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選一本讓自己心态平和的書

選一本讓自己心态平和的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9:20:22

選一本讓自己心态平和的書(一本指導人生的書籍心流全書淺析)1

我本來以為《心流》這本書會跟《刻意練習》一樣,講方法論,講舒适區與拉伸區,講如何快速到達心流狀态,然後用大量的實例來論證闡述,但萬萬沒有想到,這本書的立意遠非如此。

與其說這是一本方法論的書籍,不如說這是一本指導人生的書籍,從心流這個角度,來闡釋什麼是幸福,如何維護内在秩序,更是從意識、意圖、資訊、注意力、精神熵的角度解釋我們的日常行為,從心流的角度解釋美食、音樂、寫作、閱讀等活動背後的邏輯,以及告訴我們如何對待工作、人際、挫折等,這其中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驚豔:

1. 我們幸福的來源在于對人生的掌控感。

我們出生在這個世界,很多東西無力改變,隻能被迫着往前走,但也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牽着鼻子走。在這種難得的時刻,我們會感到無比欣喜,這種體驗會彙集成一種掌控感——說得更貼切些,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内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态。

2. 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不是苗條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我們看了那麼多的工具書,即使這些方法真的管用,能夠讓你變得身材苗條、人見人愛、有錢有勢那又如何呢?通常你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起點,有一連串新的欲望,跟過去一樣不知滿足。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不是苗條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提高生活品質是一件永遠沒有盡頭的苦役。其實隻要我們在奮鬥的過程中覺得愉快,設立新目标也沒什麼不好;但問題就在于一般人總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現在,也因此與知足的快樂絕緣。

3. 成年人的困境

我們小的時候總以為長大了一切就會好起來,但長大了,來到成年人的生活後,卻發現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我們遲早會面臨一個疑問:“這就是一切嗎?”

我們過往相信的價值觀開始崩潰,我們感受到了虛無。如果一個人不靠信仰支持,試圖僅憑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會從極緻的生理快樂,或社會公認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着手。因此,财富、權勢與性就成為他們奮鬥的主要目标。

但在無法同時滿足太多要求的挫折之下,有些人幹脆投降認輸,躲進自己的小天地,沉迷嗜好甚至是酒精,娛樂和消遣活動縱然能使人暫時忘記根本的疑問:“這就是一切嗎?”卻不能提供答案。

除非個人自覺擔負起責任,否則不可能擺脫這種困境。當舊的價值觀與制度架構不足以提供支持時,每個人都必須運用現有的工具,為自己塑造有意義的快樂人生。

4. 深沉的快樂

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5. 享樂與樂趣是不同的

享樂是高水準生活的重要一環,但享樂本身并不能帶來幸福。睡眠、休息、食物與性,都屬于恢複“均衡”的體驗,在肉體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後,重整意識的秩序。它們并不能帶動心靈的成長,也不能增加自我的複雜性。換言之,享樂雖有助于維持意識的秩序,卻無法在意識中創造新秩序。

而樂趣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并蘊涵新鮮感和成就感。在網球賽中險勝,通過考驗證明自己的能力;閱讀一本書,發掘新觀點;在談話中發表過去甚至不自知的觀點——這都是樂趣橫生的事。談成一筆競争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樂趣自在其中。這些事在進行的過程中,談不上什麼享樂,但事後回想起來,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說:“真有意思!”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經曆過有樂趣的事,我們就感覺自己有了改變,自我有了成長;在某些方面,這次體驗已使我們變得更複雜、更豐富。

享樂無須耗費精神能量,但樂趣必須運用高度的注意力。換言之,享樂可以不花力氣,隻要大腦特定中樞受到電擊或藥物的刺激,就能産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網球、看書、談話,若不全神貫注,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毫無樂趣可言。

6. 我們的感官需要刻意訓練

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産生樂趣的潛力,但很多人都忽視了這種力量,因此從不運用自己的體能裝備,把身體制造樂趣的能力束之高閣。感官不加訓練,就隻能提供混亂的資訊。生澀的動作漫無目标而又笨拙,遲鈍的眼睛隻能看見醜陋無趣的景象,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聽見的多半是刺耳的噪聲,粗糙的舌頭也隻能辨識平凡的味道。如果任由身體感官萎縮,生活品質充其量隻能勉強及格,有時甚至相當苦悶。但一個人一旦掌握了身體所能,學習為肉體感官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現象就會一掃而空,變為充滿樂趣的和諧。

7. 我們的心靈狀态是混沌的,所以我們害怕獨處

正常的心理狀态乃是混亂一片。在既沒受過特殊訓練,外在世界又沒有值得注意的目标時,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時間很少能超過幾分鐘。

我們很少注意到自己對心靈的控制力竟是那麼薄弱,在獨處、無須集中注意力時,心靈沒有秩序的原貌就會顯現。它無所事事,如脫缰野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擾的思緒上。除非一個人知道如何整頓自己的思想,否則注意力一定會被當時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會集中于某種真實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長期的挫折中。精神熵是意識的常态——一種既沒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帶來樂趣的狀态。

為了避免淪入這種狀态,一般人當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資訊填滿心靈,隻要能轉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極的情緒之中就好。這也說明了為何人們花大量時間看電視,盡管這麼做毫無樂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閱讀、與别人交談、發展嗜好等,電視最能提供持續且易得的資訊,幫助觀衆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電視時,不用擔心遊移不定的心靈強迫他們面對私人的問題。不難想象,一個人一旦确定了克服精神熵的策略,再要求他改弦易轍就很困難了。

8. 生活的品質

心流研究一再證實,生活的品質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我們如何體驗工作以及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關系。

9. 精神熵的背後原因

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為覺得該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覺能做到的比環境許可的更多所引起的。這種現象隻有在一個人同時考慮多個目标,不同欲望發生沖突時才會出現;隻有在一個人不僅知道自己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能成為什麼時,才會發生。一個體系越複雜,變通的出路越多,就越可能出問題。心靈的演進正是如此:處理資訊的能力越強,内在沖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面臨太多要求、選擇及挑戰,我們會覺得焦慮;但太少時,我們又覺得厭煩。

10. 思考自己所謂的人生計劃

存在主義哲學家把人生計劃分為真、僞兩種。真人生計劃乃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後,根據經驗進行理性的價值判斷所選擇的主題。隻要選擇足以代表這個人真正的感覺與信念,他最後選擇的是什麼并不重要。僞人生計劃指的是一個人因為覺得什麼事都該做,什麼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沒有别的選擇,也隻好這麼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