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試圖和孩子講關于暗黑的一面。醞釀了很久的措辭,發現孩子關注的隻是情節,并不太關注背後的三觀。于是我就淡化了情節,睡了。
顯然,這樣的結果,讓人愈發有迷惑性,似乎孩子不會被帶偏?
01 18歲是平均年齡,并不絕對,也不用執着于此漂亮國有分級制度,出發點應該是防患于未然的。
不同的流派,對于成長有不同的看法。
簡單來說,一個自然人,從書生,到最後融入社會。
很多的基本的技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吃飯穿衣等等。
在小學高段,初中階段,開始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在一定的積累以後,對社會,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多半會是困擾的。看到一些正面的,同時也看到一些負面的。
在自我認同和自我懷疑中,開始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三觀。
18歲是一個平均年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讀。其實不同種族國家也會有區别。
對于我們個體來說,統計學意義的結論,都不足于平複,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複,迷茫和焦慮。
02 讨論還是灌輸
昨天和孩子講jiangge案的時候,帶了很多我自己的角度和評判。
可能這也是造成孩子更喜歡劇情的原因。
灌輸顯然不合時宜了,畢竟孩子已經大了。
除了考試,生活中很多東西無法兩全其美,甚至都是一些艱難的選擇。
這也給我一個反思,如何更好地表達我的想法。
如果傳遞合适的價值觀給孩子。
話到嘴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語言的匮乏。
03 支持和影響,說說容易
我的思路一直是,習慣大于知識。
有這個框架,裡面可以塞進去很多東西。大框架不偏不倚,整體來說問題就不大。
昨天的這個溝通給我一個思考。
傳統上,媽媽會更容易偏向于影響,支持。
實際執行過程中,并不太會執着單一影響。
其實即使是“止語”,直升機式的不影響,看起來會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嘗試更多可能性,但是現實中,由于自身的認知局限,無形中也會抹殺孩子的不同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是獨斷專行,還是默默支持,都并不完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
04 潤物無聲想得美,其實就是鴕鳥
一個讨巧的做法。
是結合幾種思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結果可能并不會很理想。
不同理念背後的東西是沖突的。
好像降低預期是最好的辦法了。
不管哪種方式,監督都是有必要的。或者說隻要認真陪伴着,就會看到變化,也需要自己變化。
有這樣内觀自己的機制,要擔心的不是媽寶,擔心的的是自己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孩子的變化。
參考資料
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中學階段,叛逆的萌芽已經越發明顯,許多看起來無法接受的缺點,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緒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種種,一應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給打壞了。不管如何,還是希望嘗試着記錄這段經曆,聊以慰藉,撫慰餘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