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中的黃葵是什麼植物

古詩中的黃葵是什麼植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4:30:23

古詩中的黃葵是什麼植物(古詩詞中的那些花兒)1

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蜀葵,又名“戎葵”“胡葵”“一丈紅”“大麥熟”“端陽花”等,是罕見的花名中含有地域标志的傳統名花。古詩詞中吟詠蜀葵的似乎并不多,大抵是因為蜀葵缺了牡丹“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盛唐氣度,不及梅花“散作乾坤萬裡春”的世界廣度,也達不到海棠“愛惜芳心莫輕吐”的自身高度……

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不是為它;燭影搖紅、笛音悠揚也不是為它……它在庭中籬下、田野山間“野蠻”生長,在耕織聲裡、飯牛歌中安然綻放,又在斜陽餘晖、明月稀星中寂然枯萎……

當别的花兒還在争奇鬥豔時,它已随着悠揚的駝鈴和馬蹄聲,順着絲綢之路的軌迹,在遠離巴山蜀水的異國他鄉生根開花結子。它的世界,如萬頃平湖般:一片清波外,仍然是一片清波。

蜀葵之“美”:能共牡丹争幾許

“詩詞是生命之事,當以生命應之”,古代文人對詩詞文學的态度,可謂嘔心瀝血: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李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慘淡苦吟“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挂玉弓”……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說寫文章如觀賞山峰那樣,喜歡奇勢叠出,最忌平坦。說的是看文章,用來指花、特别指蜀葵也未嘗不可。

蜀葵美嗎?答案是肯定的,南朝顔延之贊它“渝豔衆葩,冠冕群英”;唐徐寅贊它“文君慚婉娩,神女讓娉婷”;清陳淏子所著園藝學專著《花鏡》稱其“花生奇态,開如繡錦奪目”;清錢宛鸾贊它“傲殺杜鵑,不輸芍藥,蜀地笑芙蓉”……人們喜愛蜀葵嗎?答案就不那麼顯然了。

蜀葵

(唐)陳标

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能共牡丹争幾許,得人嫌處隻緣多。

此詩似回應唐貞元間宰相柳渾的《牡丹》一詩:“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柳渾将富貴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抨擊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生活。

陳标此詩說對于眼前的蜀葵實在是無可奈何,有的淺紫,有的深紅,開起花來足有幾百棵,其美堪比國色天香的牡丹,“得人嫌處”,又作“得人憎處”“得人輕處”,隻是因為長得太多了被人嫌棄、輕慢,其身價便與牡丹有天壤之别,表達了對花團錦簇的一窩蜂現象的不滿。

詩人或許是要告誡人們:社會上那些紅極一時,灸手可熱的人物,多數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他們往往靠一時的機遇一步登天,或是靠着某些人的吹捧而大紅大紫,而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中卻往往隐藏着德才兼備的真正人才。此詩詠物寄興,富含哲理,言淺意深,耐人尋味。

秋光

(南宋)陸遊

小圃秋光潑眼來,老人隐幾興悠哉!

翩翩蝴蝶成雙過,兩兩蜀葵相背開。

雨足疏籬引荒蔓,人稀幽徑長新苔。

貧家竈冷炊煙晚,待得鄰翁賣藥回。

全詞描繪了一幅鄉村甯靜優美的景色,首聯“潑”突出秋色之濃,“隐幾”流露出悠然之态;颔聯“蝴蝶”翩飛、“蜀葵”花開以動襯靜,烘托出一種甯靜和平的氣氛;頸聯“引”“長”二字靜中顯動,富有情趣;尾聯上句實寫,下句虛寫。一個“待”字,表現了鄉間民風的淳樸,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全詩“沖淡平易”,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采僻典,語言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陸遊一生受盡诽謗、宦海浮沉,可一番愛國熱情卻從未斷絕過,即使“鏡中衰鬓”,也期許着“塞上長城”;即便“身老滄州”,卻一直“心在天山”。不論是在福州管茶鹽,還是在江西看糧倉;不論是在大散關巡邏,還是在大理寺負責司法;無論是以79歲高齡修纂國史,還是在被罷官後躬耕田園,他都時刻盼望着“王師北定中原日”。

“待得鄰翁賣藥回”讓人浮想聯翩,鄰翁賣的是什麼藥呢?他執拗地寫《南唐書》以通鑒,作“平戎策”以期恢複中原,可朝廷偏安一隅的懦弱、異族勢不可擋的崛起淹沒了他滿腔的熱血和孤憤,最後隻是“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鹧鸪天》)。可即便如此,終其一生,他駿馬寶刀的夢想可有哪一刻放下過呢?

