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俠五義》中,包拯是一位著名的清官,因其面龐烏黑,額頭上又有一輪彎彎的月牙,執法公正嚴明被人們譽為“包青天”。
包拯被塑造成了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
他主持正義而又無所不能,滿足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清明政治的渴望,以及對清官的期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向往,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包拯當權知開封知府期間,他身邊有許多得力幹将,“禦貓”展昭、師爺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
這些人幫助他屢破奇案、為民伸冤,成為了當時一段官民和諧的佳話。
而在包拯的衆多屬下中,能力最突出的便是有“禦貓”之稱的展昭。
展昭在包拯身邊陪伴了幾十年,他不僅武功高強、屢立奇功,更是無數次救包拯于水火之中。
對包拯而言,展昭不僅僅是他的屬下,更是他的朋友、家人。
兩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本來會成為一輩子的莫逆之交。
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包拯死後,展昭也立刻失蹤,随後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杳無音訊。
要單單說展昭失蹤倒也沒什麼奇怪的,因為在跟随包拯之前,展昭一直是一個江湖人士,随心所欲慣了。
但是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人卻依舊在下一任知府的帶領下繼續鏟奸除惡、為民伸冤,隻有展昭一人失去了蹤迹,而且此後他竟然沒有跟這些曾經的朋友們聯系過一回,如此反常奇怪的事情,究竟是為了什麼?
而包拯的死亡,又跟展昭的失蹤有什麼關系呢?
(一)“包拯的最後一次打算”
要說展昭和包拯的感情,絕對是超越了主仆關系的存在。
《三俠五義》中曾這樣記載過:
“包公之屬臣,昭也,乃忘年交,昔常舉薦于帝前,昭乃遷。後包公之憂患,昭助之解,常秉燭夜談,抵足而眠。包公曰‘得昭,猶魚之得水焉。’”
由此可見,展昭與公孫策他們不同,對包拯的意義是非凡的。
兩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包拯進京趕考的路上,包拯遭遇盜賊,展昭出手相救。
後來包拯高中進士,仍然不忘記展昭救命的恩情,在順利辦成幾件大案之後,沒有要任何的封賞,隻是特地在皇帝面前舉薦了展昭。
展昭因為武藝高強又行俠仗義,在江湖上有“南俠”的美名,再加上包拯的舉薦,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并因此受封為“禦前四品帶刀侍衛”,供職開封府。
展昭從此便在包拯身邊鞍前馬後,負責保衛他的安全。
包拯的一生中辦過無數的奇案,從小到農戶家耕牛的盜竊案,大到皇室梓密、官宦密聞,他可是一步步走上來的,最後坐到了樞密院的副使這個重之又重位子上。
要知道書中當時的曆史背景那可是崇尚士族的朝代,而那些權貴們又無比地驕傲于自己高貴的血統和出身,所以寒門士子在宋朝能夠出頭的幾乎少之又少。
而包拯是布衣出身,他身後沒有強大的世族力量的支持。
要使自己立于不倒之地,除卻自己出色的業務能力之外,唯一的一條道路就是緊緊攀附着皇族這棵大樹。
因此在包拯去世之前,他就已經是宋仁宗的心腹了,而身處權力中心,代表着皇族利益的包拯稍微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複。
在包拯升為樞密院副使的第二年,當時正是深秋,蕭瑟的冷風簌簌吹來,年過60歲的包拯便病倒在任上了。
起初大家都以為這隻是一場風寒,吃吃藥就好了,但是沒想到久治不好,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原來僅僅是咳嗽、發燒,後來竟然出現了昏迷、吐血等症狀。
包拯意識到可能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趁着自己還有幾分清醒的時候把展昭叫來,想向他交代一番事情。
這時候正是一天的深夜,包拯剛剛從昏迷中清醒過來,見展昭步履匆匆地踏進房門,便直接讓他坐到自己的床邊。
随後,包拯便開門見山地說:“今天如此匆忙地把你叫道這來,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可能支撐不下去了。宦海沉浮幾十載,妻子和兒女我都安頓好了,現在唯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隻有你了。”
不等展昭開口,包拯繼續說道:“展昭,我且問你,我走後你是否還想要從官。陛下對你很是青睐,你将來的前途一定一片大好。”
令包拯沒有想到的是,展昭立即斬釘截鐵地拒絕了:
“大人,我當然不會再留下。當初我本來該一生浪蕩于江湖之間,是因為想要輔佐您我才進入了官場,然而這些年來官場卻實在兇險,遠不如江湖逍遙自在。若您故去,我勢必會歸隐江湖。”
包拯見狀直呼了一口氣說:
“如此我便放心了,既然你無意于官場,那麼作為你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做一件事,就是在我死後,你就立刻離開開封府,從此遠盾江湖,不再與官場上的這些人來往。”
展昭這時候就有點疑惑了,起身便問包拯:“大人,您為什麼要我這樣做呢?”
