認為,“這一系列的競争力,讓我相信,跟别的競争對手相比,我們能有機會在行業窗口期裡拿到更多的份額。”
但楊紅新也同樣冷靜,“要上這麼大規模的産能,壓力的确很大,我們一直嫌工廠建設太慢,也正在努力推動建設團隊加快進度。”他表示,作為一家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将在工廠建設、産線爬坡、産業布局、技術叠代上以更快的速度,将中國锂電的競争力快速拓展至全球。
“中國最擅長的是突破性創新,許多領域是西方國家先做,然後中國靠規模優勢做大做強,像光伏、白色家電都是這樣,但現在不一樣,以前靠規模效應成本和他們競争,現在靠技術與他們競争,”楊紅新表示,“動力電池領域同樣,我們現在的無钴電池就是一個颠覆創新,我們将其第一個量産還持有專利,這個絕對是颠覆性的創新。”
“中國的智能制造、受到的互聯網大潮紅利、軟件工程師數量、大規模制造集群産生對制造的理解,這類資源、人才、應用場景跟西方相比更具優勢。”楊紅新認為,“雖然工業4.0他們提得早,但是中國肯定會超過他們。有一些可以做突破性創新的領域,我們在規模化、産業鍊方面的确更強。”
更嚴苛的挑戰即将到來,對于已占據起跑優勢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而言,仍需要在研發創新、智造能力、組織管理、商業模式等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作為一家具備創新基因的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正在主動、全面擁抱這場百年未有之變革,并向着全球領先的能源互聯科技企業快速前進。
責任編輯:毛玮靜
校對:徐亦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