學者顧随先生評陸遊的詩詞說:“放翁所表現的不是高,不是韻長,而是情真、意足,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條痕”,如此真切,如此悲怆。

古詩中的黃葵是什麼植物(古詩詞中的那些花兒)2

蜀葵之用——誰種端陽一丈紅

老舍先生在《養花》一文中說他“隻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鬥的花草”。一則因為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難過的事;二則因為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相比需要精心栽培的蘭花、牡丹等,蜀葵真是屬于“很好養”的名花。

蜀葵花期較長,自初夏到端午,花開似錦,故又名端午花。而且蜀葵全身都是寶:其根、莖、葉、花、種子均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餘自幼生長于蜀地,印象中似乎并沒有人專門栽種過它,也沒有誰來精心培育或養護它。

它生長在路邊、地邊、菜園邊、牆角旁、沙石間,也許是頭年的種子丢棄在那兒,或者被風兒随心所欲帶到這些地方,就入鄉随俗紮下了根,并且蓬勃蔓延,不斷壯大,年年歲歲生生不息。或許是因為它的過于平凡、普通而“接地氣”,讓人幾乎忽略了這名不叫經傳的花兒的美麗和用處。

流夜郎題葵葉

(唐)李白

慚君能衛足,歎我遠移根。白日如分照,還歸守故園。

此詩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期間。前兩句以葵和我對比,葵的葉子尚能護衛着它的根,而我卻因無力雪冤自保被流放夜郎。後兩句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期待着白日能夠分一點光來照耀我,使我能夠返回故鄉守護故園。

此詩引用了“葵能衛足”的典故,此典故源自《左傳》:“……秋七月,壬寅,刖鮑牽而逐高無咎。仲尼曰:‘鮑莊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刖”是古代一種砍腳的酷刑,孔子說鮑牽被砍掉雙足,其智慧連葵菜都不如。這裡的“葵”本指葵菜,唐以後又常泛指一些名字中帶“葵”字的觀賞植物,因蜀葵葉大而密,也具有使其根免受日曬的特性,故又名“衛足葵”。李白詠蜀葵葉,正是有感于它能“衛足”這一點。

這是一首五絕形式的詠物寓慨詩,全詩純用尋常語,詞意平易淺近,不像李白長篇歌行那樣,表現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義情調,而是通過淺言淡語揮斥幽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由葵葉之“衛足”反襯自己之“移根”,愧歎自己的“無能”自解冤獄。又借“白日”的“分照”,比喻“皇恩浩蕩”,盼望朝廷寬宥,放自己回故園和親人團聚。

蜀葵花歌

(唐)岑參

昨日一花開,今日一花開。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

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沽酒錢。

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

明劉基說蜀葵“紅葵高花高以妍,清晨方開夕就蔫”(《古歌》)。蜀葵的花期一般在6-8月,但單朵的花是朝開暮落,詩人有感于此寫下此詩。前四句通過誇張對比的方法,極言光陰流逝。一個“好”字和“老”字,突出盛衰無常,光陰難再的亘古之理。緊接着由花到人,花開不能長久,人有限的少年時期更是匆匆易過。雖然如此,但詩人并不氣餒,也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他發出感慨,今朝有酒今朝醉,還是快用錢去換酒喝吧,你沒看見那瞬間即敗的蜀葵花嗎?