“因為你在朝中沒有根基,再加上我們多年來破獲的這些大案,要案,沒有一個不牽扯到當朝的權貴。等我走後,留下你一個人,縱使陛下護着你,但是如果這些權貴瘋狂報複,陛下也要顧全大局。”
“我在世的時候,朝中就有不少人告禦狀,要求裁撤我們,如果不是我們一次次齊心協力地化解危機、據理力争,也許我們早就身陷囹圄、命喪九泉。所以,我去世後,他們必定會把矛頭再一次對準你,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那些貪官污吏的構陷,你必須走!”
說到這,展昭已經明白了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之後兩人又據此事詳談了許久,直到第二天清晨。
所以就有了開頭提到的這一幕,在包拯咽下最後一口氣後,展昭立刻收拾行囊,隐秘行蹤,連夜離開了開封府,甚至連一封書信都未曾留下。
(二)“爾虞我詐的危險處境”
包拯臨終前說的這些話其實并非沒有道理。
因為書中所寫的朝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在當時并非是皇權至上,而是“士人政府”至上。
皇權被掣肘、壓制,而這幾代皇帝,幾乎都被臣下毫不留情地彈劾過。
包拯雖然是皇帝的心腹,但仍然要忌憚當朝權貴。
就說包拯和展昭辦過的幾件赫赫有名的大案,就基本上把皇室宗親、豪門權貴得罪了個遍。
這第一件就是“怒斬陳世美”。
陳世美是均州人,他自幼孤苦、家境貧寒,父母身上僅有的一點積蓄供他娶了一個媳婦也就是秦香蓮。
兩人婚後數十年都十分恩愛、和諧,在這期間陳世美辛苦讀書、筆耕不辍,進京趕考後,他一舉考上了狀元。
在殿試的時候,陳世美憑借他出類拔萃的文章獲得了皇帝的青睐,随後,皇帝将懷安公主指給了他。
眼見一步登天的機會擺在自己面前,陳世美就動了歪心思,他抛棄了陪伴多年的發妻,隐瞞自己已經娶妻多年。
後來秦香蓮找不到陳世美的蹤迹,就隻能帶着孩子上京尋夫。
陳世美得知這件事後就派了殺手去追殺,但是殺手不忍下手,告訴了秦香蓮所有的真相後,就自盡了。
但是在陳世美的運作下,秦香蓮被誣陷成殺人兇手,被流放、發配邊疆,中途被陳世美賄賂的官差想要殺了秦香蓮卻被恰巧經過的展昭所救。
後來展昭把這件事告訴了包拯,包拯決心還秦香蓮清白,于是派人到處尋求證據,來治陳世美的死罪。
陳世美是太後和公主看中的驸馬人選,包拯和展昭的這番做法,可是要公然與太後、公主作對。
如果陳世美此事一旦被揭發,有損的可不僅僅是皇室的顔面,這相當于也毀了公主的清譽,打了皇帝的臉面,這讓公主以後如何再嫁?
皇帝不是沒派人去敲打他們,想讓他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包拯性格執拗,展昭又唯命是從,陳世美最終還是被定了罪,被包拯砍了腦袋。
如此一來,展昭和包拯可是把皇室得罪透了。
第二件就是赫赫有名、震驚朝野的“狸貓換太子案”。
在先皇時期,劉妃與李宸妃一同懷孕,先皇曾許諾給二人,最先出生的皇子就會被封為太子。
劉妃見此就與内監郭槐合謀,在李宸妃生産當日,他們買通了接生的産婆,将一個剝了皮的狸貓調換成了李宸妃所生的孩子。
因為這件事,李宸妃徹底瘋魔,随後就被打入冷宮。
而劉妃所生的孩子,就被封為了太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當時包拯奉旨主審國舅龐昱的科舉舞弊案,展昭抓獲了一位曾經服侍過李宸妃的宮女,這名宮女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責,聲稱自己知道當年狸貓案的真相。
由此,包拯和展昭算是一腳踏進了這樁皇室醜聞的泥沼。
包拯辦案期間,發現參與“狸貓換太子”案的不僅有現在的太後和皇帝,還有龐昱、八賢王等皇室宗親和當朝權貴。
這驚天醜聞一下子被爆出來,皇族的統治受到了空前絕後的威脅,朝廷一時間動蕩不堪。
衆人紛紛聲讨要誅殺包拯和展昭這兩個“亂臣賊子”,但是皇帝一直力保二人,才免除了人頭落地的下場。
但是經過這件事,包拯和展昭可是一下子上了所有世家大族的黑名單。
包拯臨終前和展昭回想起這兩個案子,他歎了口氣說:“卷入了皇室的争鬥中并非我們的本意,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從此隐姓埋名、遠走高飛,徹底脫離官場。”
所以包拯在最後看似是要趕展昭走,其實是為了保護他不受自己的牽連。
而展昭也沒有辜負包拯的善意,從此退隐江湖,不再過問官場的事情。
其實曆史上的包拯跟書中所寫的出入不大,他斷案如神、不畏權貴,曾多次上書懲處貪官污吏,維護了朝廷和老百姓的利益,深受百姓的愛戴。
但是史書中卻并未提及展昭的存在,而《三俠五義》中塑造出這樣一個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偉大人物,或許就是想寫一段兩人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
展昭和包拯可以說是一輩子互相扶助才走到了現在,他們一個清正廉潔、一個行俠仗義,都在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