蜀葵花神為漢武帝劉徹寵妃李夫人,其兄長李延年曾為她寫了一首動人的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甯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由于李夫人早逝,短暫而又絢麗的生命宛如蜀葵一般,人們就以她為七月蜀葵的花神。在岑參生活的後唐時期,種種社會矛盾已然顯露,詩人雖有滿身才華卻報國無門。

這首《蜀葵花歌》雖節奏明快,但讀完還是有一種淡淡的傷感。詩人慨歎光陰難留和自己在迅疾光陰中不能有所成,隻能以酒澆愁、借酒自勉。

蜀葵之忠——祗将忠赤報天家

《花鏡》稱:“蜀葵,陽草也。”蜀葵具有“向陽”的特征,太陽照到哪裡,其花葉就朝向哪裡。正如明張瀚《松窗夢語》說:“蜀葵花草幹高挺,而花舒向日……而丹心則一,故恒比于忠赤。”

古代文人描寫蜀葵丹心一片的詩歌也最多,宋楊巽齋有“但疑承露矜殊色,誰識傾陽無二心。”(《一丈紅》);宋王镃有“花根疑是忠臣骨,開出傾心向太陽”;宋蔡氏有“最憐一點丹忱在,不為斜陽影便移”(《葵花》);明高啟有“誰憐白衣者,亦有向陽心”(《白葵花》)……“匪以花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類臣子,恒性若有德。”李瓒的這四句詩,可解釋蜀葵花之“向日傾”與文人忠君愛國思想的契合。

客中初夏

(北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葵花向日傾”典出《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杜甫也有“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的詩句。

司馬光此詩,前兩句運用白描手法,讓一幅初夏時節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然紙上。後兩句托物言志,表明詩人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而是始終向日傾的蜀葵花,意即絕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做随風轉舵的小人,而是始終對皇帝忠心不二,表達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司馬光一生主要精力主要用在修史從政上,不以文學自矜,推崇“文以載道”,其詩多平淡閑遠,抒發真性情、真自我,此詩雖無深意奧旨可供尋繹,卻也顯得意味深長、饒有餘韻。

蜀葵

(明)李東陽

羞學紅妝媚晚霞,祗将忠赤報天家。縱教雨黑天陰夜,不是南枝不放花。

李東陽是明前期茶陵詩派著名領袖,其論詩多附和嚴羽,強調宗法杜甫,主張“言由心生,詩文真情”“知言養氣,文主于氣”,形式上追求典雅工麗。此詩也以蜀葵,表達了他忠君報國的思想。

“雨黑天陰”比拟當朝宦官(劉瑾)操持朝綱,蒙蔽君主,“紅妝媚晚霞”意指無能士大夫谄媚當權者,而如蜀葵一般的自己,卻羞與之為伍,隻是一身“忠赤”回報浩蕩皇恩,不管面臨哪樣慘淡的處境,也始終堅定信念,不是向陽的枝頭絕不放花,表達對朝廷君主的一腔赤誠。

古詩中的黃葵是什麼植物(古詩詞中的那些花兒)3

李東陽天資英茂、少負重名,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在朝廷中面對武宗昏聩、劉瑾等宦官殘虐天下,大批節氣之士憤然去官時被強留以首輔輔政。面對劉瑾等的熏天氣焰,李東陽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這一點為時人不滿,但多虧他數次調停于其間,多所救正,才得于四年後清除劉瑾,換回朝政安穩。

這一傳統也影響到古代文人繪畫中,清代畫家王武曾畫過不止一幅《忠孝圖》,畫面的主角是蜀葵和萱草,蜀葵象征忠,萱草代表孝。在其中一幅《忠孝圖》上,王武題曰:“古人合寫萱葵為忠孝圖,漫仿其意,工拙所不計也。”

在現代作家張炜的小說《能不憶蜀葵》裡,蜀葵是主人公淳于陽立心中“真、善、美”的本質:是童年時母性在他心裡最美的刻畫;是少年時初戀的美好和純潔;是他藝術創作和繪畫靈感的來源;也是他與桤明友誼的見證……可人到中年後,蜀葵已成為永遠逝去的純真和觸及不到的美好,是回不去的過去和抵達不了的未來。

小說的最後,别無選擇的他帶着“蜀葵”走向未知的彼岸。可“未知”又能怎樣呢?對于心懷理想的人而言,“未知”裡也有光明和希望。能不憶蜀葵嗎?那是生命最初的啟示,那是歲月磨砺中的堅定前行。

蜀葵的花語是夢,人生亦如夢,何不作一枝懷着夢想的蜀葵,劃着生命之舟,載着滿船星輝,在夢的湖泊裡努力前行,身後是悠悠白雲,征途是星辰大海,無所畏懼,從不退縮,永遠年輕,永遠熱忱,永遠熱淚盈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